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第三屯与北朝高氏碑刻
(2014-01-30 10:53: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德州历史古籍 |
德城区二屯镇的第三店(原叫第三屯)一带,是北朝高氏家族墓地的组成部分,西面与景县的高氏墓群相连。这里自清代康熙年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先后发现北魏、北齐高氏墓志、墓碑6件。其中,康熙、乾隆年间出土的高植、高湛的墓志已经遗失;嘉庆、光绪年间出土的高贞、高庆的墓碑虽然残破,总算幸存了下来。1969年,又在胡官营村出土北魏高道悦夫妇墓志一盒2件。这6件碑刻正文均为北朝时期的楷书。它们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所处的阶段,正是楷书大发展的时期。北朝以前的楷书大都遗有隶书的痕迹,笔调朴实、率意,结字自然,体取横势。自北魏宣武帝开始,楷书的笔画以雄强、侧倚为基调,先前的乱头粗服面貌已经不见了。这说明,北朝时期的楷书在向隋唐楷书的转化中,自身又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清末与民国时期,人们将高植、高湛2盒墓志与高贞、高庆2幢墓碑合称“德州四高碑”。随着高道悦夫妇墓志的出土以及国家对它们文物价值的认定,现在的人们又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高贞、高庆2碑和高道悦墓志合称“德州三高碑”。无论如何划定和称呼它们,这几幢1400年前的古代碑刻,不管其历史文物价值,还是书法艺术价值,都堪称我国金石史上的瑰宝。现按发现时间顺序综述如下:
高植墓志是发现最早,但刻制时间较晚的高氏碑刻。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德县志》载:“植,字子建,元魏司徒高肇之子。清康熙间,城北第六屯,河岸因雨坼裂,得一石碑,高宽各三尺,厚五寸,碑字仅可辨名字官爵。末载神龟元年(518)字句。按《魏书·外戚传》,‘植,中书侍郎,为济州刺史。历青、相、翔、桓四州刺史”。《德县志》还载:“邑人田雯《长河志籍考》有诗纪之。石藏田氏家祠,不知何时,石碎无存”。
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高肇,后魏蓨人。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尚世宗姑高平公主。景明初,录尚书事”。由此我们得知,高肇是魏孝文帝(元宏)的妻兄,也是魏孝文帝的姐夫,他既是魏宣武帝(元恪)的舅父,又是姑父。魏宣武帝和高植是表兄弟。因此,高植是元魏的外戚。
高植的墓志刻石,虽然已不存在,但其拓本,得以流传后世。杨震方编著的《碑帖叙录》记载:“高植墓志,清康熙时期在山东德州出土,旋为田雯所得,仅存上截残石……此志应为神龟三年(520)刻成,但文中无神龟年号,而有葬于正光二年(521)十一月十六日等字,当刻于是年。正面刻楷书21行,每行约38字。虽稍有残字,但字体精整,锋颖犹新,具有北朝小楷之特征,为颜真卿所祖,有翻刻版”。由此可以得知,高植墓志不仅有拓本,还有翻刻本。
乾隆年间发现北齐齐州刺史高湛墓志
高湛墓志虽早已不知去向,但它的拓本仍得以流传后世。杨震方编著的《碑帖叙录》中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山东德州运河岸崩时出此石……东魏元象二年(529)刻,楷书25行,每行27字。出土时几无损字,但后来损字逐渐增加,字形方扁,运笔正雅,而富含蓄。杨守敬评为骨骼整练,其《评碑记》又云:‘褚河南(褚遂良)似从此出’。此石初拓本‘遐流’二字不损”。这段话说明,高湛墓志既有初拓本,也有许多续拓本。
