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民初的刻铜墨盒

(2021-09-18 16:58:52)
分类: 历史文化常识

 

清末民初的刻铜墨盒

张明福

墨盒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品之一,产生时代目前还未有定论。但值得肯定的是,清朝末年出现的刻铜墨盒,不仅具有方便快捷的使用功能,而且因其载有诗书画印等内容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青睐。民国初期,刻铜墨盒已成为文人雅士之间互赠的礼品,成为政府机构、军队、学校奖励职员、军人、学生的奖品。新中国建立前后,随着硬笔的出现与普及,毛笔以及与之有关的墨盒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放开搞活和人们收藏意识的加强,刻铜墨盒又成为收藏界争相抢夺的宝物。

刻铜墨盒的材料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铜轧板,与之前通过浇铸工艺制成的墨盒有天壤之别。从制作工艺上讲,刻铜墨盒是匠人通过对铜板的折剪、敲打、焊接、磨光而成。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桃形、扇形、琴形、鼓形、双钱形、琵琶形、叶形等多样。所用铜板,有白铜、黄铜和红铜。一般是由白铜或黄铜做盖和帮,由红铜做底和衬。白铜与黄铜光泽柔亮,所刻文字图案表现力强,背景突出,适合作盖。据说,红铜盛墨有墨不变臭的功效,故用其作底和衬。墨盒使用前,先在盒内放置丝棉并注入墨汁,因丝棉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够容纳很多墨汁而不洒溅。用时,打开墨盒就可用毛笔直接蘸用,可免去磨墨之苦。用完,盖上盒盖,即可防止墨汁中的水分蒸发又可避免墨汁腐败,非常实用方便。刻铜艺术是借鉴竹木刻、篆刻以及平面雕刻等技法,在铜器表面进行刻字作画的技艺。据考证,第一个在铜墨盒上雕刻字画的是顺天府(今北京)人陈寅生(约1830-1908)。陈是同治秀才,能书善画,并于篆刻、装帧、拓墨无所不精。他留下来的作品,多是阴刻而成,偶有沙地留青的浮雕图案;其内容多为书法作品,也有简单的花草动物以及人物作品。人们形容他用刀如笔,雕刻的线条似行云流水。特别值得称道是,他能在两寸见方的盒面上,刻出王羲之《兰亭序》全文。陈在琉璃厂开设有自己的刻铜店铺,名叫“万丰斋”,以经营刻铜墨盒为主业,生意门庭若市。据说现代书画大家启功先生所用兰花图案的刻铜墨盒,即为陈寅生所刻。陈是文人气浓的匠人,大家习惯上将他作为匠人自写自画自刻类型的代表人物。

继陈寅生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刻铜匠人是河北新河县人张樾臣,又称张樾丞(1883-1961)。张出身贫寒,14岁进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拜师学艺。宣统二年到“明远阁”墨盒店专事刻铜,后开设自己的“同古堂图章墨盒铺”。张广交天下名士,曾得到严复、杨守敬、张大千、陈师曾、吴湖帆、齐白石、陈半丁等文化名人指点帮助,技艺与日俱增。他刻铜刀法遒劲,圆润纯熟,并大量采用名家的作品画稿,所以他刻的墨盒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据记载,溥仪“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笔”“宣统之宝”等玺,均是张樾臣所刻。他刻的墨盒不仅被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收藏,连解放后朱德元帅所用墨盒,也出自张樾臣之手。《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先生多次购买“同古堂”墨盒赠送亲友。因张属于典型的刻铜匠人,人们习惯上将他作为由文人提供画稿匠人操刀篆刻的代表人物。

与张樾臣同期的另一位刻铜重要人物是姚芒父(1876-1930)。姚的本名叫姚华,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后留学日本。民国后,姚出任北平女师、北平美专校长。其人多才多艺,一生作品甚丰,有《弗堂类稿》31卷行世。姚授课之余经常出入琉璃厂,与张樾臣相交甚厚,两人多次合作,可谓珠联璧合。先是由姚作画,张来镌刻,后来姚本人也直接操刀。张樾臣所刻的姚芒父作品一般署名“芒父”,而姚本人自刻的作品则署名姚华。姚的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委婉生动。由此,大家将姚芒父列为文人自写、自画、自刻的代表人物。他与陈寅生、张樾臣一起,被称为清末民初的“刻铜三大家”。

正是由于众多文人墨客的喜好和参与以及匠人的精湛技艺,才使得这小小盛墨之物成为浓缩的画能言的诗。早在解放前,刻铜墨盒就被列为“老北京名物”。也正是它集刻工、书法、绘画、装饰花纹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它成为既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又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精神产品,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原载《山东档案》20100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