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德州九大女诗人概述
(2021-03-03 18:48:29)分类: 德州历史人物 |
明清德州九大女诗人概述
明清时期,德州区域文化处于空前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就是诗人、学者大量涌现。这其中,不仅有几十位男性诗人能够叱咤诗坛,而且也有7位女性在诗坛上熠熠生辉。这些敢爱敢恨的女性诗人,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藩篱,向往知识,渴求学问,艰难成材,实在令今天的人们肃然起敬。她们冲破封建传统势力的束缚,勇敢地挥洒手中的笔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变成了一行行铅字,为德州区域的文化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晚明才女邢慈静
邢慈静(1572-1634),明代济南府(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是诗人、书法大家邢侗的胞妹。叔父邢如默是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吏、工科给事中。父亲邢如约是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后经过殿试进入济南的德王府充任医官。母亲万氏出自德平元代的驸马府,身上保留有蒙古皇室贵族血统,晚年还经常是手不释卷。
邢慈静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兴趣极高,看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据说,从她家的书架上抽出任何一本书,她都能说出书的大致内容,其经典部分甚至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直到28岁,才在哥哥的撮合下,与当时在朝廷命官中已享有盛誉的大同知府、原籍为山东武定州(今惠民县城)的回族人马拯喜结伉俪。万历四十四年(1616),马拯升任贵州左布政使,邢慈静携幼子随行。不料,马拯到贵州半年,就因劳累过度病逝。邢慈静的生活从此开始发生了巨大转折。先是怀抱幼子将丈夫的灵柩从2000里外的贵州运回武定州进行安葬,然后蘸着血水写成《为夫请恤典疏》,进京为丈夫讨要封赠。残酷的现实,使邢慈静彻底看破了人世间的红尘,她不得不对儒家满口仁义道德的主张产生极大怀疑,最终接受了佛教思想,将她后半生的全部希望和理想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自号蒲团主人,晚年以吃斋念佛和演习书画度日。后来儿子长大娶妻生子,家庭生活逐渐幸福美满。但很快不幸又接连而至。先是儿子弃她而逝,后是18岁的长孙也死到了她的前头。崇祯七年(1634),这位世间难寻的才女,在极度的凄凉中去世,享年62岁。
邢慈静的诗结集《兰雪斋集》和《菲菲草》,两书被收入明清之际的诗坛盟主钱谦益编纂的《列朝诗集》;《明史•艺文志》著有邢慈静《非非草》一卷;宋弼《山左明诗抄》收入其诗作5首;季衍孙《武定明诗抄》收入30首。《邢氏家乘》和《临邑县志》各收录4首,《武定府志》收录2首。清康熙年间的诗坛盟主王士禛,称其“有夫子气”,并信手写下了“来禽夫子本神清,香茗才华未让兄。徐庾文章建安作,悔教书法掩真名”的《论诗绝句》。邢慈静的文章,主要有《追笔黔途略》和《为夫请恤典疏》。
邢慈静具有高超的书法绘画能力。她的书法酷似邢侗,笔势蹁翻灵动。邢慈静的画作成就高于书法,史称“善卫夫人(茂漪)法,好学管道升”,“笔法超元入妙,墨痕愈细,神气如生”。其山水、人物、花鸟皆精,特别“善画白描大士”。其所画观音佛像,已经走出传统佛画那种阳刚高大的模式,而是人格化了的具有娴雅清韵的纤纤女子形象。今济南市博物馆藏有她的《古木竹石图》绫本册页,共8幅,各纵26.7厘米,横18.7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有她的纸本《白描大士图(1614)》,纵30.3厘米,横37.5厘米。尤其是她的发绣制品别具一格,于色彩之外,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成为当时社会上先睹为快的艺术精品。其绣品《观音大士像》,于乾隆年间被收入宫廷内府,后著录进《秘殿珠林目录》。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被收录在《(台北)故宫藏画集》中出版发行。
二、名列《清史稿·列传》第一的田张氏
