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合阳乡土王氏族谱
合阳乡土王氏族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0
  • 关注人气: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村话良石

(2019-09-05 13:42:45)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乡土历史

 

作者:姓王,常署家住金水畔,良石村人。

 

从合阳县出城,跨过金水沟向南十余里,有个村子,堪称县南文脉,这就是笔者的家乡——良石村。

良石村在乳罗山以北,金水沟以西,金溪水从村东的沟下缓缓流过,所以良石村也曾称作金溪村。至于为什么又改成良石村,还有这么个传说——

过去村中百姓饮水,都是前往金水河中挑水,道路崎岖,苦不堪言。后来,先民为解取水之苦,开始打井。井打到三十丈时,仍未见水,而且遇到了坚硬的石层,但他们并不想就此而止。于是有人提出,只要从井底凿一斗石头,即可换一斗粮食。就这样,打井得以继续进行。当井凿至三十六丈后,终于见水。村人凿井,“斗粮换斗石”,慢慢的,村名就成了“粮石村”。后来,人们都说粮石村人鼎鼎有信,良心在焉,于是改“粮石”为“良石”,这就是良石村村名来历的传说。

笔者则以为,良石村村名如真与打井有关,那应当称作“量石村”,而非“粮石村”。为什么?第一,按照方言,良石村名念作“lie shi”,“量”字恰好也念作“lie”,而“粮”字读音是“liang”,绝不是“lie”。第二,以石换粮,肯定要计量石头的数量。1405年,朱棣征调数万石匠为朱元璋制碑,每人每天须向监工交验凿下的石碴三斗三升,可见“量石”之法自古有之。凿井绝非一日可成,只有“计件”工资才能加快进度。试想当年人们凿石称量时,人若问之,尽可以回答,在“量石”矣。久而久之,“量石”就成了村名。而“量石”改成“良石”,就和前面的说法相同了。实际上,据笔者族谱所载,良石村打井始于崇祯五年,发起者共王氏十二户,后因兵荒停工。康熙二十五年复工,举事者增至三十七户,康熙二十七年大功告成,前后共历时五十七年。

据地方志记载,周秦时代即有了这个村子。战国时期,这里是秦魏相争之地,村北不远即为秦长城故址。村人称秦长城为“石墙”(音shi que),据说是“城墙”的转音。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良石村是五泉县治所在地,至隋初乃废。

良石村有许多地名,如蒋家坟、白家崖、杨家陵、李家坡、马家潭等,说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先民定居并长眠在这里。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故事已经湮没无闻。

可考的历史是,元明之际,我们王氏先祖来此定居并繁衍生息,形成了今日五百余户、一千八百口人的村庄,也留下了六百年余味深长的悠悠故事。

良石村王氏分为两系,一系称作“十家”,先祖为珪,另一系的先祖是荣公。此外,村里还有少量范姓。至于其他零星杂姓,皆非土著,此处不提。

先说荣公,荣公的曾祖父是定居黑池的宝公。宝公生六子,第四子人中公生敬实、秀实和八实共三子,敬实公又生了荣、伯巧、伯龄、伯名、仕原、伯通和伯让共七子。后来荣公迁居良石村,枝繁叶茂,支派蕃盛,派分顺、才、鳌、翔四大支,至今传世二十二代,笔者即是荣公第十八代孙。荣公一系中,又有子孙先后迁居富平、紫光、岱堡、西马、长洼、长洼城、太兴、良石城、刘家庄、小郭等周边村庄以及潼关城南、蒲城赵庄、淳化坊村、汉中上元观与新集镇、山西蒲州、河南阌乡芦家山、湖北郧西油王村、甘肃古浪与武山、四川茂县踏水墩与甘沟子等地。这一系王氏明代即有谱牒,崇祯七年毁于兵燹,康熙十九年始修宗谱。1945年第九次续谱时,社会名流党晴梵、马凌甫、蒋坚忍、冯大轰、党仙州、王世平、张缙卿、屈峙若、张炳钧、李海涛等纷纷题辞,堪称盛举。2016年清明,时隔70余年后,荣公一系完成了第十次宗谱续修,3819人被新续入谱,亦是盛事。

“十家”王氏的先祖是珪,珪父是珠。据“十家”族谱记载,元末,珍、珠、宝、玉兄弟四人避乱渡河,定居合阳。其中,珍居合阳永宁村,珠居良石村,宝居黑池村,玉居朝邑雷村。珠公生三子,长瑨、次瑧、三珪。瑨、瑧不知下落,唯珪公在良石村开枝散叶,后世还有子孙迁居富平、长洼等周边村庄以及甘肃靖远等地。“十家”王氏康熙五十一年首次修谱,2017年清明,时隔80余年后,“十家”王氏完成了宗谱第八次续修。

