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箭发射难题的解决

(2020-08-19 15:32:07)

 来源:《钱学森》胡士弘/著

 

《创新思维》火箭发射难题的解决
  

   1964年,一枚火箭矗立在酷热的戈壁大漠之中。
   已经进入了“十五分钟准备”。人们正紧张地等待着“零时”的到来。等着、等着,发射命令却一直没有下达。代替它的是一阵令人心寒的警铃。出现了事先没有估计到的紧急情况:由于天气暴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了,导弹贮箱内灌不进足够的燃料,灌进去的也气化了。这将会严重影响射程。
   “气化”问题一出现,航天老总们都懵了。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碰到,他们都没有经验。人们一个个一筹莫展。
   “不要着急,总会有办法的”。现场总指挥、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怕急坏了大家的身体,宽慰大家道:“先休息一下。明天我陪你们去散散心,看看戈壁八大景。告诉同志们,这里的景致并不比北京西山八大处逊色嘛”!
   可是,谁也没有心思游山逛景。大家都在苦苦思索。
   研讨会、论证会没完没了地开下去。方案,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一个被否定掉。人人都在为寻找一个最佳方案而苦思费心。
   这时,有一个挂着中尉肩章的年轻工程师突然找到总设计师:
   “总设计师,我们没想了一个解决气化问题的办法”。
   总设计师知道这年轻人叫王永志,三年前才从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学院毕业回国,是个拿红色毕业文凭的高材生。持有红色毕业文凭的毕业生,在苏联意味着可以任意挑选工作岗位。
   但是,气化问题非同小可。那些知名专家都没有想出万全之策,他居然说想出了办法,真是初生的牛犊不畏虎啊!
   然而,总设计师对年轻人的意见总是鼓励的。
   “你说说看”。他说。
   “泄出适当的推进剂”。王永志道。
   “什么”?总设计师以为自己听错了。
   “减少推进剂的注入量”。王永志又重复了一遍。
   这下总设计师听懂了,但也更糊涂了。
   推进剂灌得越少打得越远?有这样的逻辑吗?照这样说,难道汽油加得越少,汽车行驶的路程会越长?科学不是1+1=2吗?什么时候变成2-1=3了!这年轻人在莫斯科怎么学的?要不是他这是让气化问题给气糊涂了,在说胡话吧?
   然而,此时的王永志脸上却充满了兴奋的光泽。显然他很得意于自己提出的方案。为了提出这个方案,他研究、推敲、计算、论证,已经连续好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
   “那么,你认为要泄出多少推进剂才能打中目标呢?”总设计师狐疑地望着他问。
   “600公斤”。
   “什么”?总设计师大惊失色。
   不是他沉不住气,实在是这个数目之大使他太感意外。能这么干吗?他可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1962年那次导弹掉下来的教训啊!
   “不行不行”。总设计师一个劲地摇头。“你想,正因为气温太高,推进剂已经少加了,这才出现了达不到射程的问题。现在你又减了那么多,岂不打得更近了吗?”
   说着,他又补充了一句:“这是常识问题嘛!”
   言下之意,是有惊异于眼前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些年,怎么连个常识问题也弄不明白。
   可是,王示志却回答道:“是的,是常识问题。你想,很简单的道理,弹体的重量影响射程。泄出适量的推进剂,就减少了弹体的重量。这不但不会影响火箭的发射距离,而且相对来说还会飞得更远”。
“可是减少了……”总设计师一挥手,似乎把自己的话切断了。
   何必说绕口令呢?总之,这样是不行的。他真不明白,这个中尉何以如此大胆而固执?难道他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科技队伍再也经不起失败了吗?再失败,那真会让赫鲁晓夫看笑话了。这将会极大地挫伤全国人民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勇气。作为技术上全权负责的总设计师,他绝不会拿国家的巨额资金与同志们的信任与志气去冒险!
   “我不信,我也不会干”。
   总设计师已经把大门关死了。王永志再提也没有用了。
   然而,已经加了燃料的火箭若不及时发射将可能变成一推废铁!这导弹可是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才造出来的啊!
   王永志不甘罢休。他决定去找钱学森院长。
   钱学森笑眯眯地向他走来了。
   王永志鼓起勇气向钱院长申述了自己的方案。
   这时的钱学森,自然也在为气化问题绞脑汁。但他看上去还是笑眯眯的,跟没有事的人一样。
   听着王永志关于解决气化问题的方案,钱学森眼里亮起一道光泽。他不觉又打量起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来。他的目光中闪烁着的是惊喜。
   钱学森没有立刻回答年轻人的问题。不过他的眼神已经在表态了。
   “有道理”。钱学森笑微微地点点头,目光中那惊喜的神采更浓更烈了。
   钱学森似乎陷入了沉思,显然他在思考王永志所提方案的准确程度。
   他颔首轻轻踱了几步。突然,他停住脚步,兴奋地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
   “行,我看这个办法行”。
   钱学森说得那么平和轻缓。王永志听来如雷灌耳!这是一位科学巨匠、火箭权威所下的结论啊!它该有多重的份量啊!
   还有肩头这一拍,是赞同,是鼓励,又是褒扬。钱学森显然看到了这么年轻人的非凡才智。聪明的王永志也已经感觉到这一切,以至受宠若惊,浑身激动得颤栗不已。
   果然,钱学森这一句话把大家都说服了。
   然而,对钱学森来说,他说这句话是要负责任、担风险的。别看他轻轻一句话,实际上凝聚着他半生的学识与经验,睿智与才华。因而具有无可争辨的权威性。
   6月26日清早,訇然一声巨响,震碎了戈壁滩的沉寂。
   导弹按王示志的方案发射成功了。
   假如没有钱学森,假如没有钱学森对王永志的表态与支持,情况又会怎样呢?会不会见宝不识宝,继续在黑暗中摸索而贻误时机呢?
    

   附记:王永志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火箭发射的关键问题,因而受到科学家钱学森的赏识。在领导的培养和自我努力下,王永志脱颖而出。后来,他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有一次,总装备部领导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兴致勃勃地谈到王永志,他说“我推荐王永志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有看错人。他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别人不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