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运河德州段的赏河景观

(2014-09-26 11:58:11)
标签:

旅游

分类: 德州历史古迹

德州城因运河而生,也是因运河而兴。千百年来,南运河不仅作为母亲河孕育了德州城,还像条彩练一样装饰着德州城。尤其是运河河道内帆墙如林、百舸争流的场面,其美丽和壮观程度着实是德州的一大景色;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运河的景色自然红绿黄白不一;白昼朝暮四时不同,运河总能与日月交相辉映;风和日丽,运河静中有动;风雨雷电,运河却又动中处静。有幸目睹运河风景的人们,哪能不为之心动。因此,欣赏运河美景就成了古时德州人和外地游客的一项高雅之举,尤其成为文人墨客的嗜好。随着赏河雅事的兴起,运河赏河景观的建设便应运而生。               

               一、最早的赏河景观——董子读书台

德州人修建赏河景观的举动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原在州城大西门外旧运河北岸“董子读书台”,本来是为纪念乡贤董仲舒而建的祠庙,因傍河而建,所以也就成为德州最早的赏河景观。

董子读书台,简称“董子台”,因董子著有《春秋繁露》,也称“繁露台”。民国《德县志》记载明正统六年 (1441),知州韦景元在小西门外“回龙坝”北重修学宫时,掘地得石一方,上刻“董子读书台”5字,因此在原地重修了“董子读书台”。弘治八年 (1495),又在学宫东侧修建了“董子祠”,将原“董子读书台”刻石覆盖。万历四十三年 (1615),“董子读书台”和“董子祠”因年久失修,时任知州的马明瑞,又于大西门外古运河北岸的堤坝旁,重建了“董子读书台”和“董子祠”。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朱桢在“董子读书台”附近修建了“醇儒书院”,也称“柳湖书院”

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主张影响了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董仲舒本人也就成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董子读书台也成为德州著名的文化景观。明清两代,南北来往的文官武士、文人墨客途径德州时都要登台游览,吟诗作赋。这一景点的巧妙之处在于,使人们在拜谒董仲舒的同时,能够欣赏和领略运河美景。

