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美术史学家李浚之

(2016-08-06 09:10:03)
分类: 德州历史人物

末以来,宁津县的鬲津河两岸活跃着一个著名的美术世家李氏家族,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民国美术史学家李浚之。他在世的80多年中,虽然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和家庭传统,但在其舅父张之洞的影响和官本意识的作用下,早年曾尝试实业报国;当看清实业报国无门时,他毅然放弃从政和经商,潜心研究金石书画,最终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史学家。

出身书香世家

李浚之(1868-1953), 号响泉,同治七年(1868)生于直隶河间府宁津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据《李氏族谱》记载,祖上“累世耕读”,田产散居于古鬲津河西岸。李浚之的祖父李长庚,字子耆,晚号癯翁。年轻时乡试屡次受阻,后弃学从商40余载,为家族积累了一定财富,成为鬲津河两岸富甲一方的大户。李长庚虽以商兴家,但不忘倡导以德治族,在乡里行善积德,在地方上威望高。李长庚在经商的同时嗜书如命,一生积累厚厚的16册读书笔记。1915年,由其孙李浚之编辑成《臞翁丛钞》卷出版。

李浚之的父亲李品三,晚号榆园主人,是李长庚的三子,为人豪爽洒脱,一生广结天下艺林名士,成为南皮县张之洞家族的乘龙快婿。1920年,李浚之在和庄之南购置百亩田产兴建园。因园内有榆树近万棵,故名“榆园”。园中建别墅,以环境幽雅而闻名大江南北。李浚之堂兄李清芬绘制“榆园图”一幅,当时的文人雅士张权、张检、王孝禹、吴昌硕、翁斌孙、华世奎、张克家、张颐、张林鹤、张阿龄、严修、章钰、王汉辅、吴重憙、荣庆、蒋式瑆、赵元礼、谢宗楷、姜筠、李多节、张瑞荫、张榛、张之节、隋思湛、王振声、杨寿枢、蒋方虁、洪瑞甡、汪鸾翔、鲍振镛、徐宗浩、刘家琛等为“榆园图”题写诗文。1932年,李浚之将榆园图和诗文题记辑成《榆园图题咏》一册出版发行。

李浚之兄弟3人,排行老二。在家庭的熏陶下,兄弟3人秉承祖训,研经读史,修身家,嗜金石篆刻,好诗文绘画。

李浚之自1914年被故宫聘为书画顾问。全国解放后,李浚之继续受聘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顾问。长时间致力于故宫书画鉴定,为中华民族书画珍宝的整理、发掘和保护做出突出贡献

1953年,李浚之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投身实业救国

光绪十五年(18897月,作为洋务派重臣的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任内,张之洞积极实施“新政”,推广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张之洞也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李浚之也得以跟随其舅父左右,成为张之洞推行新政的帮手。

光绪三十一年(1905)10月,时年37岁的李浚之,受张之洞的派遣,从天津出发,在塘沽乘日本邮轮东渡扶桑,考察日本工业、商务、教育、律政及社会风俗等洋务,历时5个多月。归国后,李浚之又考察了上海、青岛、济南的多家工厂和学校,撰写了一名为《东隅琐记》的游记,书中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新政思想。后来,《东隅琐记》(现存民国铅印本)刊印出版,成为了一部重要的研究清末社会变革的文献资料。

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期间,对山西的洋务运动有很多设想,但在任只有短短的2年多的时间,只在编练军队、创办山西机器局令德堂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了在山西继续推行“新政”,已升任军机大臣的张之洞,让李浚之出任山西省灵丘县知县。李浚之在任期间,尽自己所能,多次给山西巡抚上条陈,建议兴办铁工、兴修水利、育林开发、建造机织、改良工艺、推广物种、奖劝实业、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使张之洞倡导的“新政”在山西得以继续推行。

1911年10月29日晨,同盟会起义军攻入山西巡抚衙门,末任山西巡抚陆钟琦被击毙。阎锡山就任山西军政府都督发布起义宣言和讨满檄文李浚之此时潜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国官僚体系重新组合。李浚之往日的故交达官变身政府要员,屡次邀请李浚之出任政府官员,均被婉言谢绝。李浚之目睹了落后中国的混乱和惨状,大力支持张骞提出的“实业救国”主张。举家迁往天津,集家族之财力,在天津开办纱厂,并与张骞合办图书公司。经营数年后,由于时局混乱,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纱厂不得不停止经营。1921年,李浚之结束了在天津的生意,家迁往北京居住在宣武门外的广安胡同南街,堂号“墨耕园”。

编纂印券砚谱

李浚之一生酷爱金石。早在1897年就编撰《津西堂初选印券》二册。该书将李浚之家藏古印及部分明代印家作品选辑而成。第一50页(外题序7页)录印99方;二册也是50录印99所录有古官私印及文三桥、何雪渔等印品。书前有吴浔源、李清芬及李之序,后有李浚之《集古印缘小叙》作跋

1916年,李浚之将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所藏《阅薇草堂砚谱》拓本付诸印刷出版。 现存《阅微草堂砚谱》石印本前有徐世昌作序,介绍砚谱原稿由来及出版过程:“范孙侍郎遣其子智怡赍札投余附河间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砚谱》拓本一册,为纪文达裔孙堪谨所藏孤本,将与宁津李浚之商付石印而嘱序于余”

