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董仲舒的故居不是景县广川镇董故庄?

(2018-01-21 16:14:17)
分类: 好文转载

为什么董仲舒的故居不是景县广川镇董故庄?

董炎星

在公元133012月曲阜孔庙东庑供上有董仲舒的牌位。明代宪宗朝追爵董仲舒为:广川伯,名位一显再显,名声显赫。 
   
董仲舒一族如何到广川?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和富豪到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汉高祖仿效秦始皇,迁徙六国后人于关中。赵国旧贵族董氏一族被秦汉两代朝廷誉为族富贵显,忠贞贤良,堪为绅士官吏。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董孤次子的十世孙董昭,与其子董欣奉遣王剪灭赵遣耕于阳城。后又履职宦游至广川。 
   
广川定居后,董孤十二世孙董士通生董顺,董顺生董仲舒。斯时广川聚集了董氏一族。作为圣人也有出生地,人称汉代孔子董仲舒的出生地,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董仲舒,广川人也。当时广川在中国比较繁荣而且有名,故司马迁直称董仲舒为广川人,而未加县或国。 
   
在司马迁出生的时候,广川是,汉景帝的皇子刘彭祖管辖。《史记》的广川是大概念西汉的广川国,而现在的广川是小概念广川为景县的一个镇。大概念包括小概念,小概念不一定是大概念。 
   
以广川来命名,就是《史记》的广川 
   
今景县城西三里有周亚夫墓,就在西汉的广川脩市县的温城边。据史载,汉文帝时封周亚夫为条侯,景县在当时为条国地。条国系商朝后期殷民六族条氏的封地。春秋时,景县为晋之条地。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巨鹿郡。西汉时分置脩县与脩市县,当时脩县位于今景县中部,属信都国或广川国,西南境与广川县为邻。广川为县时,辖今景县西南部与枣强东北部;为国时,辖今景县、武邑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西岸以东和山东德州市一部。枣强于汉朝置县时,属清河郡。北齐天宝七年(556),广川县划入枣强,广川镇也划归枣强县治。元朝初年,广川镇改属景州脩县,明朝洪武时脩县省入州治,民国初景州改为景县。以上推断现景县广川镇不是《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广川,但可以说在景县境内。 
   
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其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广川,古地名,位于河北省景县西南,战国时是赵国领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所以叫做广川。它地势坦阔,平畴千里,江流密布,河渠纵横,道路宽广。西邻清凉江古河道,由古黄河、漳河冲积而成。林木苍莽,水草丰盛。尧舜之时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 
   
西汉初,于此置广川县,属信都郡。汉景帝前元二年以繁荣兴旺,物阜民丰,建城设关,封为广川国,景帝封皇子刘彭祖广川王。广川国管辖十七县,包括广川县。辖区为南宫、故城以北,武邑、景县以南,滏阳河西岸以东,山东德州市。有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户,人口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汉景帝五年(152)景帝改封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汉景帝中二年(148)景帝封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 
   
广川命名:东晋十六国,后燕在此设广川郡。北魏太和时,为广川县。北齐时,为广川镇,属枣强县。元时划归景州脩(读)县。西汉时,景县也不叫景县,叫景州脩县,后改为景州。元代以后,广川划到脩(音)县,即今天的景县,经历了国、县、镇的变迁之后,如今的广川成了景县的一个镇--广川镇。 
   
人们总是把广川的小概念说成大概念对吗? 
   
《汉书·地理志》载: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从景帝二年(前155)到宣帝甘露三年(前51),过去的信都国改广川国,广川国辖十七县,包括广川县。《史记》记载为广川,没有写清是广川国还是广川县。德州俗称广川,学宫有董子读书台,城西有广川桥。明代,故城马伟说:读书台广川桥,皆后人慕其名而好为之地。(《景州志》)景县有广川镇,故城县有董学村,并有现在即将倒塌的董子祠,枣强有董仲舒石像,都与董仲舒有点瓜葛。 
   
历史上对董仲舒的出生地有3种说法,一是景县广川镇人;二是枣强县广川镇人;三是德州广川县人。从史书记载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故居旧址、村边祠堂、碑刻内容时空错位了,错误得出这样的结论:董仲舒是今景县广川镇董故庄人。 
   
