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dbc99ea6gw1f4j13g0sb3j20k00k0ae5.jpg
作者
|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
最近听到有很多学法的同学毕业时选择了投行或其他金融行业,也看到蛮多师兄师姐执业多年后转行进入投行做了券商。这似乎都在印证一句传言,“投行把律圈最优秀的人才都挖走了”。
此前陆家嘴29秒的视频火了,随后,一篇金融圈流传的老文,《年入百万投行现状:女实习生就是用来睡的!》又揭露贵圈之乱,看来金融圈不仅关心A股还关心A片…….
真是惊呆了纯洁的小编!原来这才是那么多男同志蜂拥至投行的原因啊。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logo_cn/6768dc344d0e09a3a47d6c267c765205.jpg
▲
言归正传。坊间传言,做券商收入很高,并且处在项目的核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法律人读研期间拼命考CFA、CPA或此后转行的理由。那么这个行业选择,究竟是在Word和PPT之间做了一道选择题,还是上升到是选了Mac还是Windows的系统性差别?
本文意在通过券商和律师在收入、职业发展等相关方面的比较给各位选择提供一点思路。
一收入指南
如果投行的薪资和其他行业一样,没有人会想要进投行。高薪既表示了投资银行的高门槛,同时又给从业人带来了天然的优越感。投行的薪酬体系和大部分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年底奖金是浮动的,且占据整体薪酬的比例可达平日薪水的100%,一方面让公司在资金方面浮动可控,另一方面确保员工在获得每年奖金前的全身心投入。投行的薪水到底有多高?其实只有发工资的人和领工资的人最清楚。整体统计的数字都是业内人士自报。
先来看看网上广为流传的关于投行收入的一些信息,看看外资大投行和顶级外资所差别如何?
▲
至于律所,大家都很熟悉的“16万美元俱乐部”中有一些律所已经把法学院起薪调整到了18.5万美元,而合伙人的收入差别相对较大,不过以上律所合伙人平均每人100万美元的工资左右是较为常见的数字。
其他律所情况大家可以参考智合此前几篇文章《史上最全外所在华实习起薪大PK,你想去哪家?》,《外所年终奖面面观:大金主or葛朗台?》,《中国律师和法务哪个更赚钱?》。
最新的新闻则显示,在三年前,本土投行给到一名实习生的月薪在5000-10000元。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生活成本的极具上升和资本市场的活跃,本券商土投行给出的薪资越来越高,网上流传的信息显示如下:
二工作时间
投行每周工作超过100个小时、收到一封邮件就奔赴机场,很多人最后奔向了工作时间更短而收入更好的行业,比如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投行工作者始终会保持在一个相对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不能适应的人会在实习期间或工作的前两年内离开,而能够适应的人会完全习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作息安排。
至于律所,许多律所每年要求工作时间也超过2500小时,总时间和投行也差别不大。可以说两个行业半斤八两,唯一差别可能在于律所工作相对规律,而投行员工相对时间更加不固定一些。
三工作前景
金融行业曾经是发展最迅速、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在行业的增长期,即便工资低工作苦,也有很多人前仆后继的想进去,一些券商不给名校研究生不开实习工资也侧面印证了这点。
但金融危机和硅谷的崛起总体上改变了业界生态,金融行业不仅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实际上也面临着硅谷对于最优秀人才的争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原本壁垒森严的各大法学院向中国学生敞开了大门,各大律所也逐渐习惯中国面孔的出现,中国学霸们终将攻克最后一个由外国学生把持的堡垒。
总体而言,投行和商业律师的业务状况是挂钩的,投行业务的增加也意味着商业律师业务的增加,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法律行业的前景可能比投行更加广阔,毕竟行业进步空间很大,而投行业务竞争相对激烈,而且前景也不见得更好。
四逼格
逼格可能是很多人不会承认但具有决定性的择业因素。而它的主要来源是全球范围内对整个华尔街、投行、金融界的标签化和神化。就好比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说自己父亲是军人一样,过去四五年最炫酷的一句话自我介绍,莫过于“I’m
a banker at Goldman Sachs”,律师也一样。