但宝公和荣公一系的族谱中,却对珍、珠、宝、玉四兄弟只字未提。宝公族谱中,只有宝公携母谢氏渡河来居的记载。至今宝公与王谢氏的墓茔一前一后,仍在北黑池村西,因地形似莲花,俗称为莲花坟。所以,良石村两系王氏是否共祖,目前仍是“十家”单方面的说法,虽不排除其可能性,但属于孤证,难以确认。

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十家”一系主要分布在良石村二、三队,荣公一系主要分布在良石村一、四、五、六、七队。从人数上说,荣公一系远多于“十家”一系。

王氏先祖定居良石村以来,后世英才辈出,代有闻人。有学而仕进取得功名的,有孝敬老人荣旌表彰的,有经商有道兴业发家的,有热心公益造福桑梓的,还有耕读持家修身谨行的,不一而足。在老辈人的印象中,村中数座祠堂前,都曾树立着先贤的功名旗杆,那绝对是家族的荣耀。

先说荣公一支。据宗谱记载:“明成化间,岁大饥”,先祖荣公“令季子鳌出粟广济,全活者不可胜计”。五世巨公,亦以好施著于时。九世铨、麟角、大有诸公,均从学于邑先贤吕得璜之门,李向若、康太乙诸先生亦时以诗相唱和,盖与八高士同抱故国之感焉。十世访公为康熙甲子科副贡,白首穷经,目不窥圆,造诣鸿博,见于邑志。十二世大雄公,皈依佛陀,湛深内典,兼邃儒教,工书善文,法号盛光,驻锡罗山寺。从而顶礼者实繁有徒,印光大师亦其一也。十五世照公,字反之,受学于杨损斋先生,继从清麓贺先生游,为关学之巨擘。秦州张世英宰凤翔时,聘掌宗铭书院主讲九年,化雨春风,普及关辅,著有石城日记及文钞若干卷。十六世景勃公,学纯孝友,桃李盈庭,著有《退庵吟草》、《四字鑑略注解》等。据不完全统计,荣公一支见诸记载者有进士二、举人三、贡生八、五至七品军功者五、担任知州知县者五,缙绅逸俊代不乏人。

再说“十家”一支。据务本堂族谱载:六世云公为进禄卫把总,其第三子尚位公同父职。十一世公为康熙癸卯科举人,曾任郧阳府竹溪县知县。十三世增禄公,生子二、孙八、曾孙十九、元孙数十人,桂香兰馥,五世同堂,邑侯陈晓堂先生称为邑中第一福人,享寿九十有一,与其子永谦皆例赠文林郎,诰封修职郎。十五世笈公,道光甲辰科举人,学问博洽,文笔清高,尤长诗赋,曾任葭州教谕,“葭地文人蔚起,皆公力也”。本村重修关帝庙,其梁文庙联,皆公手笔。

提起良石村大商户“泰源涌”,在清末绝对是名扬西北。“泰源涌”属“十家”王氏,最盛时资产达二百万两,执甘青商界之牛耳,生意遍布西北及湘鄂数省。“泰源涌”两任掌柜秦城刘雨亭和北渠西谢厚斋,先后长期担任兰州商会会长。荣公一支亦不乏商界翘楚,清民时期,十六世徵甲曾任合阳商会会长;十七世在堂,开发铁矿,热心公益,曾任陕西省政府资议等职。以“泰源涌”为代表,因为村里一批财东的共同影响,为良石村博得了合阳“三大财东村”的美誉。而“泰源涌”除了生意做的大,其家庭之和睦也为人称道,同治年间全家百余口人,没有分家而同居同食,一直为乡党所称颂。

良石村有着尊老孝老的优良传统。过去老人坐在巷口,孩子们都得绕着走,老人在村里有着绝对的权威,年轻人都非常尊重和敬畏老人。作为孝老思想的延伸,村里自古以来对先祖的丧葬与祭祀礼仪尤为重视。村西的始祖坟,听老辈人讲过去那真是柏树葱郁,石碑高耸,一派森严。说到祭祀,据荣公一系宗谱记载,“祭礼分庙祭、墓祭、家祭三种:庙祭有望祭、晚祭、早祭之分,每年正月朔至二日,聚族众于祖庙,按辈行尊卑,以行祭礼。望祭于朔日午,集族众于郊外,向晋疆及黑池太祖遥祭,示不忘根本之意。晚祭则于朔日晚行之,次日举行早祭。翌晨鸡鸣至日午,各祠互相拜贺,此初二过年之义意也。冬至日祭始祖,亦聚族众于祖庙,举行尝祭礼。墓祭于寒食日,聚族众于祖庙,同往祖坟祭奠,是为清明扫墓礼。家祭于先人忌辰及端阳、中秋、腊八等节,由各家酌备祭品,就各主前举行之”。

