分类: 教学反思 |
农业向来都是必修二的重头戏,更是高考的大考点,它还是老师们设计优质课的热点课,所以应该是比较成熟的。而我今年备课却有更深的感触。
农业区位选择部分,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区位”?什么是“区位因素”?什么是“区位条件”?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看到这些概念,乍看起来似乎都挺知道的,可是通过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很快理解和区分?课堂的“精耕细作”,除了教学环节改善之外,我觉得知识处理更需要精细且易懂。“吃啥种啥”和“种啥吃啥”这个话语来解释农业区位相关内容学生比较喜欢。这一年,不去费力的搜寻或加工PPT,不去华而不实,只想找寻离学生最近的生活去映射地理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时时有生活。这样的教学更能让孩子们投入和喜欢。
区位因素部分我把它分为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什么再细致解释,这样一来先给孩子们建立一个农业区位因素的框架。然后根据课本活动题认识到对因素的描述和评价递进到农业区位条件,并注明条件有“有利、优势、不利”三种区分,在描述和评价时注意完整性。这部分需要从单一到综合,从因素到条件,从框架到血肉,一步一步引导,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模糊为止。
农业区位选择部分参照教辅资料分为大范围和小范围的选择,并简化大范围部分到至于要知道最基本的就好。事无巨细固然好,但是容易模糊重点,不如让新授课瘦身,这样看起来更美,学起来更有效。
农业地域类型部分先通过看本章的目录,各节的子目认识它包含五种,随后的学习中再逐一分析其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最后再对五种类型进行列表比较,这样的“总—分—总”的做法利于整体把握和重点突破兼而有之。
每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分析紧扣课本的图文材料,逐图逐字去分析,“识图、审图、析图、图文转化”,“文字材料信息获取和加工”,这两大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来自于课堂实践,预习学案做个开幕,分析作为主角表演,最后整理笔记作为谢幕,这样三步骤完成这部分教学,有自主学习,有地理思维的思考分析,有地理术语的整理归纳,让农业成为有条不紊逐层推进的一部剧,而不是乱乱的没有重点。
遇到比较拿不准的概念或者知识,我就百度,查到自己明白为止,并将它们总结整理放在QQ空间内,通过QQ群让学生可以在周末掌握,网络联系成为目前很普遍的一种联系方式,用它,用好它,其实也挺好的。
农业,归根结底就是“某地为何有某物”、“某物为何在某地”。需要知道“地”和“物”各自的特点,区域地理教学让我们熟悉了“地”,但是“物”一直处于未知领域。于是上期记录本内容就有意识的渗透孩子们去认识周边的农作物:庄稼、花草、水果……用孩子的话说,记录本里刮起了一阵“水果风”,可以通过这种引导让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世界,这是这轮教学中我最满意自己的部分。
这一章留下的问题也很多: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因素,究竟是否需要给孩子们专门拿出来区分?各类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更立体的呈现?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中的自然条件如何得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案例用途是什么?其实必修二可以通过演绎法直接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识记即可,可是那样的课堂是地理课吗?让地理课有地理味,那上述的这部分问题如何体现呢?还在迷茫中……
ps:最近写教学反思,不只是对某知识点、活动设计、教学流程的反思,我可以再思考到如何更好的挖掘某个案例,如何做到更好的分析方法……当自己的反思越写越长,越写越深的时候,很庆幸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这个习惯,因为它我才能思考的更深入些,无论做什么事,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总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