             二、因备战而建的赏河景观——大西门谯楼

    谯楼也称城门楼,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谯楼修建主要是军事目的,

为了战争时期瞭望攻城敌军动向而建。有文献说,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

风。一般情况下,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据《德县

志》记载,德州城的谯楼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由知州韦景元修建。当时德州已

经有了5座城门,但小西门修建较晚且不正规,故只有大西门和南门、北门、东门建

有谯楼。

    清雍正以前,流经德州的运河并不是现在的河道,而是从城西南的豆腐巷拐向东

北,靠近德州在大西门外北折,顺着城下的古驿道西侧向北流去,到了城墙的西

北角,又折向西北,形成了一个大大的“v”字形河道。

    由于大西门外的运河河道是距离城区最近的河段,因此建于大西门上高达近20

米的城门楼,自然成为观赏运河风景的理想地点,所以大西门谯楼就成为振河阁建成

前德州城观赏河景的最佳地点。站在城门楼上,董子读书台巍峨壮观,悠悠大运河中,

百舸争流、千帆蔽日的美景尽收眼底。程先贞在《秋日登州城西楼》这样写道:“西

风萧瑟一登楼,野色斜阳望里收。历乱苍迷大泽,迢遥鸿雁度高秋。烟浮九野青齐

月,帆挂千樯吴楚舟。极目中原回首处,书台剑冢总堪愁

                      三、专为欣赏河景而建的振河阁

振河阁坐落在德州大西门以北、小西门以南约100米处的西城墙上,由明代知州孙森于万历四十年(1612)修建。为建此阁,孙森将此处30米长的城墙加宽5米,墙头顶部呈现“凸”字形平台。振河阁为二层方形,砖木结构,斗拱重檐,筒瓦方攒尖顶,小巧玲珑,挺拔秀美。沿木梯可上阁顶,阁顶四周环廊,绕以木栏。田同之《德州竹枝词·振河阁》说,“阁中思渺渺,阁下水沄沄”。站在廊栏内,眺望运河、古城、驿道,美景尽收眼帘。特别是眺望那奔流不息的大运河,从西南方向古城顺流而下,河面上一行行长蛇阵般的漕粮船,摇橹鼓桨,白帆片片,向德州城驶来,近而又绕城北去。码头停泊着画舫舷窗的官船,竹蓬瓦盖的客船,南北货运的商船,舟樯如林,密密麻麻,联接如指,衔尾相连。俯瞰城内,炊烟袅袅沿河街道的店铺,客栈、饭店鳞次栉比,酒旗高挑,幌子醒目,冲天招牌,白天熙熙攘攘,夜晚灯火万点。尤其是晨光微熹或艳阳夕照时分,城堞楼阁,古道驿马,大河桅樯,融为一体;“登高凭眺见河桥,历历帆樯入望遥。古寺烟稀春水断,离离禾黍长秋苗”。

清雍正十二年(1734),为避免运河对德州城的威胁,将城西运河弯曲河道挑直,大运河远离德州城3里之外,振河阁由于远离河道丧失观景功能,昔日登攀的盛景不再,并逐渐走向冷落荒凉。清人刘友田《登振河阁感怀》已反映的是此处的破落景象,“层簷飞阁临无地,独蹑危梯百感生。剑冢一堆荒草合,连城十二野云平。风传画角秋呜咽,霜落长河水独清。只向夕阳短鬓,青袍辜负鲁儒名”。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德州城墙的拆除,振河阁最终彻底消失

                      四、私人修成的赏河景观——数帆亭

数帆亭位于古运河东,旧州城西门外竹竿巷内,由清初德州素有“菊痴”之称的著名布衣诗人田霢在其别墅院内修建。田霡(1653-1730),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晚年自称菊隐老人,是州城文化名人田雯、田需之弟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拔贡生授堂邑县教谕,未赴任,以城隅竹竿巷(今新湖街道办事处工农街)为宅院内筑“数帆亭”一座以篱笆墙围圈院落,大门上书写“香城”二字,过着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数帆亭为六角歇山顶建筑,构思巧妙,精巧雅致,风格别致,是旧德州一大胜景。身居亭中,向西可眺运河帆船,向南可赏董子读书台,向北可望九达天衢牌坊,所谓:“风帆来往知多少,乃声声亦可听。间事千般浑不记,何妨独筑数帆亭”(见田霢《自题鬲津草堂》)。因为居亭可以看河、观河、览河,故名数帆亭。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写有《题田子益数帆亭》诗一首:“香茅结宇枕清泠,午梦初回惊远汀。何似江南秋色好,数帆亭是落帆亭”。田霢的职业一直是在其父创建的董颜书院设馆授徒每年的重阳节前后总是亭内摆满各色菊花门生故旧叶正夏、赵怡斋(赵善庆)等人到数帆亭上,举目远望运河风帆争流。当著名的德州罗酒墨露酒斟满杯盏后,大家出题赋诗,欢声笑语,济济一堂其场面的热烈程度可以想见。

雍正十二年(1734)运河近城河道第三次挑直后,数帆亭处就再也没帆可数了,这一景观不得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五、黄土堆成的赏河景观——月河堤坝

南运河从今德州市天衢路以北,有一段向北延伸、呈弯月状的河道,旧称“月河”,是为运河船只调头转向所挖。民国《德县志·古迹》记载:“月河,在城西北月河之西堤,长里许,地址高耸,东望帆樯,往来如林,乃声余,饶有风景。知州马明瑞作闸,旧迹犹存”。明清时期,月河对面就是繁华的桥口和西关,站在月河高地上,眺望运河“舳舻蔽水,辐辏舟舫,舟樯如林,百舸争流”的美景,是平民百姓赏河的最佳地点。运河挑直并加宽以后,月河功能丧失并逐渐淤为平地,月河堤坝变得越来越低,观赏河景的功能也逐渐减弱。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建文革桥于此处取土,地势不再高耸。现在,月河处已演变成一个普通的村庄,这里的景观也变为德石运河铁路桥。

另外,运河两岸还有许多建筑物可以观赏运河美景,但因文献记载较少和篇幅所限,故不一一赘述。

                                (本文刊登于《德周刊》2014/9/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