庙祭仪式包括依次序立,参神,上香,鞠躬,拜,九献。

每一献毕,歌诗,皆是《诗经》的集文,可见古人对祭祀的极端敬视和高深的文字工夫。

迎神诗

凤凰鸣矣,将翱将翔。神之格思,在洽之阳。

天将降监,纲纪四方。琴瑟击鼓,磬管将将。

神诗

神之吊矣,尔圭瓒。予怀明德,於昭于天。

敬之敬之,式礼莫愆。蒸列祖,於万斯年。

送神诗

乃眷西顾,求其友生。以妥以,赫赫明明。

乐既合奏,绥我思成。神保聿归,终和且平。

良石村素来重视教育,旧时即有青箱书屋等私塾。民国时良石村创建的全日制学校,属于全县最早的一批新式学校。解放后,村里还曾设立过初级中学,也就是过去完全小学的前身。良石村人尊师重教,祖上即有学而仕进的楷模,清末民国时期就有人留学海外,新时期以来,学业有成的就更多了。

荣公祖祠中有两副训词,从中可以品读先贤谆谆教诲之意。

祖祠训词:

真道德由人伦衍出,克祗厥父,克恭厥兄,此吾学源头,不许从旁处寻派;

大经纶缘天性生来,自仁率亲,自义率祖,是醇儒本领,还须由个中审端。

三分祠堂训词:

书宜勤读,田宜勤耕,此外凡属正经路头,亦宜勤步勤趋,毋坠先人盛业;

父当尽慈,子当尽孝,诸如有关人伦内事,各当尽心尽力,以为后代良模。

王氏先祖迁居良石村以后,垦田营舍,修庙建祠,创典立制,重学兴商,推雅赏俗,开来继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建筑方面,据老辈人说,良石村过去庙宇众多,仅成谱于民国八年的王氏乙未谱,就记载了祖师庙、关帝庙和财神庙各两处,此外还有赵文子祠(即俗称的九郎庙,应称为“救郎庙”)、后土庙(祀奉女娲即后土娘娘)、三官庙、兴龙寺等庙宇。除了见诸记载之外,还有马王洞等一些其他庙宇,散布在村子四周。另外,该谱还记载了十余处家族祠堂和井房等建筑。过去村里人常说“九郎庙楼上楼下”,可想那庙宇的巍峨。良石村不光祠庙众多,而且民居规整,四门皆有城门,城门上有城楼。历史上,合阳名流甯林、吕得璜、车朴等,都曾为本村祠庙题写碑记,至今内容保存完整。

良石村流传至今的俚歌,对村庄历史风物亦有描述:

东门外炭滓峰砖包石压,鲤鱼池并楼阁山水不差。

南门外前岸山生成笔架,罗山寺又有那一座宝塔。

西门外阴宅地七顷多大,真乃是扫帚脉枝枝发达。

北门外赵文祠楼阁清雅,昔石崇居此里富贵首家。

除了上述公共建筑,民居建筑更是难以详述。单说民国年间曾经在陕豫皖等地五任县长的王允伯先生家的宅院,就以精致和气派为人所赞叹。县长宅院为三进的布局,门房、腰房、上房,两边厦房,上房建在窑洞上,层层递进升高,包含着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文革中,这里曾作为“地主庄园”,引来观者无数。不过这些建筑,早已经被自然或人为毁坏,残破不堪了。

目前,良石村仅存的旧迹只剩下村东的堡寨、村西的茶坊洞、村头的涝池及涝池旁的戏楼,还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景象。戏楼上有副对联,堪称绝妙:

台背罗山,一言能压虎啸;

楼带金水,半语不教龙吟。

不能不提的是村中的地道。地道不仅河北、山西有,良石村也有。良石村从南到北,都曾经发现过地道。不仅村子下边,还一直延伸到村外。这些地道,是否与河北的地道一样,是宋辽战争时期的创造,还是其他时代躲避战乱的遗物,现已无从考据。可考的是,村东与地道有同样躲避战乱功能的堡寨,明清两朝曾先后重修。清同治年间“跑回回”时,这里作为战乱时期的避难所,庇护了临封各村无数的百姓免遭回匪劫杀,可谓功莫大焉。