那些平日里西装革履,法庭上潇洒外人看来酷炫无比,薄薄一纸文件收费几千,收入多到可以随时出卖良知的律师生活,在业内人看来其实辛苦无比。投行生活无非也是别人家的饭更香这句话的另一个例证罢了。
在西方,从《门口的野蛮人》开始就有过无数本书和电影描绘华尔街一夜暴富的神话,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公众舆论也一步步坠落到《华尔街之狼》里面演绎的短视和荒淫无度。但越是荒唐的财富神话反而越激起了人们的向往,也成功将投资银行推向“中国父母最希望子女进入行业排行榜”的榜首。至于律师,由于传统上对于“讼师”的厌恶以及律师地位的地下,相对来说律师甚至法官职业的逼格远远不如投行,这是许多法律从业者选择跳槽的重要原因。
五兴趣和信仰
中国人是务实的无神论者,对于金钱的喜爱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不会在此细究文化问题对于国人择业的影响,但从职业兴趣和信仰来说,投行和法律职业也有明显的高下。
在金融行业中真正对金融拥有浓厚兴趣的人是小众,然而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兴趣而来,而是把金融当成一种学习经历或赚钱渠道的人。但是法律行业不同,单纯对金钱的追求很难支持一个人熬过清苦的法律生涯,而更多的人是抱着一种法治社会的崇高理想在工作。
由于国内相对糟糕的法治环境,有很多人无奈退出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相对来说,投行员工目标更加贴近内心,赚钱的目标也比较明确,虽然工作压力大,但内心冲突却要少一些。
六晋升机制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律所里面可能十个资深律师里就有一个会成为合伙人,而一百个投行员工才有一个升到Director,竞争激烈程度相比之下一目了然。当然,简单比较也是不对的,英美国家法学院的竞争本身就非常激烈,而投行虽然对于学生成绩要求也很高,但比起法学院目标的范围更广了一些。
投行的晋升机制非常严格,根据每一个人在业内的年份决定你的职位、薪资、以及话语权。因此投行里不是看一个人的年龄,而是看人的从业年限。比如一个28岁的analyst可能需要听一个26岁的associate派活。所以无论能力与否,在投行里即便是天才,也必须一年一年地往上爬,其结果是入行越早越骄傲、越晚越吃亏。当然,偶尔跳槽可以加快爬的步伐,但在互联网时代,“爬”依然是最贴切的动词。
实际上,更多的投行员工会认为自己进入投行是为了将来从事其他工作,创业,成为公司高管或是全新工作等等,而律师们则会倾向于把法律当做毕生职业,毕竟律师入行十年后才能真正享受到工作的诸多红利,如果此时退出不无遗憾。从这一点来讲,投行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更好的选择,但长远来看,塔尖的人并不比其他领域的精英有更多优势。
七退出机制
总的来说,投行的退出机制要比律师好的多。如果现在想要在大所做一个律师,研究生学位几乎是必须的,有的可能还需要博士学位,而成为投行的分析员却并不一定需要研究生学位,只要你聪明,肯干,努力,善于交流,都可以成为投行员工,如果有朝一日累了想跳槽,那么可以选择喜欢的方向再去念硕士,由于投行平时交际面比较广,几乎在金融行业各个方向都可以跳槽,相比之下,法律人跳槽空间就会窄一些,更多的还是向自己专业领域的职位跳槽。
有一句话说得好,高盛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摩根士丹利,而是麦肯锡。对于优秀人才的战争从来都非常激烈,如今高盛和麦肯锡又面临硅谷的竞争。未来会陆续有更多的人离开投行和传统行业投身更具有颠覆潜质的行业,相比之下,律所和律师的发展方向都相对固定,既避免了冲击,却也少了一些“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如果你想去投行,拿国内最好的本土投行中金来说,或许许多人对其招收人才的印象仍停留在非北清复交不可,学历还需要是硕士;其实这两年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在中金也有许多社会招聘的机会,例如MD这样的层级、固定收益和研究员,这几类职位在行业间就存在许多挖角。上财、中财等毕业生都有可能成为中金的一员。
在国内投行,主要招收有以下几个特点的人才(至少符合两点):
-
1、北清复交高等学府人才;
-
2、具有经济或金融知识背景同时兼备理工科或司法的复合型人才;
-
3、拥有金融经济行业内相关的实习经验;
-
4、大学成绩在年级内排名前10%的学生;
-
5、应届毕业生通过CFA一级考试。
其实对于大神们来说好像不太难?对呀,不过真正的大神还都在为法律事业奋斗呢。
注:本文关于投行的部门内容参考朱英楠David在知乎的回答。感谢朱先生的授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09295/answer/57912725
____________________
责编 | Wendy
编辑 | Angie
分类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