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州张明福
德州张明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83
  • 关注人气:1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州竹杆巷与萧田两大仕宦家族的中兴

(2019-12-18 09:53:04)


德州竹杆巷与萧田两大仕宦家族的中兴

大运河文化带上的城市都有竹杆巷这一名称,它是沿运河城市形成的专门生产销售南方竹制品的市场。但德州竹杆巷却是十分奇葩,它是因居住在这里的萧田两大仕宦家族而出名。这条长仅百米、宽二米的小巷子,于清初不足百年的时间内考出进士五人和拔贡一人,官职最高的做到右侍郎;这里也是诗人与道德表率的富产地,既有诗名全国的两名大诗人,又有闻名全国的两名女慈表率,其中田张氏甚至占据了《清史稿·烈女传》第一;康熙皇帝南巡来到德州,曾将亲书的条幅送与这里心爱的三位致仕大臣;身为丞相之职的陈廷敬曾为这里的两位母亲撰文;诗坛盟主王渔洋在这条巷子里不仅有乡试和会试同年,而且还有学诗的高徒。更有甚者,卢见曾直接将它与南京乌衣巷相提并论。

一、德州竹杆巷的古与今

德州竹杆巷在迎宾路中部路西,巷子口不足4米,四五十户人家。向里走错落有致,幽深静谧,本世纪之初,很多人家门楣上还留有五十多年前的蓝色搪瓷门牌。巷子西口不足一米,过了这窄狭处便是豁然开朗,现一片大水塘,德州人俗称“海子”实际是运河西迁时留下的老河道。海子的西岸便是京沪铁路。竹杆巷现为迎宾路与天衢路交叉口的西南角的那片沿街空白处,它的西口北面是著名的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的遗址。

竹杆巷的出现与衰落,是与城区段运河不断挑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出现可追溯到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运河第二次取直,移河西流折而北,又折而东,筑回龙坝,致使德州浮桥西移,改东西为南北,“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成市廛”。明末清初,南方货船运来的竹竿和竹制品在这里卸货,形成竹货码头,经营竹货的商人和竹编手工业户居住在这里,繁华的竹货市场和货场在这里形成巷子,后起名“竹杆巷”。

随乾隆二十八年(1763)城区段运河第四次挑直,“改御河绕上码头村西至月河”,即运河不再经过竹杆巷,此处市场开始衰落。期间兴盛共计125年。

1984年德州市地名办公室编印的《山东省德州市地名志》介绍:“位于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迎宾路,南止老旧河,南北走向,长101米,宽2米,土路面,门牌152号,属工农街居民委员会”。1997年《德州市志》也载:“万历四十年(1612)御河西徙浮桥,立大小竹竿巷,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城市廛’。得名竹竿巷。1946年德州解放后并入三联街。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改‘工农街’。1981年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竹竿巷。’属居民区,砖瓦平房”。

二、明末避战乱迁居此地的萧田两家

德州竹杆巷形成后不久,明王朝的危机随之到来,竹杆巷此时陆续迁来了萧田两个文化世家。万历后期,位于白山黑水之间的生女真人建立后金政权,继而改金为清,同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开疆破土之战。随着关外大片领土的丧失,原住辽宁铁岭、已是祖孙三进士(萧汝芳、萧时彦、萧时升)的萧氏家族不得不于崇祯五年(1632)迁入关内,始迁祖萧时亨以铁岭卫指挥佥事的身份寄俸德州卫。由于萧氏家族的人为官清廉家资并不雄厚,无法在地价昂贵的城内购地置房,只得选中城外董子读书台下竹杆巷南端栖居。无独有偶,原住德州南关也是进士(田三戒)之家的田氏家族后人田绪宗,由于一直在吴桥开办私塾,面对清军一次次入关抢劫,也于崇祯十五年(1642)在竹杆巷南首买地一块,建立起田氏新宅,与萧家连舍而居。

萧田两姓迁来竹杆巷后,中国社会经历了由清代明的改朝换代,社会秩序不得不重新构建。所幸的是,清王朝建立后迅速汉化,不仅沿袭明王朝的社会意识形态继续尊孔崇儒,而且在官吏选拔上继续执行隋代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清初社会的稳定与科举制的恢复,使得萧田两姓的男人们能够继续沿着“诗书传家”的老路前行。

清初竹杆巷考出的进士有:田绪宗,顺治八年(1651)考中举人,九年(1652)中进士,官至浙江丽水县知县;田雯,田绪宗长子,顺治十八年(1661)举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田需,田绪宗三子,康熙五年(1666)举人,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萧惟豫,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萧炘,萧惟豫曾孙,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京都巡城御史。考出的拔贡生为田霡,康熙二十六年(1687)考取拔贡,四十五年(1706)年授官东昌府堂邑县教谕,以脚疾为由未赴任。

