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南运河边的喜庆街舞
(2019-12-04 18:54:07)分类: 山东运河文化 |
德州南运河边的喜庆街舞
德州作为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运河重镇,其喜庆街舞在晋冀鲁豫鲁一带颇具特色,不仅惊险刺激和灵活多变,同时凸现出运河文化南北城市交融的特点。德州喜庆街舞包括跑驴、高跷、旱船、舞狮等艺术形式,它们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创新,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德州区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来的逢年过节,这些艺人们便会成群结队地涌上街头尽兴表演,为州城的节庆活动增添浓郁的喜庆气氛。据传北厂的舞狮和小锅市的高跷,还曾迎送过南巡东祭的乾隆皇帝。
德城跑驴
德城跑驴是以赶驴人的日常生活为素材,经过必要的提炼和加工而成的舞蹈形式。1930年,南厢的马庄村民袁福生赶马车时结识了德州驻军二十三师军人刘长河,因刘长河会演唱《王小赶脚》,两人共同探索改编了《王小赶脚》。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毛驴被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出生动逼真的德城跑驴这一街舞,如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德城跑驴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之分。跑驴演员均是成双成对,即一女骑驴和一小伙赶驴。骑驴者俗称“二姑娘”,年轻貌美乡姑装束,但服饰鲜艳,饰粉妆或淡油妆。赶驴者“王二小”为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憨厚淳朴,一身武生打扮,所着剑衣裤为青、红、蓝、白色均可,但须与“二姑娘”服装色泽相异。白毛巾包头,扎板带,穿紧口软底鞋,手持皮鞭。跑驴表演时,用锣鼓唢呐伴奏,吹奏出“行步点”、“紧急风”等鼓点和“将军令”、“梆子娃娃”和“百鸟朝凤”、“学人乐”等乐曲。
单驴舞所表现的是小两口走亲的故事。男演员所扮的王二小在锣鼓声中以前扑虎跳跟头登场;随后引领出骑驴者二姑娘。二姑娘架驴云步上场,勒驴嚼口亮相,一勒一抖,犹如真驴登场,毛驴栩栩如生;继而二人跑圆场,赶驴者挥鞭赶驴,驴着鞭抖膀,时而弹蹄尥蹶,时而撒欢窜跳。王二小赶驴的同时关注着骑驴的二姑娘的安危,并含情脉脉眉目传情,其舞姿轻松优美,小夫妻情意缠绵。忽然,毛驴低头闻到尿臊或者抬头发现了附近的母驴,两耳直竖,昂头炸毛,扬蹄尥蹶,似癫若狂。男打驴,女勒嚼,毛驴暴躁,前咬后蹄,打横转圈,上窜下跳。时而将赶驴者蹄倒在地,时而在赶驴者身上蹿越,赶驴者摸爬滚打,随机应变;骑驴者心惊肉跳,慌而不乱,紧张惊险,扣人心弦。一场惊险过后,小两口重登前程,挥鞭、勒嚼,情节可再现之前。
对驴舞是由两个骑驴者衣着一红一绿,二人轮番上场表演,顺序与动作大致与单驴舞相同。驴队舞,则是由多对驴组成,以“别篱笆”、“串花”变换队形交换位置,在规定时间内大家做勒嚼、着鞭、踢腿、尥蹶等动作。表演时锣鼓、唢呐、串铃、响鞭等声响构成了跑驴舞蹈独特的交响乐,驴群与赶驴者组成了一个壮观的舞蹈群体,演出气势宏大摄人魂魄。
德城高跷
德州高跷因演员们踩在高高的木跷上表演而得名。据考,明永乐年间高跷艺术传入德州, 系运河船夫由河北通州坝学来,至今已有六百馀年历史。主要集中于德城区的小锅市、小营、二郎庙角和柴市街等处,其中尤以小锅市兴起最早。演员们将木跷捆绑在腿上,使脚离地面足有60多厘米,踩在上面不仅要稳当牢靠,而且还要学会倒走和蹲着倒跳,甚至要完成跨越、飞脚、鹞子翻身、鲤鱼打挺等高难度动作。高跷艺术集表演、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人物众多,扮相滑稽;动作潇洒漂亮,表演幽默诙谐;场上队形变化丰富,武术杂技动作惊险刺激;表演中锣鼓齐奏,载歌载舞;其场面异常热闹有趣。
高跷表演队伍包括领伞1人、乐队3鼓6锣和16名演员。演员角色齐全,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均有。高跷的扮演者都是男性,但从所扮角色看却是10男6女,分为8对。在8对搭档中,打头的是武松打扮的头陀和哪吒装束的英哥,两人双手各执一条长约50厘米的硬质木棒;接下来的一对是身穿八卦衣手执拂尘的醉老道和青衣打扮手摇长翎羽毛扇的老座子(女);第三对是黄天霸扮相的樵夫与身着素装的白蛇;第四对是傻公子和青蛇;第五对为渔翁鱼婆;第六对是傻小子和妈妈娘;第七对是刘二姐和刘二混;最后一对是瞎子和瘸子。
德城高跷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大街上边行进边表演,除踩着“慢三点”的节奏列队行走以外,还按领伞人的指挥进行单串花、双串花、别篱笆等队形变换;有时头陀与英哥也舞动手中木棒打几路简单的棒花。二是撂场表演,找一个合适的场地按程序进行高跷舞蹈的整套表演。整套表演程序包括:开场、过对、拜贺、收场。
高跷队行至预定地点后,在领伞人的带领下,演员们踩着“紧三点”的节奏,头陀与英哥在前面舞蹈打棒,其他演员紧随其后跑圆场,圈子越跑越大,待跑到可以表演时,队伍按“二龙吐须”分别由头陀和英哥各带一路走圆场,相遇时走“单串花”,打场子完毕。