据邓文华《景州金石》所载:高湛(476-538),字子澄,东魏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祖高飏,冀州刺史,渤海公;父高肇,侍中、尚书令、司徒公。北魏孝明帝熙平年间(516-518),高湛征司空参军事,转杨烈将军、羽林监。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年(534),高湛于襄城抗击反叛之敌,因功拜假龙骧将军、襄城太守。不久进使持节、都督南荆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荆州刺史。南梁陈庆之兵困南荆州,高湛孤军奋战一年多,功勋卓著,进封大都督、行广州事。东魏元象元年(538)一月二十四日于家中去世,享年43岁;诏赠假持节、督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齐州刺史。元象二年(539)十月十七日迁葬于原籍族茔即今河北景县高氏墓群。
嘉庆年间发现魏营州刺史高贞墓碑
高贞墓碑是已发现的高氏碑刻中刻制时间较晚的碑刻。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德县志》载:“高贞碑,北魏正光四年(523)立,清嘉庆十一年(1806)由城北第三屯出土,孙渊如观察移置学宫。并镌跋语及李斯篆29字于碑阴。独山莫友芝《金石笔识》云:‘是碑为石刻之最整峭者,与张猛龙一石同在正光时,可称双绝’”。
高贞碑的碑文如今已残缺不全,碑阴的跋语及篆书铭文,都还清晰可识。此碑高2.22米,宽0.98米,厚0.185米。碑额为古篆阳刻,共4行,每行3字,即“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懿侯碑”。碑文楷书,共24行,每行46字,字迹完好率为70%。《德县志》所说的孙渊如观察,名孙星衍,字渊如,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乾隆进士,历官山东督粮道。他在德州居官时间长达12年,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以及金石版本。他的传世著述达17种,是清代较有影响的学者。他用行书写下“碑浮卫水兮,移之学宫。墓崩陀兮其人传。惟贵戚之尚德兮,曷借勋名之烂然。我无建树于兹土兮,独好古以穷年。愧蚬首之羊公兮,庶后人之宁想乎碑前”的词句,刻在高贞碑阴。并书跋语:嘉庆丙寅年,王孝廉保训告我,德州卫河第三屯,出高贞碑。与知州原逊志,库大使沈志水,移置学宫。——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阳湖孙星衍撰书刊记。
嘉庆十五年(1810),孙星衍又在高贞碑阴,镌李斯篆书铭文29字。跋语是:篆泰山刻石,以乾隆五年毁于火,传书漫漶。余藏有旧拓本,尚可寻求笔意。严君可均通书法,因嘱双钩上石,勒德州学高贞碑之阴,以永其传。——嘉庆庚午岁上元日兰陵孙星衍记。
“泰山石刻”,指的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登泰山,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而刻得石碑。石至明代,只存29字。孙星衍嘱托精通书法的严可均(字景文,嘉庆举人,文字学家)将自己收藏的“泰山刻石”拓本铭文,用双钩法临摹下来,刻在高贞碑之阴。孙星衍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让高贞碑这件金石史上的稀世之宝,“以永其传”。
北魏高贞碑,在我国碑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和北朝的张猛龙碑,洛阳的龙门二十品,称为我国北魏时的三大名碑。他的拓本,上可追溯到宋代,分布遍及全国,并远及日本、朝鲜等国。历代金石碑帖,都把它收录在内。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价值,所以高贞碑自出土以来,历经坎坷,一些金石爱好者,经常拓取碑文,分赠亲友。天长日久,碑面受到严重损伤。1924年直奉战争期间,高贞碑因德州学宫成为驻军场所而无人看管。1928年,北伐军进驻德县,这幢碑被迁至民众教育馆。七·七事变后,又被迁至伪德县民众教育馆。1946年德州解放后,该碑被固定存放在德州市图书馆。上世纪50年代末,有人想把它改造成过门石,硬将高贞、高庆2碑从中间砸断,幸得有识之士加以阻止。改革开放后,德州市图书馆把破碎的高贞碑用水泥粘合好,在院中修建了碑罩,对其保存陈列。1983年转藏于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此碑新旧拓片甚多,故宫博物院藏有初拓本。
光绪年间发现魏光州刺史高庆墓碑