竹杆巷是诗人与文学家扎堆的地方。田绪宗之妻田张氏,著有《茹荼吟》1卷:田雯著有《古欢堂文集》12卷、《古欢堂诗集》15卷、《长河志籍考》10卷、《黔书》2卷、《幼学编》4卷、《诗传全体备议》8卷;田需著有《水东草堂诗》1卷;田霡(田绪宗四子)有《鬲津草堂诗集》6卷;萧惟豫著有《但吟草》4卷。

居住在竹杆巷的萧田两家和睦相处,成为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逸闻趣事。据萧氏后人讲,萧惟豫与田绪宗为里居乡邻,也是田绪宗的及门弟子(也称受业弟子),自孺子负笈(背着书箱)时授业,一生与德州田氏过从甚密。田绪宗逝世后,萧惟豫为之撰有《蓼菴田先生行状》。康熙三十三年(1694),经萧惟豫等德州后学上书谏请,田绪宗之父田实栗获批入祀德州乡贤祠。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萧惟豫曾率众于乡贤祠祭拜田实栗。萧惟豫与田雯结为亲家,萧惟豫的儿子萧承沆娶田雯的第三女为妻。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田雯被授湖广、湖北督粮道与布政使司参议,萧惟豫《送田雯》诗曰:“竹杆小巷比邻居,况复髫年共读书。须鬓于今成二老,文章当日足三余。”田雯退隐里居后,两人的来往更加频繁。田雯的《古欢堂集》中有多篇诗文记载两人的交游,如七古《雪中赴济南将行韩坡送酒以一瓶置后车诗以谢之》《种瓜行赠韩坡》,七律《村中韩坡见访》等。

萧惟豫父子与布衣诗人田霡之间关系更是致密。田雯致仕后迁居“尊水园,”田需致仕后迁居“南上涯”,竹杆巷老宅由田霡所继承。田霡喜种各种良花美卉,尤善植菊,把个小院布置的犹如花圃。田霡《花开》诗曰:“长红小白绕庭开,妆点竹杆贫士家。”田霡在小院中筑起数帆亭后,萧惟豫常来观瞻,其《数帆亭》诗曰:“傍宅东偏结草亭,花开槛外列为屏。老夫同巷时来饮,客醉阶前卧酒瓶。”萧惟豫搬到云庄后,居住此宅的是其三子、田雯女婿萧承沆(字道一),萧田两家的关系可谓亲上加亲。田霡《和萧道一诗》曰:“小巷为邻屋隔篱,双槐许借过墙枝。”

三、竹杆巷曾赢得众多荣誉

1.康熙皇帝为竹杆巷致仕三大臣书赠条幅

说到竹杆巷赢得的荣誉,首推康熙皇帝为竹杆巷成长起来的三位大臣书赠条幅。康熙四十一年(1702925日,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视察河工,皇太子胤礽、

皇四子胤祯、皇十三子胤祥随行。104日,经永清、文安、河间、献县、景州至德州。

5日,康熙驻跸德州水官驿,因皇太子胤礽染病南行受阻,便在德州一带考察巡

游。9日,康熙在水官驿召见德州附近朝廷致仕官员,赐田雯皇帝御书“寒绿堂”匾额;赐萧惟豫“御书临子昂笔一幅”;赐田需“御书王维《白石滩》诗”1幅。因“寒绿”二字含有“清廉”之意,是对为官者能够廉洁奉公的最高赞赏,也就成为田雯晚年的书斋之名,也是今“寒绿衚衕”的来历。因《白石滩》诗中有“水东”二字,田需故将自己的书斋改作“水东草堂”,正与竹杆巷和南上涯“屋连屯氏水,巷接董生祠”的地理位置相契合。

21日,以皇太子病,帝留德州已久,决定即日返京,侯明年再南巡。皇太子尚需调理暂留德州。康熙皇帝此次驻跸德州共17天。

2.名相陈廷敬为竹杆巷的两母撰文

竹杆巷获得的第二项殊荣,就是清初有“一代名相”之称的陈廷敬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为田雯母亲撰写《张太恭人传》,为萧惟豫母亲撰《程太君墓志铭》。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康熙三十一年(1692),田雯丁母忧在籍,请陈廷敬为其母撰写《张太恭人传》。田张氏是封建社会知书达理的优秀女性,年轻的丈夫田绪宗得急症病死在浙江丽水知县任上,田张氏带领大儿田雯赶到后,强忍悲痛理清了丈夫为官时的账目,与继任知县交接后,带上丈夫的尸体沿运河回到德州。回家后,督促3个儿子认真读书,其中两个(田雯、田需)考中进士,一个(田霡)成为著名的布衣诗人;在儿孙为其张罗80岁大寿时,她又坚辞不受。后来民国纂修《清史稿》时,将其排为列女传第一。