过对是高跷表演的主要内容,即每对人物依次出场表演。德城高跷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第一对人物头陀和英哥的打棒。相传旧时打棒分上下左右前后,计一十八路一百单八响。前些年柴市街高跷队领队张书田能打出十几路棒花。那四面飞舞、八方开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乒乓脆响、出神入化的打棒是他的绝活。民国时期二郎庙角的张金荣扮演头陀,“倒座”(双膝弯至90度,背朝前跳走)打棒一百单八响,步步登高打上72级台阶12米高的德州南门城楼,也可谓艺压群芳。老座子的表演放荡风趣,醉老道一边喝酒一边走“拌蒜”(醉步),寻机挑逗老座子,老座子则左右躲闪让醉老道丑态百出。其中醉老道拦截老座子时有个“定步”,时间可达10秒钟。樵夫和白蛇出场主要是表演“扑蝶”,白蛇挑蝶,樵夫扑;其中以樵夫表演的“大闪腰”和“甩担子”动作最为精彩。傻公子与青蛇出场表演的还是“扑蝶”;傻公子扑蝶时更注重的是扑青蛇,嬉戏逗趣,并不时作出“饿虎扑食”、“大鹏展翅”“猛虎跳涧”“前跺”“后跺”“撂地叉”等高难动作。渔翁鱼婆表演的是捕鱼场面,或甩袖捋髯,或“倒蹲”或“探海”,或“鹞子翻身”,把撒网、摸鱼、收网、捉鱼入篓的动作模仿的惟妙惟肖。傻小子与妈妈娘上场主要是插科打诨;傻小子装傻充楞,不仅跟妈妈娘穷逗,而且还与观众中的女子“打情骂俏”,偶尔也做些“大闪腰”、“急转身”之类的高难度动作。最后上场的是瞎子与瘸子,主要是说些吉祥话,表演以瘸子领瞎子走“瘸步”为主。过对拜贺完毕后,演员们在领伞的指挥下再上场走两圈圆场,然后所有演员排“象”,为整个表演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德城旱船
德城旱船也称“水兽旱船”,是将《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故事以秧歌和旱船的形式表现出来。据传,清末民初桥口街有一回族人家,老两口晚年得子取名“玉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玉成十分喜欢听书唱戏,常找来戏装在家模仿。家人因视玉成为掌上明珠,对他的喜好自然是顺从和支持。到了每年的几大节日,如正月十五、二月二等,玉成便组织一些爱说能唱的朋友,走街串巷进行表演。
“水兽旱船”的主要人物有法海、许仙、白蛇、青蛇、水怪等,道具有彩传、飘带灯,表现形式以唱舞结合,唱腔为高昂的河北梆子,加之以多条彩船与众水兽伴随音乐翩翩起舞,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演出中1~2只漂亮的彩船荡漾在全场中间,按照“8”字的路线飘然起舞。温顺的鲤鱼精、漂亮的荷花姑娘,以及那诙谐蛤蜊大仙等各路水兽精灵,逐一上场做精彩的独舞表演,不时变换出“正串8花”、“横串8花”、“串十花”的队形。他们以荷花为圆心,鳌鱼、鲤鱼、海蚌、海螺围着荷花逗场,而青蛇、白蛇、许仙、法海等人物更是轮番上场。他(她)们时而漫步轻摇彩船、悠闲自得,时而按着锣鼓和唢呐的音乐声急速飞舞酷似迎风波浪,划桨手不时地翻几个筋斗,一时间场面达到高潮。在急促扣弦的锣鼓和高昂的唢呐声中,场上两条彩船与众水兽们同台翩翩起舞。此时演员们时快时慢,矫健且配合默契的舞步、熟练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们眼花缭乱。
德城舞狮
舞狮又称“舞狮子”,其起源众说纷纭,但名气最大的是北厂街,所舞之狮造型逼真,彪悍凶猛,表现灵活。一般有大、小狮子各两对,大狮子身长3米有馀,直径半米多,重达数十公斤。狮头较为简单,由纸浆拌胶糊就,嘴巴、眼睛都能活动,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狮;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尾挂铜铃,狮尾甩动,铜铃作响。舞狮者身披上毛衣着,脚穿色若狮爪的特制布鞋。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扮演狮身。由两人合作扮成的狮子称太狮,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的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者称引狮郎,一身武士打扮,穿打衣打裤,扎丝绦板带,头包英雄巾,前出双角,蹬紧口布鞋,持能旋转的彩球,以虎跳前扑、小翻踺子、飞脚旋子出场。引狮郎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
德城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动作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为主。在彩球逗引下,狮子蹿跳翻滚,表演者不但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惊险动人,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舞狮由大鼓、钹、铙、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简单,但粗犷有力。(参考文献:德州市文广新局《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德城区文化局《德州市文化艺术志》、田贵宝王守栋《德城民俗》)
(发表于《德州晚报》2019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