当今,出版社对董仲舒故里说法犯下同样的错误: 
    1.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曰,广川镇为枣强县广川镇 
    2.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二册(第73页)第一节写道: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广川人(河北省枣强县广川镇); 
    3.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史简编》,说广川为今河北景县,亦说枣强县 
    4.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名人小传》,说广川为今河北景县董故庄 
    5.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说广川为今河北景县”……等等。 
   
西汉景帝时的广川叫广川国,广川国后来经历了郡、县、镇的一系列变迁。但无论如何变迁,董仲舒的出生地只有一个,我们不用去争,因为这是不争的是事实。 
   
西汉景帝时,广川国管辖着许多县,地域辽阔。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董仲舒,广川人也。它的广川在哪里? 
    1.
近年来在旧县村发现董氏宗祠石刻门楣及其清代拓片,标记祥符 丑重修字样。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修即表示此前这里就存有:董氏宗祠。宗祠即家庙,乃族人祭祀先祖之所。<<世说新语>>记载:董仲舒有一位儿子名符起,被误为不孝而赶出家门,投奔于距旧县村四五里路的董仲舒好友王善有。董符起将王善有老人送终后,继续生活在此村。明《枣强县志》载,却有王善有此人。但无生平文字。因善有音同寿,侯此村改名王寿。后来演变为前王寿,后王寿二村。现两村95%为董姓。古时,前后王寿及周边的苏谷,朴庄等同宗董氏,聚于旧县村的董氏宗祠前祭祖。近代依然。王寿村至今存藏清代重修族谱,序称董仲舒为太始祖。 
    2.
明《冀州志》载:旧县村西有一座四名寺,当地俗称西大寺。前身为董子当年讲学之所。河间国献王刘德为其所建。该寺毁于清代末,遗址尚存,凸出地面。遍地瓦砾。村民在此挖出陶制灯台,上写秉烛课徒,诲人不倦。为董仲舒当年讲学所用之物。河间国献王刘德与董仲舒有共同研究儒学,《春秋繁露·五行对》有记载,在这里讲学实属正常之事。史书上说,董仲舒讲学,在讲堂里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弟子在帘外听,只有资性优异,学问不错的弟子才能够登堂入室,得其亲传。 
    3.
董仲舒举家徒长安。其故居是否有董氏宗祠后毁,后人是否于原址建董子祠。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修,并雕董仲舒坐姿势石像,(高约2米)一尊奉与内,后伺宇毁,石像仍存。1982年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修董子祠于原址,以保护石像。关于董仲舒石像置于后旧县村还有一段传说。称当年在西山雕刻石像完毕后,要运往董故庄村安放,但运至旧县村忽重不可举,遂置之而去。对此,故人异议。如董仲舒出生于董故庄村怎能将先祖石弃之他村。董故庄村距旧县二三里,千里迢迢运抵。民国二十年(1931)《枣强县志·舆地略》记载的这样一段资料:自西山制石像,至村西,忽重,不可举,置之而去。村人遂于此地建祠。 
   
对于说董故庄小学所占的三亩地就是董仲舒老家之说,早有异议。这一带唐宋时期的村落,尽淤埋于地下。西汉时代董故庄也难以存于地面。西汉脩市县的温城,现在河北省景县温城乡驻西1.5公里的大温城村。当时的温城是个古城,位于大温城村中心,它属广川。地面凸出多多,瓦砾遍地。 
    4.<<
春秋繁露·五行对>>: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则仲舒为广川温城人也。河间献王与董仲舒的对话,总不会说假话,因为一方面他们对儒学有共同研究,算是知音了;另一方面他们是君臣关系,以董仲舒提倡的君为臣纲 
   
西汉的温城,就是脩市县的温城,现在河北省景县温城乡驻西1.5公里的大温城村。当时的温城是个古城,位于大温城村中心,它属广川。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曰:董仲舒,广川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曰: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伙》,孝景时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曰: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土,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以上均直呼广川人
   
通过广川的大概念与小概念、时空关系以及历史资料,可以得出董仲舒出生地在现今河北省景县温城乡大温城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