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见曾与他的《国朝山左诗抄》

(2014-03-02 07:27:29)
分类: 德州历史古籍

被誉为“宦海名臣”、“文坛宗匠”的乡贤卢见曾,一生具有强烈的乡土观念,是位既爱国家又爱家乡的忠义之士。他在二次担任两淮盐运使期间,于扬州编纂完成的《国朝山左诗钞》,应是他热爱家乡最好的实物证明。

一、《国朝山左诗抄》的成书过程

编纂《国朝山左诗抄》的工作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仲春,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仲秋,历时六载,卢见曾与其他参与者们可谓付出了无数艰辛。他之所以选择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应该说是源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众所周知,明清易代之后清诗迎来了发展繁荣的春天,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成绩尤为突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齐鲁大地由于“声教首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局面。此时,山东诞生了众多名噪一时的大诗人,即所谓“国初诗人,山左为盛”。卢见曾在他的《国朝山左诗钞序》中说:“国初诗学之盛,莫盛于山左。渔洋以实大声宏之学,为海内执骚坛牛耳,垂五十余年。同时若宋荔裳(宋琬)、赵清止(赵执信)、高念东(高珩)、田山姜(田雯)、渔洋之兄西樵(王士禄)、清止之从孙秋谷(赵进美),咸各先等树帜衣被海内,故山左之诗,甲于天下”。面对出现了诸如神韵派领袖、康熙诗坛盟主王士禛、被誉为“南施北宋”的宋琬、以及号称“国朝六家”之一的赵执信,和高珩、田雯、赵进美、王士禄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的“风雅之盛”,却没有一部专门地域性的诗集给予著录,正如卢见曾所说:“百年来未有专选,渔洋《感旧集》遍及海内之知交故旧,而于山左或缺略未备,先生尝以为憾。今距先生之殁又四十余年矣”。不仅如此,他更为感慨的是,“近刊渔洋《感旧集》,为之补传,每叹遗文散失,姓名无征。吾乡文献及今不为搜辑,再更数十年零落澌灭尽矣,此后死者所大惧也”。出于抢救保存乡邦文化的责任感,卢见曾才下决心组织编选《国朝山左诗钞》这部地域性清诗总集。

于是,卢见曾便组织同乡后学宋弼、平原董元度(卢见曾之内甥)等人,开始征集清初山东诗人的作品。这一壮举立刻得到山左诗人积极响应,他们纷纷奔走相告,将个人多年的收藏奉献出来。有的还认真回忆,多方求证,使资料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为《国朝山左诗抄》书稿的完成创造了条件。先后参与编辑加工的人员有:曲阜颜懋价、献县纪晓岚、长洲惠栋、华亭沈大成以及卢见曾的儿子卢谦等数人。有时三更半夜,董元度、卢谦还会找卢见曾商讨书中涉及的问题。卢见曾本人外出,每次都将此书随身携带,一有空闲即聚精会神地审阅书稿。经过五年多的考证编排,具有山东诗人诗歌集大成性质的文献《国朝山左诗抄》终于完成。

清乾隆二十三年(1767),卢见曾安排自家的刻书作坊“雅雨堂”,将此书雕印完毕。是书60卷,开本宏阔,版面整齐舒朗,文字全部为手写上板,笔笔不苟。由于当时印数有限且年代久远,保存在世的原版书籍已成为凤毛麟角。进入21世纪后,为了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由山东大学承担编辑影印出版的《山东文献集成》,将《国朝山左诗抄》作为第一辑第41册正式影印出版,成为研究山东清代中前期文学史、社会史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二、《国朝山左诗抄》的主要内容

《国朝山左诗抄》共60卷,收入诗人536余位,诗作5900余首。

按地域分收录诗人最多的州县有:德州49人,掖县44人,诸城35人,益都(今青州)35人,曲阜30人。仅收录1人的县18个。按单人数量计算,收入诗篇最多的诗人有:王渔洋独占15、16、17三卷,收入诗作近500首,占全书的1/10:赵执信占36和37卷的大半,共收入154首;高珩独占一卷,有诗15首;其次是田雯,收诗127首:冯廷櫆,收诗127首。

从德州区域来看,收入德州作品的诗人50名,约占1/10;诗作912首,约占全书的1/7。从单人数量来看,除田雯被收录127首、冯廷櫆被收入127首外,田霡 被收入诗作107首;卢世傕,85首;谢重辉,81首;田同之,66首;卢道悦,58首;田雯之母田张氏,30首。

从家族视角看,德州区域收录有田氏和卢氏2个家族。其中,田氏家族被收入诗人7位,诗作345首;卢氏家族被收入诗人5位,诗作151首。

   《国朝山左诗抄》收入诗人与诗作的原则是:“遍搜昭代之诗,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隐逸方外,莫不必载”,达到“各存本色”,不拘一格。该书的排列规则为:沿袭元好问《中州集》的体例,先为诗人作传,然后排列诗作。

《国朝山左诗抄》的特点有:一是收录人物齐全;二是收录诗人的诗歌带有典型性,能够反映被收录者的诗歌特点和真实水平;三是注重诗人生平事迹的可靠性。正如卢见曾本人所说,为诗人作传,以诗人生平事迹的可靠性为要旨,“以行实居先,逸事次之,见闻最确而书无可征者,以案语附后”。

三、《国朝山左诗抄》的学术价值

卢见曾编纂《国朝山左诗抄》的主要目的,首先是想要通过“备一代之诗史,以昭我圣朝风雅之盛在”,借保存山东一地诗歌文献,显示清代尤其是山东诗歌繁荣,以鉴盛世。同时也为了教化后人,学习前代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用以观风俗、知得失、备考证。《国朝山左诗钞》的编成,无疑是山东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幸事。

作为清代中前期山东诗歌的一部总集,《国朝山左诗钞》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文献保存意义。卢见曾编选《国朝山左诗钞》,在“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上贡献极大,清醒自觉,具有鲜明的以诗存史的意识。

另外,《国朝山左诗抄》的成书,对山东古代文献的保护具有肇始之功。正是在编纂《国朝山左诗抄》的过程中,宋弼受到深刻启发,又下定决心,经过20余年的搜求,完成了《山左明诗抄》的编纂,并且引发了益都人李文藻接力完成《山左明诗抄》的文坛佳话。《国朝山左诗抄》和《山左明诗抄》的相继成书,对后世山东学子影响深远,继而引发《国朝山左诗续抄》、《国朝山左诗补抄》两书的相继问世,使四部前后蝉联的山东地方诗歌总集,成为“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山东古代文学史、古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都堪称资料渊薮”。

《国朝山左诗抄》的成书和刻印,是德州士子卢见曾,对山东文化和山东历史,乃至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做出的杰出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