时隔不久,萧惟豫又请老友陈廷敬为去世14年之久的母亲程氏撰写墓志铭。萧母程孺人,丈夫去世早,家道中落,“孺人佐之勤俭,家以复振。抚异母男惟干。惟干不知其非孺人出也”。儿子萧惟豫为了侍养老母,竟然辞官不做,“惟豫之侍吾母侧也,时时为婴儿戏,而吾母亦以婴儿视之。惟豫忘乎吾母之年,而吾母亦忘乎惟豫之将老也。”

这一传一铭的构思与铺陈,勾起了陈廷敬对亲生母亲张氏的怀念。张夫人独女,出身书香门第之家,父母请了私塾教其学习,使她成为能书善画、远近闻名的才女。嫁入陈家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是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长子陈廷敬3岁时,母亲便教他学习写字,给他讲做人的道理,母亲也就成了陈廷敬的启蒙老师。母亲对陈廷敬寄予厚望,要求自然十分严格,陈受其影响很深。陈廷敬天资聪颖,长大后顺利通过举人和进士考试,并成为朝廷重臣。陈廷敬也曾一度将父母迎养到京城,但二老由于不习惯京城的清闲生活,还是执意回到山西老家,无奈之下陈廷敬在山西老家为其父母修建了皇城相府,以慰父母对他的牵挂。由于操劳过度,张夫人于康熙十七年(1678)离开人世,享年59岁。正是受田雯、萧惟豫为母作传为铭的启发,陈廷敬越发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所以在张夫人逝世20年后,陈廷敬请画师为母亲绘制了《陈廷敬母亲画像》,现为国家二级文物,藏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博物馆。

陈廷敬把田雯母亲张氏、萧惟豫母亲程氏和自己的母亲张氏,称作“三良母”。他在《程太君墓志铭》中写道:“(程太君)所居竹竿巷,与田中丞雯母居比邻,二母以贤德相式好。田母之殁,中丞以书币走千里,使不佞敬为传记母轶事。今以侍读君之请,而铭孺人。异日有传列女如刘中垒其人乎?并吾母为三良,可无愧于词矣!”     

3.诗坛盟主王渔洋的友人密集地

   竹杆巷的另一荣誉来自清初诗坛盟主王渔洋。王渔洋是济南府新城县人,新城与德州同属济南府。王渔洋与德州竹杆巷也有多层关系。其一,田绪宗是王渔洋考举人时的同年,故同在京城为官的田雯、田需、以及布衣诗人田霡,一生都对王渔洋以叔侄相称,可说是毕恭毕敬。其二,萧惟豫又是王渔洋考进士时的同年,其交往一直未断。其三,田霡还专门学诗王渔洋,后成为“神韵派”骨干。

王渔洋对田氏家族的诗歌水平非常赞赏,曾经高度称赞田雯母亲田张氏的《茹荼吟》,对田雯的诗也是称赞有加。田雯经谢重辉介绍,学诗于王士禛,又有师生情谊。但田雯诗学观点的不同,后来有与王渔洋分庭抗礼的表现。田雯弟弟田霡、孙子田同之都是神韵说的骨干。王士禛曾作《题田子益数帆亭》:“香茅结宇枕清冷,午梦初回惊远汀。何似江南秋色好,数帆亭是落帆亭”。王渔洋读罢田霡《春日杂诗之三》——“花事才经眼,闲游到鬲津。柔兰到野岸,淡墨上春鳞”,大为赞叹:“淡墨上春鳞‘五字’,似不从人间来。”

4.卢见曾将其与南京“乌衣巷”相提并论

对于德州竹杆巷的文学描写,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了。素有“文坛宗匠”之称的卢见曾,由于与自己岳丈萧惟豫及恩师田霡的双重关系,对竹杆巷了解最细,感情至深,他曾写过《竹杆巷》诗:“乔木交枝荫水涯,萧田连舍剧清华。竹竿也似乌衣巷,只剩寻常百姓家。”卢见曾将德州的竹杆巷与南京的乌衣巷相提并论,足见德州竹杆巷的地位重要。诗中同时也能透露出的这样的信息:即卢见曾所在的乾隆中期,竹杆巷就已繁华不再,中兴后的萧田两家再次陷入沉寂。其中的原因正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城区运河段的第四次挑直,河道不再经过竹杆巷!

(原载《德州晚报》2019.5.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