最让人慨叹的是,就在去年,由于临近自来水管长期渗漏浸泡,村里的古井崩塌了,滋养王氏家族三百余年、寄托无数游子乡愁的古井,自此已不复存在。

再说说良石村的非物质文化。过去村里有句谚语,“南头的狮子北头的龙,十家的竹马跑得红”,说的正是良石村的社火演出盛景。良石村的龙灯在方圆几十里独一无二,享有盛名。舞狮、竹马、旱船、高跷等,也都别具一格,丰富多彩。良石村的锣鼓,铿锵激昂、浑厚有力,不同凡响。此外,过去村里的老辈人会唱曲子。下雨农闲时,哥儿几个,自带乐器,围坐一处,弹唱曲子,亦成一景。据说那些老艺人还曾和灵泉村的唱家对唱,取长补短,切磋技艺。可惜现在曲子已经失传,再也听不到了。至于织绣、剪纸、面花等,则最普通不过,随便找个妇人,也都能比划几下。

良石村民俗的不同之处,还有一点。就是其他地方都是初一过年,唯独良石村是初二过年。为什么?据说,从前良石村有个先人在外做事,大年初一尚未赶回。而此时家人早已置办妥帖,准备祭祀先祖、庆祝新年,却迟迟不见亲人归来。第二日即大年初二,良石村的先人才匆匆赶回。由此,良石村遂形成了初二过年的习俗。

良石村除了人文历史,曾经的自然风貌也让人回想不已。据老辈人讲,村中过去几搂粗的古树很多,古槐树、古皂角树、古柏树等,抬眼便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村南崖畔上有两棵古酸枣树,树干横于崖边,粗有数搂,人可从崖边直行走到树上,足可见其粗迈。酸枣树作为古村一景,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辈人都曾在这树上攀爬嬉戏。可惜在破四旧的那个野蛮时代,酸枣树被人砍毁,令人无不惋惜。

良石村作为一个千年古村,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的后代,无论身在何方,都魂牵梦绕着故乡。笔者自幼离家,常年在外,对家乡的了解尚不够充分,这篇拙文也肯定存在错漏之处。但无论如何,这都出自笔者内心最真挚的感怀。疏漏之处,还望识者指教。最后,笔者愿以旧作《良石吟》一篇,作为结尾,衷心希望家乡越来越好,重现辉煌!

游子在外思故乡,美哉故乡何煌煌。

肇建周秦兴元魏,两千年来称大邦。

金水潺潺流陡涧,罗山巍巍照斜阳。

曾有胜迹多罹难,甲盛之区冠一方。

兴龙寺外佛号远,真人洞内药方良。

九郎庙上精工造,清箱屋下书声扬。

城楼举目观麦浪,戏台留响绕金梁。

酸枣树粗可数搂,池岸水阔泛粼光。

古井叮咚弹轶史,荒堡落寞抚悠伤。

战道蜿蜒藏地下,先民赖此避兵荒。

新陈代谢寻常事,诸姓继起典故长。

曾经杨李蒋白范,元明之后王姓昌。

王姓来居六百载,始祖坟后柏木苍。

支分派别播散广,祠宇相接连壁墙。

人杰地灵形胜处,文脉延绵德化彰。

功名旗杆立门第,有志男儿出寒窗。

游泮登科难数计,学识操行谱华章。

孝老尊亲严伦教,表旌牌匾悬庭堂。

向善向学佳风在,五百户人共此邦。

农为根本士为首,士后农余有工商。

果蔬五谷皆出产,勤人厚土酬丰粮。

行商远走川甘道,诚信换来银满仓。

宏业首推泰源涌,巨贾人家实大昌。

一马直驱西宁府,府府皆有商号张。

五泉故址在此邦,礼仪正雅起滥觞。

祭祀丧葬礼尤重,敬天尊祖永不忘。

宾礼嘉礼亦繁复,有礼之邦美名扬。

金溪古村文化昌,底蕴深厚源远长。

面花剪纸织造巧,能工三百六十行。

闲雅清曲润心肺,铿锵锣鼓震八荒。

清明秋千崇三丈,元宵龙灯绝四乡。

若论乡土最可道,文化全在村野藏。

可叹同光劫乱后,萧条难与盛世当。

人文凋零渐湮息,至今不复当时强。

百年兴废回首望,重振桑梓待栋梁。

吟哦至此欲结处,游子末句表衷肠。

只愿家乡千般好,家乡父老共康庄。

何日无忧归故土,埝上草树最芬芳。

 

     写就于20135月,再改于2019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