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幼儿共同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2014-02-19 21:30:29)
标签:
教育 |
陕西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实验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研究类别:
选
题
缘
由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1. 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混龄教育成为幼教发展的趋势。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第一大多数幼儿园班级设置是按照年龄分班。这种分班形式有优势也有弊端。如集体教学中实际师生比较大,能力强的幼儿能获得较多的沟通、交流机会,能力弱的幼儿始终处于劣势。第二现代的独生子女缺乏与同伴的交往经验,尤其是与不同年龄段同伴的交往。他们在家庭环境中获得的与成人交往的方式、在班级环境中获得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方式都是有限的,不利于他们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不同的人际环境,如参加亲戚朋友聚会,支持他与不同群体的小朋友游戏等,使幼儿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通过混龄游戏的开展,能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社会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 3.现实意义: ☆混龄班级环境的创设是大多数幼儿家庭环境中无法实现的。小组活动中,较小的师生比使每一名幼儿获得许多交流、表现的机会。☆混龄游戏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无线可能。幼儿同时扮演大、或小的角色,体会角色的转变,在相互的交流中体会到关爱与责任,获得情感的依托。 二、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与乡镇幼儿园也开展的混龄教育的尝试。主要针对异龄幼儿生活的融合,教学形式采取不同年龄段的分班教学。
我园对开展混龄教育的思考: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将混龄班级看做混龄大家庭,把混龄教育看做孩子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在教学内容上以主题引领开展混龄游戏,以幼儿兴趣点出发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提倡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用。如按不同年龄段分班、按幼儿兴趣分班、按相近能力分班。 |
|
研
究
设
想 |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混龄游戏以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依据设计游戏活动、组织游戏活动实施,并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的最广泛的互动和交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幼儿生活及集体活动,针对游戏的特征开展创造性混龄游戏(混龄角色游戏、混龄表演游戏、混龄结构游戏)、有规则混龄游戏(混龄美术游戏、混龄音乐游戏等)、户外混龄游戏研究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1.
2.
3.
4.
5.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发现问题) 拟定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根据教师自身研究特长,组织课题组成员。 第三阶段是知识准备。深入解读相关混龄游戏研究。 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 1.观察了解异龄幼儿互动类别:独自行为、平性行为、联合行为、合作行为。 2.确定游戏类型:混龄区角游戏、混龄角色游戏、混龄体育游戏、生活及集体活动。细化实施步骤。 3.在研究阶段中实施梯度混龄。即由小混龄(年龄跨度在一岁左右)开始,在一年的适应期之后,再进入大混龄。(年龄跨度在2岁以上)逐步完善研究过程。 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并做好课题反思总结,搜集整理过程性资料。 五、课题研究预期研究成果
1.
2.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主观方面是确保课题组成员要具备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客观方面指确保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总结等。 |
|
单位 审查 意见 |
(单位盖章)
|
|
区(县)基础 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意见 |
(单位盖章)
|
|
市基础教育 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查意见 |
(单位盖章)
|
|
省基础教育 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查意见 |
(单位盖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