1934年,李浚之同陈少室一同整理复刻《汉三十二将绣像印谱》(即《云台像印汇辑》),李浚之为此书作序、跋各一则。书内人物绣像由李浚之的女儿李树萱按照清代张士葆作的《云台三十二将图》摹绘。

李浚之酷爱金石的痴迷程度,可以从他收藏“君子”砖的故事中得以佐证。相传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亨携带家眷从鲁地北上,居于武垣县(今河间市,当初属赵国的北部),隐姓埋名。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毛亨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西汉河间王刘德遍求天下“善”书,得之即刻工整誊抄,然后“留其真”,将抄本加金帛还给书主,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赶到刘德这里。刘德慕毛苌之名“礼聘再三”,请毛苌出山,封毛苌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北面君子馆村建招贤馆,命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今河间诗经村西北面3里处的君子馆村,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就是毛苌当讲经的地方,人们一直尊称那个地方为“君子馆”。据《畿辅通志》引文《肃宁县采访册》:“县治东南十里,有武垣郡城。邑优贡生苗学植,博学好古,谒毛公,得砖一枚,上刻‘君子’二字,古茂闲雅,汉隶体也”君子砖后被刘位坦收藏。李浚之爱石成癖,不惜举全家之财力,经多年谋划才从刘位坦处购得“君子”砖。自此,李浚之全家由宣南“墨耕园”迁居绳子库(原西城区小石作胡同),改堂号为“君子砖馆”。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

1933年,李浚之将各地名士为河间君子馆汉砖题写的诗文集成一册,编辑出版了《君子留真谱》。由晚清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题写书名,书内收录了杨钟义、苗学植、祁寯藻、何熙绩、何绍基、张穆、黄爵滋、胡焯、端木国瑚、曾国藩、高继珩、莫友芝、杨息柯、王树枏等歌诵汉君子馆及君子砖的诗文。

李浚之不但精于鉴赏,还富于收藏,收藏古人名迹甚富。他曾在绳子库“君子馆砖馆”内,置金石、文物、书画收藏室7间。1947年,因雇员酒后不慎失火,大火持续一夜,7间房屋连同一生所积金石、文物、藏画均被焚毁

传世《画家诗史》

李浚之出身书香世家,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广结天下名士长期从事书画鉴赏,过手历代名人字画无数……这些都为他进行书画美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1914年2月4日,民国政府为了保护故宫文物,成立了古物陈列所。作为美术界泰斗的李浚之被聘为故宫书画顾问。1921年他迁居北京之后,一边从事金石字画鉴赏活动,一边课读子女书画技艺。表弟李鹤筹、爱子李树智(字小泉,号晴湖)在李浚之的引荐下,拜金北楼(名金绍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为师,攻绘画艺术,2人最终成当代绘画名家。当时为了提高李树智的绘画修养,李浚之曾游历911山,遍访名人,期间李浚之写下了《名山游记》,出版了《墨耕园课画杂忆》(1928年出版)。在李浚之的引荐下,女儿李树萱14岁加入由周养庵、金城主办的中国画研究会,22岁进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习画8年,师从黄宾虹、张大千。李树萱在京华美专第一期毕业后,由黄宾虹推荐任华北居士林佛像绘画讲师成为当代佛像中国绘画大师。

李浚之经40余年之积累,历25年之心血,寻师访友,广事搜集,4易其稿,终于辑成《清画家诗史》。全书正续两集,30万字。书中辑录了清代2000多名画家小传及题画诗4000余首。1930年,李浚之出资雕刻成木板10行书版711块,付诸印刷成书,其用费300两黄金,全靠出卖家藏书画。封面书名刘春霖题写,书前由杨钟羲、王树枏作序。李浚之在《清画家诗史》书前用北堂陈诗图太行载诗图晋垣缮诗图山村啮诗图津西订诗图同好饷诗图津门借诗图旧雨证诗图行脚采诗图宣南校诗图”等10幅绘画作品记述了在颠沛流离的命运中如何编辑成书的艰辛历程。

启功在1983年《清画家诗史》一书的再版题序中道:“响泉先生特立独行,表率近世艺林数十年。昔曾求教,诲示拳拳。所著画家诗史,以人存诗,以诗存画,权衡精密,寄托乃弥。于张浦山、秦谊芬著述之外,别开蹊径,自树风标。论六德于三百年间者。不读此书,不足为知人,又何有于论世、论艺乎”

《清画家诗史》是一部记载清代书画术名人的巨著,卷帙浩繁,内容宏富,考证严密,刻板上乘,印制精良,是当代研究清代美术史和书画作品鉴赏的重要依据。因此,李浚之被业内人士赞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太史公”。

《清画家诗史》出版后,李浚之不遗余力地整理出《唐画家诗史》、《宋画家诗史》、《元画家诗史》、《明画家诗史》,但因财力有限,未能雕版。这些书稿也在1947年的那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令李浚之遗憾终身。所幸,《清画家诗史》木刻书版由于藏于书局,才逃过一劫。

为了纪念这位实业救国倡导者、著名的美术史学家、金石书画鉴赏家、美术教育家,1995年经中共宁津县委决定,在宁津县城南环路南侧建立“李浚之纪念馆”,对其生平进行详细介绍和主要作品展示。2013年3月26日,根据县政府安排部署,县文体局将李浚之纪念馆移交给县文化艺术中心。县文化艺术中心将重建李浚之纪念馆,对原馆精品继续向社会展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