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繁露书院
(2020-05-22 12:23:32)分类: 德州历史古迹 |
德州繁露书院
一、繁露书院的创建与废止
1.乾隆年间汪汉倬创建
繁露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督粮道台汪汉倬建。址在今城内天衢路与解放北路交叉处的东南角处。民国《德县志•宦迹志》记载:“汪汉倬,歙县贡生,官山东督粮道。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繁露书院,延名师,设膏火,令生童肄业其中,一时文教丕振。”书院地势宏敞,屋宇广阔。吕青云所撰《繁露书院节略》则称:“繁露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督粮道汪公汉倬建,在城内东北隅奎楼前之左门南巷内,有号舍二十余间,肄业诸生所也。堂曰‘正谊’。沈维璥道台题额。其后为山长内宅,房十数间,二门。外为院役居,司启闭。监理书院,则两学师分任之”。
在书院创建的同时,汪汉倬针对民间议论“德州教育一度低迷的原因是文昌阁被玉皇阁附近的十方禅院盖过了顶所致”,故又重新修葺文昌阁,使其增加了几十公分的高度。
2. 咸丰年间沈维璥重修
道光年间,督粮道鲁垂绅、景霖等各任道台,“皆振兴文教,极一时之盛”。咸丰中,军务繁忙,书院逐渐荒废。督粮道台沈维璥“慨然于学,思欲一为整顿,因邀州人封明经兆桐董土木工,重修书院,费用皆出廉俸,复筹款加增膏火,捐备饭食”。
民国《德县志•宦迹志》记载:“沈维璥,字竹友,直隶天津人。咸丰十一年(1861)官山东督粮道。下车后见繁露书院房舍倾圮,即延州人封明经兆桐董其事,鸠工集材,修理一新,加赠膏奖,拔取真才。尤能厘清漕弊,恩威并用,官吏畏之,罔敢用诈。”“下培多士,大兴文教”。
3. 宣统元年改为师范传习所
清末,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繁露书院于宣统元年(1909)被改为师范传习所。之后,因军阀混战,学校数度停顿,从1929年恢复后,学校教学基本稳定。据1935年统计,学校共有图书2900册,仪器18件,教具248件。体育器材10件。当时办学条件并不理想,房舍均为书院的旧房。虽然如此,学校为废私塾、兴学堂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1937年日本人占领德县,学校停办。
二、多位文化名人担任山长
繁露书院建成后,汪汉倬就开始张罗聘任山长、监院,制订招生计划、教学章程等事务。仅乾隆十八年(1753)至五十八年(1793)间,见诸于史籍记载的繁露书院山长有十几位,其中韩锡胙、李文藻、周永年、张庆源等四位均为全国知名学者。
1.韩锡胙
2.李文藻
3.周永年
4.张庆源
三、弥足珍贵的四篇历史文献
繁露书院留下了宋弼代汪汉倬撰写的《德州新建繁露书院记》,宋弼所撰《繁露书院约言》,吕青云所撰《繁露书院节略》,以及李丕基《繁露书院种柳歌》四篇文献。
宋弼在《德州新建繁露书院记》中说:“繁露书院这样的大型工程,理应留有文字记载。督粮道台委托州进士宋弼撰写,宋弼觉得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予以表彰并传承下去,但觉得不应自己署名,就出现了代督粮道台汪汉倬所作《德州新建繁露书院记》”。该文对书院修建的意义和过程作了记述:“相地于学宫之东南,乃出俸钱数百缗,择人经理,阅五月而告竣,名以‘繁露书院’,志董子也。讲艺之堂,栖士之舍,门庑斋庖,凡为屋四十馀楹,其馀地犹可以增置也。又度修脯膏火及役人廪食之所出,为经久之计。乃择两学之士及子若弟,与旁近郡邑之愿学者,肄业其中。延名师,以主讲席,置监院焉。日有程,月有课。其不能与,于是者为附课又数十人”。宋弼当时评论道:像这样的创举,在山东省其他州府中是很难找到的。
《繁露书院约言》相当于今天的学生守则,是书院制定的供学生遵守的行为与道德规范。类似古时候的学生守则,省内外目前发现的很少,在德州更是独一份。它从“励品行、定志趣、博闻见、广识力、严课程、尚专诣、善变化、养气质、务集益、受箴规”十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学生共同遵守。不仅对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也是难得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吕青云所撰《繁露书院节略》,对乾隆以后直至清末书院的修葺、管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对研究繁露书院的历史展现了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
李丕基《繁露书院种柳歌》是赞颂书院的诗文:“方山之西卫水东,繁露书院在其中。门外桃李能红白,门内杨柳眠东风。国子先生昌黎后,大名宇内维山斗。臃肿拳曲嗟散材,封植栽培施巨手。万缕千条一向斜,轻阴淡淡袭绛纱。行人漫说灵和殿,居者错认陶令家。垂栏拂槛檐前挂,一抹烟云堪入画。垂之百年复百年,手泽长存勿翦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