田张氏(1615-1691),即德州名士田雯的母亲,田绪宗的妻子。她出生在德州城内一位处士之家。父亲张祯饱学多识,长于经史;母亲也是位文化素养极高的大家闺秀。这使她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再加上明中期以后的德州,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学子成才创造了较好的人文环境。张氏向往知识,从小在父母那儿学到很多私塾里才能够学到的系统知识。《清史稿》说她“通《诗》、《春秋传》,能文”。她的长子田雯说她“善读书,年七十余,手不释卷。精通经史,以及佛氏诸子,无不探索其要旨,明晰其疑义。每发表议论,全合乎古圣贤之道,并能多所阐明”。
田张氏18岁时,由父亲保媒嫁入田家。先是于明末与丈夫田绪宗一起,在吴桥办私塾授徒。丈夫在学馆时,田张氏负责洗衣做饭,操持家务。丈夫外出,则由她来给学生上课。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丈夫田绪宗考中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实现了其多年从政的愿望。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田绪宗带着次子田需赴浙江丽水就知县任。为官仅有半年的田绪宗,因患急性肠炎在任所内去世。得到丈夫重病消息的田张氏,带着年仅19岁的长子田雯,急速赶到浙江丽水田绪宗的官衙。虽然未能聆听到丈夫的遗言,但她冷静而果断地接管了县衙内所有丈夫经手的账目和处理过的有关文书。娘俩费时两天两夜,强忍悲痛理清了田绪宗半年来所经手的账目。在知州监视下,田张氏代丈夫与代理县官进行了工作交接,赢得了当时社会的一片好评。
回到德州后,她满有信心地把家庭振兴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3个儿子身上。她一方面通过诉讼应付豪强的欺凌,争取家庭的正当权力;一方面四处筹措钱粮,用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为了不使正在读书阶段的儿子们分散精力,硬是天大的事情由自己扛着,不让孩子们知道家中的变故。有时甚至是关门谢客,以图让孩子们安静读书。她在纺线织布的同时,难免也会情不自禁地哭泣,以发泄心中的怨恨。秋天,有时还会独自坐在堂屋内,偷听孩子们读书。在她看来,秋天夜晚婉转悠长的蟋蟀叫声和他儿子们的读书声,是同样的美妙动听,是她劳作一天来的最大的幸福和满足。这样的苦日子,整整过了十年,她的大儿子田雯终于考取进士,使这个残破的家庭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又过五年,她的二儿子田需也考中进士,使这个家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三儿子田霡虽然没有考取进士,但后来也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有名的布衣诗人。她的孙子田肇丽、重孙田同之,都从她身上吸取了丰厚的营养,不仅成为对人民有贡献的官吏,而且均成为著名诗人。田张氏因此多次受到清廷的覃恩奉赠,先后六次被封为太孺人、太宜人、太恭人、太夫人。在她70岁时,她的子女和亲朋张罗为其祝寿,她以寡妇过寿不符合封建礼仪为辞予以谢绝,再次彰显出她的与众不同。她晚年主要寄养在大儿子田雯的官署,早晚吃斋念佛,多半时间读书吟诗。
田张氏写的诗作较多,但大都是写完即毁,不愿意后世诸女孙模仿。作为诗界名流的田雯,深知母亲诗作的意义,又不敢违背老母不留作品于世的意愿,只好把见到和听来的诗句偷偷记录下来。后经整理,得诗30首,冠名《茹荼吟》,被收入《四库全书》。
三、德平清代女诗人刘昚仪
刘昚仪(1657-1685),字兰隐,号菊窗,山东滨州人,德平县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李图南之妻。生负夙慧,善吟咏,尤精水墨花卉。词尤工,不逊李清照。著有《馡雪编》《菊窗吟稿》。诗作收入《国朝山左诗抄续抄》《武定诗抄》《国朝闺秀正始集》《山左人词》《香咳集》等。刘昚仪是清代很有影响的女词人、诗人和书画家。16岁时写的咏史诗《吊孔明》《叹马谡》诸作,同时代文人张学文读后,赞叹不已,称赞她“才力华瞻,见识宏富,不类女子”。17岁与德平李图南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其丈夫李图南被授为莒州学正,刘昚仪在此后的几年中始终与笔墨做伴。29岁的她因肺痨而死。婚后的12年,也是刘昚仪在书画和诗词创作上造诣最深的阶段。齐河女诗人郝秋岩跋其诗集曰:“读《山左诗抄》,如赵雪庭、周淑履诸女史,皆足继古名媛。兰隐之诗未知与诸家何如,然使克享其年,其造伐正未可量,而卒以早殁,不竟其才,悲夫!”
