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说实话,我是看了一些朋友圈消息才知道《百鸟朝凤》的,甚至于才知道吴天明导演已经辞世。我没看过吴老的作品,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飞跃老人院》里那位幽默乐观有奋斗劲头的角色。吴老对第五代导演提携帮扶颇多,故各位业界大佬纷纷为该片站台,怕是中国影界难得之景了。
故事本身不复杂,带有典型的严肃文学意味,仿佛在翻看八九十年代的中篇小说选。从电影角度而言,我是有些失望的。节奏有些拖沓,部分情节设置太刻意,镜头叙事似乎弱了些。但不得不说,从与洋乐队的冲突其,我屡屡默默流泪,说明影片的确有动人心的力量。这让我想起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同样是顶着癌症拍的,上映后评价却非上善。我想,恐怕是二位吴导深知是遗作,有太多想诉说。故情感充沛下,才以意害辞吧。因而仅仅谈我所理解的作品内涵与动机,还是很有讲头的。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电影(且不仅仅是电影)正如片中的唢呐艺术一般,走向了末世。没人再愿意传承那些纯粹的精神,而是臣服于金钱,败给了现实。
这部电影像是浓烈的山珍海味(香精勾兑居多)中的一缕清香,让观众的心再次平静下来。一个传统的艺术家,一门传统的手艺,用一个传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传统艺术家,一门传统手艺的一个传统故事。影片就像导演本人的自传一样,处处表达出导演对现状的无奈。在这个声光电高度发达,拍摄技巧花样翻新,大牌明星层出不穷的时代,又有谁会去欣赏那些过了时的故事,过了时的音乐,平淡无奇的镜头,默默无闻的演员?我本人从片子里看出了国产电影久违了的感觉。不浮华,不急躁,不急功近利,不卑不亢。
除了这个视角,我还注意到另一条线,即代表唢呐匠的最高手艺、一代只传一人、在葬礼上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能享受的《百鸟朝凤》。影片故意安排了两位村长的去世,一位借着权势把村中其他姓氏排挤走,故孝子求焦师傅他也不肯吹此曲。另一位战时打过日寇,平时修水坝把自己肋骨都砸断了,焦师傅不必提都说要吹。可见,作为葬礼主斌的唢呐匠,其实掌握着话语权。主家再有钱,佛道法场请得,唢呐最多从四台请到八台。但吹不吹《百鸟朝凤》,是唢呐匠,而且只有那一位班主,说了算的。
这反映的是乡土中国的治理逻辑,社会评议往往是重要的。在今天,许多人不接受这一套,事实上这一套逻辑也给人带来了不少麻烦。譬如是否嫁娶,有否子嗣,是否男丁,这些本来就不容他人置喙。因而,同样是年轻人,我很能理解游天鸣的迷茫与其他人的“追时髦”。归根结底除了对唢呐声调的厌恶,还有对其背后逻辑与权力的反抗。因此,一开始的焦三师傅也不能接受,他与二徒弟的冲突,几次试图踩着他的编织袋(用暴力权威)去阻止他外出(使之屈服),可见一斑。但他最终失败了,只是是否最后想明白了,我们并不知道。
或许,这正是吴导的思考。传统的文化技艺固然有许多价值,它也自发地形成体系。但它必须跟一些腐朽的小农的价值观与逻辑切割,如果切割之后无法留存,那就应当果断抛弃(如:裹小脚)。只有这样,才是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以乡土为底色的这个民族的生机。
吴导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我无法得知他是否真的有这些思考,是否真的想传递这样的信息给我们。但抛开其他不言,以吴天明导演的地位,恐怕这部电影的上映传播,就是对他最好的《百鸟朝凤》。
故事本身不复杂,带有典型的严肃文学意味,仿佛在翻看八九十年代的中篇小说选。从电影角度而言,我是有些失望的。节奏有些拖沓,部分情节设置太刻意,镜头叙事似乎弱了些。但不得不说,从与洋乐队的冲突其,我屡屡默默流泪,说明影片的确有动人心的力量。这让我想起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同样是顶着癌症拍的,上映后评价却非上善。我想,恐怕是二位吴导深知是遗作,有太多想诉说。故情感充沛下,才以意害辞吧。因而仅仅谈我所理解的作品内涵与动机,还是很有讲头的。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电影(且不仅仅是电影)正如片中的唢呐艺术一般,走向了末世。没人再愿意传承那些纯粹的精神,而是臣服于金钱,败给了现实。
这部电影像是浓烈的山珍海味(香精勾兑居多)中的一缕清香,让观众的心再次平静下来。一个传统的艺术家,一门传统的手艺,用一个传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传统艺术家,一门传统手艺的一个传统故事。影片就像导演本人的自传一样,处处表达出导演对现状的无奈。在这个声光电高度发达,拍摄技巧花样翻新,大牌明星层出不穷的时代,又有谁会去欣赏那些过了时的故事,过了时的音乐,平淡无奇的镜头,默默无闻的演员?我本人从片子里看出了国产电影久违了的感觉。不浮华,不急躁,不急功近利,不卑不亢。
除了这个视角,我还注意到另一条线,即代表唢呐匠的最高手艺、一代只传一人、在葬礼上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能享受的《百鸟朝凤》。影片故意安排了两位村长的去世,一位借着权势把村中其他姓氏排挤走,故孝子求焦师傅他也不肯吹此曲。另一位战时打过日寇,平时修水坝把自己肋骨都砸断了,焦师傅不必提都说要吹。可见,作为葬礼主斌的唢呐匠,其实掌握着话语权。主家再有钱,佛道法场请得,唢呐最多从四台请到八台。但吹不吹《百鸟朝凤》,是唢呐匠,而且只有那一位班主,说了算的。
这反映的是乡土中国的治理逻辑,社会评议往往是重要的。在今天,许多人不接受这一套,事实上这一套逻辑也给人带来了不少麻烦。譬如是否嫁娶,有否子嗣,是否男丁,这些本来就不容他人置喙。因而,同样是年轻人,我很能理解游天鸣的迷茫与其他人的“追时髦”。归根结底除了对唢呐声调的厌恶,还有对其背后逻辑与权力的反抗。因此,一开始的焦三师傅也不能接受,他与二徒弟的冲突,几次试图踩着他的编织袋(用暴力权威)去阻止他外出(使之屈服),可见一斑。但他最终失败了,只是是否最后想明白了,我们并不知道。
或许,这正是吴导的思考。传统的文化技艺固然有许多价值,它也自发地形成体系。但它必须跟一些腐朽的小农的价值观与逻辑切割,如果切割之后无法留存,那就应当果断抛弃(如:裹小脚)。只有这样,才是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以乡土为底色的这个民族的生机。
吴导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我无法得知他是否真的有这些思考,是否真的想传递这样的信息给我们。但抛开其他不言,以吴天明导演的地位,恐怕这部电影的上映传播,就是对他最好的《百鸟朝凤》。
前一篇:红透半边天的王凯演技到底咋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