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著名诗人崔旭

(2014-04-16 07:24:44)
分类: 德州历史人物

庆云虽然过去频海水咸,但此地却也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文人雅士,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过突出贡献。其中,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以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而彪炳史册。晚清诗人崔旭,执燕南诗坛牛耳几十年,其诗文可圈可点,其事迹同样可歌可泣。

为官爱民有声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崔氏为庆云望族,自清初迁入庆云后,历代为官。崔旭之祖崔机,康熙八年(1669)武举,官江淮领运都司;其父崔大本,读书识大体,性孝友,教子有方;弟崔旸,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甘肃安化知县。

崔旭性颖悟,自好学,喜诗歌。嘉庆五年(1800)八月,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道光六年(1826),通过大挑出任山西蒲县知县,后兼理屯留、大宁县事山西境内多山,明清时期属于穷山恶水之壤。此地自明末爆发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以来,清初又再次爆发姜瓖之乱,饱受战争重创,很多州县的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崔旭刚刚上任的蒲县,其城垣、监狱、仓廒、书院多已倾圮,又时值旱歉,导致民俗剽悍。崔旭到任后,减其供亿陋规,将节余的钱,用以工代赈的方法雇县内饥民来修缮城池、监狱、仓廒、书院,既解决了贫苦百姓的生活急需,又将县内重要建筑的残垣断壁修葺一新。在审理案件方面,他能“曲尽情伪”,使冤狱得到昭雪,有效地打击和震慑了境内犯罪分子。史书记载崔旭,为政六载,“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退归里。临行前,“县民走送数十里,皆罗拜泣下”。  

归乡后的崔旭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晚年教于古棣书院分校,为家乡培养了不少人才。尤其是他对自己子女教育非常严格,使自己的3个儿子都通过科举走入仕途。长子光第,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河南嘉县知县;光典,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官河故城县教谕;崔光笏,道光二年(1822)举人,九年(1829)进士,历官乡宁县知县、代州直隶州知州、松江府知府、镇江府知府、九江府知府、云南粮储道佥事加按察使衔。

道光二十七年(1847),81岁的崔旭卒于故里。其墓位于河北盐山县庆云镇南一华里处。其生平事迹载入了《晚晴簃诗汇·诗话》、《大清畿辅书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天津府志》、《庆云县志》多种文献

船山先生高足
  崔旭的诗学成就主要来自考取举人时的座主张船山。张船山,字问陶,是乾嘉诗坛泰斗、有名的书画家和诗学理论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嘉庆五年(1800)、六年(1801)两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十四年(1809)充会试同考官,故其门生极多,得人最甚。也就在嘉庆五年(1800)八月,张船山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取中崔旭为举人。船山先生非常赏识崔旭,以王渔洋门下崔不雕(黄叶)相比。这从嘉庆六年(1801)春张船山《题门人崔晓林旭诗》二首(载《船山诗草》卷十六)可以得到证明。其题注:“(崔旭),庆云人,庚申(嘉庆五年,1800)分校所得士”。:“直胜崔黄叶,清严数首诗。岩居知我早,珊网得君迟。关说无王础,怜才此项斯。谋生同不易,相对叹移时”。“谁赏氃氋鹤,林栖久耐寒。魁梧真面目,朴雅旧衣冠。孤抱轻华士,清言接古欢。成连弦指妙,东望海云宽”。先生赞许崔旭诗“清严”,胜过崔黄叶。这在崔旭的诗文中同样可以得到佐证。崔旭《念堂诗话》卷一讲:“庚申(嘉庆五年,1800)乡试,旭出张船山夫子房。辛酉(嘉庆六年,1801)春闱前,以诗谒见,展阅数首,遂纳于怀,喜曰:‘吾又得一诗友’。题赠二律,云‘直胜崔黄叶’,书卷首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传示同好吴谷人、赵味辛、戴金溪、王熙甫诸先生各有题赠。后命旭题《船山诗草》,有云‘呼我崔黄叶’,即谓此也”。崔黄叶的典故源自王士禛的《渔洋诗话》:“太仓崔华不雕,工诗画,尝有句云:‘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余目为崔黄叶”。据查证,崔华,字不雕,江苏太仓人,渔洋先生高足之一。