文中有“词尤工,不逊李清照”之句,似有夸大之嫌,但足可说明其造诣深邃。
四、《兰圃诗草》的作者邢顺德
继邢侗、邢慈静兄妹去世100余年后,临邑邢氏家族再次出现一位才女,她就是清中期山左女诗人邢顺德。邢顺德,字兰圃,大约生活在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她自幼聪明贤慧,知书达理,人缘和善,受到祖父邢静园先生的痛爱和教育,八、九岁就能通晓经史之书,尤喜骚雅。祖父因势利导教她古诗及《唐贤三昧》等书籍。邢顺德年少之时,才华初露,披诵不辍。在少女时代就以善词作诗闻名乡野。邢顺德的母亲出身于陵县李姓书香门第,粗懂文墨,应是邢顺德最早的启蒙老师。邢顺德的舅父李基圻考中乾隆六年(1741)顺天举人。乾隆七年(1742),考进士未中,参加了会试后的明通榜考试,就教职。三年后选任县令。但他未上任县令职,即以养母为由告归。母亲去世后,李基圻于乾隆十九年(1754)再举明通;乾隆三十一年(1766)大挑二等,补授嘉祥县训导。任内振文风,修学宫,训诫士子,成绩斐然,闻风从学者甚多。直到嘉庆十七年(1812),李基圻以假归里,有送至数里感泣者。复奉文截取,发往福建以盐大使用。任内,他补红白场,力除积弊,场民悦服,县民有生祠祭之。后以病归,卒年83岁。就是这位知识高深的舅父,也是邢顺德诗歌创作上的指路人和评判者。
邢顺德的童年时代是快乐与美好的。刺绣之余,唐诗宋词总不离口。18岁时,嫁给陵县拔贡康鲁瞻。康氏家族自明中期以后就是著名的文学世家,尤其是康丕扬父子,个个都有著作问世。邢顺德与康鲁瞻的结合属于近亲婚姻。按李基圻的说法,“邢氏甥女第四者,名顺德,字曰兰圃。余同胞姊所出也”。而康鲁瞻,也是李基圻的外甥,事实上邢顺德与康鲁瞻是姨表亲,属于亲上加亲。但康鲁瞻生不逢时,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穷书生。二人结婚后,夫妻唱和,相得以彰。没几年,康鲁瞻的父亲病故。邢顺德代姑婆料理家政,供康鲁瞻继续读书。这时的邢顺德由于操劳过度,诗思渐减,大大影响了她的诗才发挥。又过了几年,家境更加败落,邢顺德也因操劳家务疲惫不堪,而且病魔缠身,处境更为困难。然而,她劳作之余,览物感怀,触景生情,还是以诗解愁。所以生平诗作很多。然而,邢顺德深受封建礼教束缚,虽然工诗但不愿以诗出名。她曾说:“闺阁中,以韵语外播非所宜也”(《山东通志·艺文》)。视世之播弄虚声邀名,闺秀以自习为诗者为不肖。因此,她的诗作大多散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知名度。邢顺德去世后,其家人将其诗作搜集整理,形成《兰圃诗草》一卷。是书共存诗40首,均为五七律和五七言绝句组成。由时任嘉祥县教谕的举人舅舅李基圻写序,建国初期即由山东省博物馆予以收藏。
清末著名民主女思想家施淑仪的《国朝闺阁诗人征略》,认为邢顺德与邢慈静并称“双美”。近年,山东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山东文献集成》第三集第36册,将清钞本《兰圃诗草》一卷收录出版。
五、故城秘王伊妻何氏
卢见曾《国朝山左诗抄》收录何氏诗8首。注曰:“何氏,德州人,前工部员外显宗曾孙女,故城秘王伊妻,有《历亭吟稿》。小山姜田同之序:‘夫人生而端庄,幼而颖异,长而工诗,及于归秘室,秉家政,则聪明并用,虽牙筹纵横,而不废吟事。有昔人经鉏赋槊之风,斯亦奇矣。迹其由来,曾无山川之助,风雅之传,闺壶之友,而僻处荒村,一室千古,日摒挡于隃糜(yu mi,指墨或墨迹)骘釐间,殆所谓心珠智镜,俱自青莲慧业中来者耶’”。
六、为乾隆首次南巡献诗的宋素梅
