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德州相府”
(2020-05-09 08:37:18)| 分类: 德州历史古迹 |
历史上的“德州相府”
张明福
一、“相府”颇具规模与气势
据卢氏后人卢赞一先生描述:卢府宅院足有上百亩,人讲这里是风水宝地。宅院南头是一个大海子,名凤凰池。它是人工开挖的,深约五六米,约占整个庄园的三分之一。海子西南为凤凰头,是进水口,一条小河通往村南。池中常年积水,夏天,一池碧水荷花香;冬天,琼浆玉液蓄满塘。池塘以北为花园,山石亭榭,花草林木,鸟语花香,清秀闲雅。花园后为宽阔的小广场,广场以北是一正两偏、坐北朝南的三座大门。三进深的宅院,正门内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是前堂、中堂、后堂。前堂最宏伟,是议事、待客之地。厅堂正中,悬挂有道光御赐卢家匾,上书“五代七进士”(卢家为八进士,这里不包括后中进士的卢庆纶);中堂是主人居住之所,后堂为家庙。后堂以北积土成山,所以卢府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东偏门内是一排排套院,这里是卢氏子孙及家属居住之地。后面还设有教育子孙的书塾。西偏门内为车棚、牲口棚、库房及仆人住房。门庭庄重典雅,宅院幽深,布局严整,厅堂宏伟,古木参天,藤葛攀壁,尽显名门望族之气势。
这处鲁北大地唯一的一处“相府”,无疑也是当时德州的一处著名景观胜地。但它却在1926年12月的某一天莫名其妙地被人纵火烧毁,实在是件令人遗憾不过的事情。
二、“相府”的创建者卢谦
卢氏家族原籍河北涞水,其始祖卢子兴因参加朱棣靖难军而落籍德州左卫,驻地
在今临清市戴湾乡陈官营村。六世中卢宗哲通过刻苦读书,考中进士并出仕为官,与其父兄一起迁居德州城里。后九世卢世㴶、十一世卢道悦、十二世卢见曾相继考中进士,不仅任官颇有政绩,而且文学造诣深,均有著作传世。但卢见曾为官期间个性张扬过甚,遭小人陷害和皇帝多疑,曾有两次牢狱之灾,最终死于苏州狱中。父亲两次政治上的失意,受害最大的当然包括其子卢谦。卢谦跟随父亲结识了众多的高官豪吏和文坛宿将,当然也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卢谦(1713-1785),字挥之,号蕴斋,贡生,恩荫入仕,卢见曾长子。乾隆二十
年(1755)援例官刑部陕西司郎中,二十三年(1758)改湖广司郎中,二十九年(1764)升湖北武汉黄德道佥事。三十三年(1768),坐其父卢见曾案入狱,旋谪军台。三十六年(1771)赐还,再起。三十七年(1772)出任直隶祁州知州。三十八年(1773),改任直隶广平府同知。四十八年(1783)引疾归。乾隆五十年(1785)卒。纪晓岚长女嫁其子卢荫文,卢谦的墓志铭由亲家公纪晓岚撰写。后以子卢荫溥官,晋赠光禄大夫、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管理刑部事务加七级。
卢谦虽出生在世代簪缨之家,一生不见其有公子哥们之气。他聪颖早慧,宅心宽厚,为人谦虚,对人热忱,处事得体。他是一位政治上成熟,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的父亲曾两次遭人诬陷而入狱,自己也有被牵连入狱的经历,父子两人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尽管后来父亲卢见曾的案子得到平反昭雪,卢谦本人也重新安排了官职,但身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卢谦仍是时时以忠君报国训诫子孙,其姿态和智慧是何等高尚。世人都以为卢氏家族连续受到清统治者的无辜打击,很可能整个家族成为大清王朝地的对立面,但卢谦不是这么认为。他认为乾隆皇帝之所以两次对父亲施以重拳,一定是受了别人的挑唆。等皇帝明白过来后,自然会给卢家一个公道的说法。所以,他在教育子女上颇费一番苦心。他这种不计个人和家族恩怨,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行为,对儿子们产生了积极影响。结果,他的三个儿子接连考中进士,使得卢氏家族得以继续为大清王朝效力,并且卢荫溥的官职还做到了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卢家大院得名“相府”源于卢谦的七子卢荫溥。卢荫溥八岁时,即乾隆三十三年
(1768),他们的祖父已退休六年赋闲在家的卢见曾,因两淮盐引案发,被牵连入狱,同年病死苏州。他们的父亲卢谦被“谪戌军召”、“籍没家产”。卢荫文同母所生的兄弟四个,只好随母亲李氏到枣强县的外祖父家生活。三年后,卢见曾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卢谦官复原职,卢氏兄弟才随母亲返回德州,不久辗转常山袁氏(后为其门婿)友人家中读书。经过大灾大难的哥儿四个,就是在逆境中也没有放松读书学习,其中有三人后来考中进士。使这个早已是“一门四进士”的卢家,一下成为“五世七进士”之家。
卢荫溥(1760-1839),字霖生,号南石,排行老七,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
先后任过礼部主事、河南学政、军机处章京、礼部员外郎、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军机大臣上行走、光禄寺卿、通政使、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兼任内阁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卢荫溥为官特点是稳慎公道,如发现和推荐林则徐等人才,为潘恭辰、彭希曾等十几位大臣的冤案平反昭雪等,朝野上下赞誉不断。死后赠太子太师,谥号“文肃”。
因卢荫溥官职做到汉人第一的位置,不少人也颇有非议,认为这是乾隆皇帝与其子孙觉得在卢见曾两次涉盐案子上亏欠卢家太多所进行的补偿而已。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卢荫溥的为官非常正派公正则是不争的事实。
四、“相府”消失的原因发人深省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者既要赔偿外国列强大批的银两,又要继续维持骄奢淫欲的挥霍所需,只有不断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从而导致国内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太平天国起义、白莲教徒闹事、捻军起义等,使国家经济迅速下滑且民不聊生,德州的读书人数也由此急剧下降,从明中后期建立起来的德州文脉不得不开始走下坡之路。古人云:“三世不读书,归于小人也。”德州卢氏家族在清末动荡的社会中,也缺少了读书人的种子。民国时期曾经出现一位叫卢镜涵(字秋潭)的人,仗着家有几千亩土地,染上了纨绔之习,整天骑着高头大马,一手扬鞭,一手提着个鸟笼,身后还跟着几条宠物狗,无所事事地到处闲逛。1914年的某天,卢镜涵在从纪庄到金庄遛狗的路上,他的一条狗被崔庄的一位崔姓村民打死。卢镜涵不依不饶,非要讨要说法。有人说他以埋葬被打死的狗为由,让对方赔了三亩地,作为葬狗的坟地;也有人说他还要对方给他的狗披麻戴孝。卢镜涵在民国与日伪时期还曾担任世界红十字会德州分会会长,世界宗院副宗掌,东亚道慈副宗监等职,做了不少坏事。他一改卢氏家族“读书积善”的一贯门风,走到“为非作歹为害一方”的境地,结果在1947年10月土改时被人民政府处决。
纪庄卢府的消失也是卢镜涵作恶多端的结果。就在1926年12月的某一天,纪庄卢府与城内卢宅同时被人点燃烧毁,纵火者应是当时火焰正炽的红枪会。这事应与当年卢镜涵逼迫打死他狗的那人为其狗出殡有关,估计是那户人家的男丁或其直系亲属加入了红枪会,故红枪会为其报仇雪恨。(原载《德州晚报》2020年5月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