崔旭在船山先生教诲下,学益进,诗益富诗风更沉雄隽永,富有生活气息。船山先生在《雨后与崔生旭论诗即次其旅怀一首元韵》:“金仙说法意云何?诗到真空悟境多。忏我浮名毋绮语,爱君饥走尚清歌。虚堂静比舟藏壑,俗客纷如虎渡河。风雨打窗相对久,关情难忘旧烟蓑”。在此,船山先生高度评价崔旭的现实主义诗风,“爱君饥走尚清歌”。正如符葆森《国朝正雅集》谓崔旭诗所云:“一主于严,思深而律细,无嚣凌洿夸之习”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说:“念堂为诗深得师传”

作为船山先生第一高足的崔旭,一生念念不忘船山先生。晚年在京师作《过船山师故居》诗云:“此是频游处,重经步为迟。过门非旧主,传世只遗诗。恍惚仙山约,悲凉国士知。孤寒犹故我,忍泪立多时”。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四日,一代诗宗张船山病逝于苏州山塘街寓所。当得知自己的恩师逝世的消息时,崔旭含泪恸哭《闻船山夫子凶问》:“忽得江东信,流传倘未真。天如有此事,吾竟仰何人?诗酒难偿债,功名未了因。峨眉山上月,万古为传神”。“半世谁相赏?猖狂只自吟。时人多俗目,夫子是知音。乖隔五年别,悲凉千古心!成连终不至,恸哭欲烧琴”。师生深情,穿越生死,令人感动。

崔旭在世时不仅有“张门三才子”之称,还有“燕南二俊”之誉。所谓“张门三才子”,是指同出船山先生门下的崔旭、梅成栋、姚元之三人。不过论诗学成就,崔旭当属第一。所谓“燕南二俊”,源自直隶大名知府陶梁崔旭、梅成栋二人诗合刊为《燕南二俊诗钞》,并序云:“晓林之诗,淳古淡泊,味之弥永,譬之精金百炼,宝光内含;树君(梅成栋)诗雄古超迈,力绝恒溪,而真挚之性时流于楮墨之间,可谓燕南之二俊也”

醉心乡邦文献

崔旭一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积极投身于家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他遍游天津的名胜古迹写出《津门杂咏》(即《津门竹枝词》和《津门杂记》,他广泛搜集和编排庆云以及沧州的诗人诗作,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他还集中精力广搜博采,编修《庆云县志》和《庆云崔氏族谱》。

庆云明初置县,一直隶属于河间府沧州,雍正九年(1731)改隶天津府。崔旭作为庆云大地所生所养的士子,深深热爱着家乡庆云以及庆云所隶的沧州、天津。他从担心文献淹没的角度出发,广征博引,先后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可惜,现两诗抄与《津门杂记》三书均已淹没失传。

值得庆幸的是,崔旭的《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不仅得以传世,而且成为研究天津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是今天许多人的书籍和文章中经常引用的史料证据。《津门百咏》描绘了早年天津的景物风貌,对研究天津沿革、历史,极有参考价值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之后,天津就成为了京都门户水陆要冲,有着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和五方杂处的人文环境,于是就形成了天津所特有物产和人文景观。崔旭的《津门百咏》广泛地描绘早年天津的景物风貌,多方面反映了天津的民风民俗。在歌咏天津物产上,写过天津银鱼、杨村萝卜、大沽烧酒、小站稻、河豚鱼等;在写人文景观时,写过戏院、皇船坞、佛寺大悲院、运河桃花堤等;在记录天津风俗民情方面,描写过人们欣赏曲艺、喜欢吃河豚等。他的每一首诗,都是极具价值的一幅历史画面。天津是著名的曲艺之乡,而最具特征的市民文化是曲艺艺术。崔旭《津门百咏》里就有“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前有堂名”。在崔旭的诗中足可看出,曲艺在天津的普及和受欢迎的程度。

庆云县志在清代一共进行了四次编修,每次修志均有崔姓家族成员主笔。像这种祖孙几代一直承担家乡的编史修志,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嘉庆十四年(1809),赋闲在家的崔旭,应知县潘国诏的邀请,担当了嘉庆《庆云县志》的修志任务。他充分借鉴五世祖崔允贞编修康熙《庆云县志》的经验教训,“搜罗博洽,考订详赅”,使新编出的《庆云县志》质量有了大的提高。但是几年过后,崔旭对自己编修出的《庆云县志》感到不满意,于是“暮年犹手自点定,以付光笏”。并嘱咐儿子崔光笏说,“是志规模虽具,而义例未协,异日者,其善为我述之”。因此,就有了咸丰四年(1854)的第四次编修《庆云县志》。经过崔笏等人的积极努力,终于诞生了体例完备、记述翔实、可称为一代信史的咸丰《庆云县志》。崔旭一家三代对家乡志书的钟情程度和献身精神,不也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和学习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