宋素梅是谁呢?他的父亲是谁呢?他的丈夫又是谁呢?她的后来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曾为此展开过一番考证。结果发现,宋素梅应为德州籍太史公宋弼的二女儿,平原解元张予定之妻。据《平原张氏族谱》记载,宋氏“贤孝慈明,识察大体,族戚咸钦服。生于乾隆六年(1741)三月初七,卒于嘉庆六年(1801)七月十六日,享年61岁”。乾隆十六年(1751),宋素梅为皇帝献诗时刚好年满十二虚岁,从时间上正好吻合。另外从家学背景来分析,德州的宋氏家族,只有宋弼所在的家族属于文化世家。撇开明代刑部右侍郎宋性,只清代初年就有肃州兵备按察司佥事宋炳,为其曾祖。祖兆李,拔贡出身,郯城县教谕,赠儒林郎;父来会,拔贡出身,赠奉政大夫。宋弼为乾隆十年(1745)进士,长期担任翰林院编修。尤其是宋兆李、宋来会、宋弼等均为德州文化名士。学生时期的纪晓岚,就与德州宋氏家族结下深厚友谊,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名字。宋弼是当时著名诗人,不仅参与卢见曾组织主持的《国朝山左诗抄》的编写,而且还独自完成了《山左明诗抄》,撰有《州乘余闻》《蒙泉诗集》4卷、《思永堂文稿》4卷、《广川诗抄》等书。他还为高凤翰、吴雯编辑诗集。宋弼本身的诗作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在后来张鹏展编辑《国朝山左诗续钞》时收入宋弼所做诗篇131首。并且,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前的乾隆十一年(1746)至十三年(1748),宋弼因丁父忧在家守制,有机会教授孩子读书。所以认定宋素梅为宋弼之女,张予定之妻。宋素梅生育4个女儿,邱县进士刘大观是其女婿。宋素梅是齐河诗人郝筨和郝秋岩的堂外祖母,与郝秋岩的家塾教师宋湘皋是姊妹关系。尤其是郝秋岩,24岁出嫁,正是外祖母宋素梅逝世之年,即嘉庆六年(1801),因此她肯定会受到外祖母的培养和教育。这样,郝莟与郝秋岩的诗学启蒙教师又增加了宋素梅,她们之间的诗才也就有了传承关系。可惜的是,宋素梅并没有诗集流传下来,在山左诗抄丛书中也没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历史造成的又一遗憾。
七、齐河才女郝秋岩
郝秋岩是清代乾嘉时期名震齐鲁的齐河籍女诗人,也是中国古代女诗人中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她一生命运多舛,早年丧父、中年丧偶、幼子夭折,集人生之三大不幸于一身,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执着,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郝秋岩约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其父郝允哲,字圣陪,号镜亭,有《深柳堂诗草》、《延绿堂诗稿》等传世;叔父郝允秀,字水村,号寅亭,14岁即工诗,19岁著有《拾翠囊集》;兄郝竹林,弟郝餐霞,皆工诗能文。郝秋岩出生在这样一个诗书家庭,加之天性颖敏,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但不幸的是,郝秋岩7岁时,她的父亲郝镜亭先生便去世了。值得庆幸的是,郝秋岩能够和他的哥哥和弟弟一样,受教于叔叔郝允秀和聘请来的私塾教师宋湘皋,能够览读家庭积累下来的大量图书。她就是通过这些渠道,学会了赋诗作文,并小小年纪就有了诗名。其弟郝筨在《秋岩诗稿原叙》里说,“余姊,少颖悟,于书无所不读。及长,尤肆其力于诗。当初命笔,超然名隽,脱尽尘俗气。迨后,更受教于外祖母之弟宋湘皋先生,家寅亭叔父,诗境乃益进”。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才貌双全的郝秋岩的婚事却成为一桩难事。直到嘉庆六年(1801),已是24岁的郝秋岩嫁给了齐东县大张村的一位廪生张醒堂(今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作继配。张醒堂比郝秋岩大20多岁,只不过依仗父亲过去的几个朋友的关系,在江浙一带做一个小官,并还有2个女儿需要照料。在郝秋岩诗集的第三集里边,有《命薄》一诗,里面有她弟弟郝筨的和诗和序,其序说,“姊少擅诗名,夙耽艺事,德容双绝,伉俪独迟”。
