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章是指书画家私人印章中除姓名、字号以外的印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其中内容多为书画家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镌刻成章以示对人生与艺术的感悟。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字数不限。在讲究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画中,闲章有了滋生成长的肥厚土壤,成为宋元以后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多枚闲章。清代素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的郑板桥,在闲章的数量之多和内容的率真切实上都可谓空前绝后。据粗略统计,郑板桥一生共使用过各种闲章近百枚之多,有时一幅画上竟钤有五枚印章,创文人画用印数量之最。细细品味他的这些闲章,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郑板桥的生平事迹、思想信仰与性格以及艺术特色与成就,可以说找到了绝妙的素材。
一、有关其生平事迹 郑板桥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作吏山东、再次卖花扬州五个阶段。“兴化人”、“扬州兴化人”两印,是说郑板桥的家乡在清代扬州府兴化县。“雪婆婆同日生”一印,是说他的生日与当地传说中的雪婆婆的生日为同一天,即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3年,其出生年月应为农历
1693年10月25日,公历1693年11月22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丙辰进士”、“七品官耳”、“乾隆东封书画史”、“爽鸠氏之官濰夷长”、“十年县令”、“俗吏”、“官独冷”、“北海”等闲章,准确地道出了其官宦生涯。郑板桥24岁(康熙五十五年)中秀才,40岁(雍正十年)中举人,44岁(乾隆元年)中进士,50岁(乾隆七年)被委任山东范县知县,54岁(乾隆十一年)调任潍县知县,61岁(乾隆十八年)因为民请赈得罪上司被免官返乡,为官一十二年,取其整数故有十年县令之称。因濰县古属北海,所以刻北海之印。“老而作画”、“老画师”、“二十年前旧板桥”、“歌吹古扬州”四印,说明他回扬州后,重操卖画旧业。直到73岁(乾隆二十九年)辞世,一直卖画扬州。
二、有关其思想信仰和性格
郑板桥作为从小熟读儒家经书而又科举入士的文人,深受儒学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游好在六经”、“游思六经结想五岳”、“富贵非吾愿”、“鸡犬图书共一船”、“思贻父母令名”几枚闲章,可以看出他熟读儒家经典、喜欢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不看重财富以及光宗耀祖一些经历和思想。刻“谷口”、“谷口人家”二印,一是说明自己是西汉郑子真之后,二是要效法郑子真晚年退隐不士的做法。“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痛痒相关”、“吃饭穿衣”、“恃粥耳”三印,足见其忧民之心。郑板桥所处的康雍乾三朝是清代的鼎盛时期,但鼎盛时期的官场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却又深深地影响到了这位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横扫”、“俗吏许多”、“私心有所不尽鄙陋”三印,昭示其对贪官污吏的鄙视态度。“眼大如箕”、“江南巨眼”两印,暗示跟贪官污吏斗争的决心。“古狂”、“郑凤子”、“王凤凤”、“畏人嫌我真”、“直心道场”、“敬常存伪”“动而得谤名亦随之”等闲章,表明他本人性格怪僻不与俗人为伍的处世态度。出于对儒学的困惑或是对现实的不解,郑板桥也曾接受了老庄学说以及当时颇为流行的佛学。“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樗散”三印,折射出其典型的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欢喜无量”、“多种菩提结善缘”、“见人一善忘其百非”三印,就是不折不扣的佛家语了。“难得糊涂”一印,既是他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又是他无法和没能力改变社会现实的内心写照。
三、有关其艺术特色与成就 郑板桥在诗书画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清代最著名的艺术家。诗词不屑作熟语,不去讲究格式韵律
,近似白话般地说实与论理,尤其是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他在任知县时的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令多少文人与官吏感到心颤。如《画竹别潍县士民》中题:“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杆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读来使人脊背都要发凉。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画兰、石,但也画松、菊,是清代典型的文人画家。他的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的字很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人们赞为“乱石铺街,杂乱有章”。“郑兰”、“敢微兰乎”、“兰竹石癖”、“何可一日无此君(竹)”等闲章,说明郑板桥一生喜欢兰竹石,并将其作为主要绘画素材,并形成了画家的作品个性。“六分半书”一印,是郑板桥对自己书体的命名,即大家习惯上称之为板桥体。它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又用作画的方法去写。“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青藤门下牛马走”二印,说明郑板桥艺术上崇拜和追求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青藤,在此表现的十分谦逊忠诚。“心血为炉熔铸古今”,表明郑板桥决心攫取历代名家之秀,创自家之新。“诗绝字绝画绝”、“无数青山拜草庐”二印,是他毫不自谦地认为自己的书画艺术已经达到了别人没有到达的高峰,本不该由自己说的话却以印章的形式出现了。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再来看这两枚闲章的内容,它们是再确切不过了。
郑板桥的闲章内容十分丰富,既是切事切地切人切官的直白,又是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读来意趣盎然而又使人悲悲切切。通过对其闲章的排列研究,我们会真切地看到:郑板桥虽然是一个伟大的书画艺术家,但他做人做事除去率直天真以外,与我们常人并无太大的区别。已故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评价说:“(郑板桥)先生之名高,或谓以书画,或谓以诗文,或谓以循绩,吾窃以为俱是亦俱非也。盖其人秉刚之性,而出以柔逊之行,胸中无不可言之事,笔下无不易解之辞,此其所以独绝今古者。”
(原载《山东档案》2009年04期,原题为《浅谈郑板桥的闲章》和《德州电视报》2010年4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