高庆墓碑是发现时间较晚,但刻制时间最早的高氏碑刻。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德县志》记载:“高庆碑,北魏正始五年(508)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第三屯河岸崩坼(che),石沦于水。二十三年(1897)三月水落石出,邑人移于学宫。碑早建于高贞碑十余年,以文考之,当与贞为雁行碑,字如出一手,惟石质不逮贞碑,今移置民众教育馆”。
高庆为高贞之弟,高庆碑早高贞碑15年。高庆碑碑高2.22米,宽0.98米,厚0.165米。碑额古篆阳文4行,每行3字,即“魏故光州刺史贞侯高君之碑”。碑文为楷书,共22行,每行约42字,字迹完好率为50%。在高庆碑阴有:“光绪乙未夏六月,河决第三屯,得知绝口。于丁酉三月二十六日,移置学宫”的文字记载。
据《景县文史资料》第四辑言:“蓨之高氏,自高洪定居于蓨,历九世至高达,达子隐,隐子庆,被征入朝廷为官,任至司空,位列三公,参与朝政”。高庆碑碑文中有:“文昭皇太后之侄,世宗武皇帝之内弟也”的记载。《中国人名大辞典》中也有:“高后,后魏宣武帝之后,性悍忌。孝明帝立,为皇太后”。因此,宣武帝的高后,既是高庆的姐姐,又是文昭皇后的侄女。
高庆碑是近代才发现的。它未曾收入在历代碑帖之中,流传后世的拓本也为数极少,几乎成为海内孤本。在这个意义上讲,高庆碑应该受到特别珍视。但是,由于历经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碑身阳面已从中间断裂,下部碑文已经模糊不清。1924年的直奉战争期间,高庆碑因德州学宫成为驻军场所而无人看管。1928年,北伐军进驻德县,这幢墓碑被迁至民众教育馆。七·七事变后,被迁至伪德县民众教育馆。1946年德州解放后,该碑被固定存放在德州市图书馆。上世纪50年代末,高庆碑遭到人为破坏,不仅碑身被人从中砸开,碑文还被凿去2行。改革开放后,德州市图书馆把残破的碑身用水泥粘合好,在院中为其修建了碑罩,和其他碑石一并陈列。1983年转藏于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
高道悦墓志与夫人李氏墓志,是发现最晚、但刻制时间较早的高氏碑刻。它们于1969年在德州市城北二屯镇胡官营村同时出土。当时2块墓志被合为一盒,人们以为是一盒墓志。可打开一看,底与盖均为独立内容的2块墓志。北魏人作墓志,人各一盒,有志有盖,即便夫妻也不例外。高道悦夫妇实为殊例,将本应是高夫人的志盖,镌刻了高道悦的生平事迹,以作铭记。2志铭合二为一,“取父天母地之仪”,实乃奇思妙构。上盖背有12行文字,亦为它志所不见。据考,高道悦在河南的墓葬中也有墓志,但因其死于非命,故墓志中文字过简还有失实之处。所以迁葬时,其后人又请人重新撰写了墓志铭文,并刻在李氏的志盖之上。
高道悦,字文欣,辽东新昌安乡北里人。15岁拜御史,后迁主文中散,进谏议大夫,除太子中庶子,为官20年,起于孝文帝太和元年(477),止于太和二十年(496)。死后赠散骑常侍、营州刺史,谥曰:“贞侯”。高道悦的死是非正常死亡。因在迁都问题上,高道悦与太子元恂发生冲突,后被元恂所杀。先是葬在河南洛阳。夫人李氏出自仕宦家族,祖、父均居高官。李氏生于献文帝天安二年(467),小高道悦6岁,殁于孝明帝神龟元年(518),终年51岁。死后第二年,其子高辉迁父骸与李氏合葬于蓨县崇仁乡孝义里,即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胡官营村。
高道悦墓志长0.83米,宽0.82米,厚0.10米。正面刻楷书28行,每行30字,背面刻12行,每行17字不等。夫人李氏墓志长0.92米,宽0.91米。正面刻楷书33行,每行33字不等。两志均为北魏神龟二年(519)刻,都无撰书人姓名。高道悦与夫人李氏墓志书法出自同一人之手。笔画峻整,笔势跳荡,结体侧倚。李夫人墓志的刻工不如高道悦墓志精细,尤其是末尾所列子孙名,显得比较草率。高道悦夫妇墓志原藏于德州市图书馆,1983年转藏于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
(本文撰写中得到德城区图书馆原馆长安治栋老先生和现任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峥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