结婚不久,郝秋岩有了自己的儿子张可观。此时,郝秋岩的生活还算幸福美满。儿子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丈夫在江浙一带虽说作的是个小官,但还是能够挣得一份俸禄;这时的她,“五纹刺绣怜娇女,七字吟诗教幼男”。有时也与丈夫诗文唱和,琴瑟相谐。好日子过了没几年,丈夫张醒堂于嘉庆九年(1804)因肺病去世;这对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郝秋岩来说,在精神上无疑是塌天般的打击,她独自一人艰难地维持着整个家庭生活。嘉庆十三年(1808年),年仅7岁的儿子张可观又因病夭折,这对柔弱的她是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呵!她在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的日子里写下许多带血带泪的诗。大约15年后,她觉得已无兴致于诗,便毅然决然地封笔了。
郝秋岩的诗被汇编为《郝秋岩诗集》,共3卷。其中《碧梧轩吟稿》1卷有诗98首,属闺中之作;《蕴香阁诗草》1卷存75首,是相夫教子时的作品;《恤帏吟》1卷存诗40首,是夫亡子夭后的作品。
郝秋岩的诗在清代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晚清女诗人施淑仪在《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七中,不仅介绍了郝秋岩的生平和著作,而且将秋岩集中佳句进行了举例。郝秋岩又是古代女诗人中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据建国后先后担纲两部《齐河县志》主编的郝德禄先生统计,郝秋岩留存于世的诗共226首,仅《郝秋岩诗集》中就保存了213首。近几年,邹平县地域文化研究学者郭连贻、王忠修编著的《秋岩诗集校注》,齐河县史志办编辑出版的《郝秋岩志》,让后来者对一代才女郝秋岩其人、其诗有了比较客观、公正的系统了解,也让这笔清新质朴,意蕴丰厚,却又使得这几近湮灭的宝贵文化遗产重见天日。
八、卢氏家族的姑姪诗人
一门八进士的德州卢氏家族,是明清山东省内的著名仕宦家族。这个家族也孕育了2个有诗才的女性,即卢道悦孙女、历城县户部郎中汪浚之妻和卢荫溥的长女、故城县贾汝愈聘室卢碧筠。
历城汪门卢氏为卢道悦孙女,但他的父亲是谁呢?根据史料,只能推断为卢见曾的3个弟弟卢闻曾、卢昭曾、卢辉曾中的一位。因卢道悦有4子,卢见曾为长。已知卢见曾只有一个女儿,并适临川县知县高质敬,故将其排除在汪门卢氏之父以外。历城汪门卢氏自幼读书,“才貌兼擅”,工于写人伦之情,充满灵性”。嘉庆年间山东学正张鹏展辑录的《国朝山左诗续钞》时,录有其诗3首,即《雨中喜宋胜男女史见过》《寄宋胜男女史寿张》《哭保姆陈氏》。
故城贾门卢氏,名卢碧筠,嘉庆年间大学士卢荫溥的长女。纪晓岚所撰《清体仁阁大学士卢荫溥墓志铭》载:卢荫溥“女三。长适故城贾汝愚,未婚守志”。“汝愈卒,卢氏矢志不嫁,贾氏迎以归,为立后”。《丛书集成三编》第58册,收有卢碧筠所著的《璧云轩剩稿》一卷、附录一卷。卢碧筠的事迹也被编入《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六·列女二》。卢碧筠也是德州为数不多的被列入国史人物传者之一。在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十六中,录有其“铜雀台”诗一首,即“城头落日鸟声哀,漳水无情滚滚来。昔日繁华成幻梦,至今词赋想清才。空馀片瓦埋秋草,无复歌声吊夜台。遗冢纷纷竟何用,荒陵寒雨长蒿莱”。其诗歌写的凄凉委婉,颇有让人回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