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之珍宝——吾家乙未支谱

(2014-01-12 09:13:25)
标签:

文化

分类: 吾宗族谱

良石村王氏己未支谱序

良石村居于罗山金水之间,钟灵毓秀,代有闻人,其于报本反始、春华秋实等事,莫不裁酌厘订、悉归美备,故祀典煌煌,久见称于大雅。而其谱牒所在,准情酌理,囊括今古,其例则严以正,其词则简而尽,尤足为后世人法洵如是也。则支谱之叙,亦率由旧章已耳。然而菁萼日出而日新,义理愈研而愈精,故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前贤所以畏后人也。王君熙亭于民国八年,纂辑王氏支谱告竣,问序于余。余细加披阅,见其体例谨严,叙述详明,一本于损斋先生,而更博采先哲遗规,以成完璧。其苦心孤诣,不惟足以裕后昆,而实足以迪前光矣。其绘统系图、列世次表,固属谱牒通例,至若惧其沦于涣散也,则有族居志;惧其贻讥陨越也,则有祭祀礼;惧马鬣之或埋没于烟火也,则有坟墓考;惧遗微之或剥蚀于风雨也,则有家传略;且也记以存疑录、外附录,则凿孔臆断非所虑、小善片长彝或遗矣。取法前人而不泥于古,出自心裁而有合于今,非立志、笃孝、思诚、洞悉乎尊祖敬宗收族之渊源者,不能如此。语云: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窃愿后乎?此者以斯谱为敦伦饬纪之器,焉则幸甚。

 

     彝亭赵鼎三谨识

     博之孙笃学敬录

(钤章一:名笃学字博之)

(钤章二:龙门■溪孙氏)

 

④熙亭:王景勃,字熙亭,子鸿均。⑤民国八年:1919年。⑥损斋先生:杨树椿(1819-1874),字仁甫,号损斋,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理学名儒,同治时以传授正学有绩,赐国子监学正。著《损斋遗书》30卷,曾纂修西野杨氏壬申谱。⑦鬣:音列。


 

良石村王氏己未支谱序

己未春,余友熙亭同族人叙族谱后,又修支谱成,取以示余。清展读之下,见其礼制躬整,节目详明,不禁肃然起敬,喟然长叹曰:如斯谱,诚可谓善法损斋先生之规例,而又能实行者也。后之人读统系,可以知同宗一本之亲;读世次,可以明左昭右穆之序;读族居,可以起收族敬宗之念;读祭祀,可以晓升降揖跪之仪;读坟墓,可以发揖扬哀祭之诚;读家传,可以生纵志述事之孝;读存疑,可以免穿凿附会之羞;读附录,可以见贻谋善统之良。噫!斯谱也,上对祖宗,下式子孙,正伦理以明教化,笃恩宜以厚风俗。劝孝弟忠信,非仅可为一家一邑之规范,诚可以絓世道人心于不敝,足以有补于国家风化之助。故曰:家有佳乘,而后国有信史也。此非天性孝友、本源笃厚,竭精勤之力,有诚敬之实,必不能善法损斋谱例而有如是之作也,虽然作斯谱者,谱法损斋之谱,而学尤贵学损斋之学,则斯谱必传也。无疑阅斯谱、读斯谱、续斯谱、藏斯谱,亦以损斋先生为法,其可也。

 

           庚申冬十一月十九日濂泉杨澄清谨识

                  (钤“名教遗■”章)

左昭右穆: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在室内座次以东向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东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之所以名“昭穆”,可能是因为,南向一列正面朝阳而明亮,故称“昭”,昭有明义;北向一列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称“穆”,穆有冥义。在这里,昭穆仅仅是左右的代称而已。另外,春秋时期昭穆还有尊卑的含义。古人尚左而下右,南向为尊,北向为卑,都有这种意味。昭穆制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且有一定的配享制度。《礼记?6?1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③:音挂,牵、结之意也。④庚申:指1920年。⑤杨澄清:南蔡村人,字濂泉(1880-?),曾任渭南六泉书院院长,兴平爱日精舍主教,于19231927年任教于三原清麓书院,兼任清麓书局事,教学之余负责出版清麓丛书,深得著名学者兰田牛兆濂、兴平张兴斋、果斋兄弟器重,为民国间渭北著名教育家。


 

(序)

余家旧谱原只世系一图,每居宗谱续修之期,延线录名以踵其事。先伯父明经用泽公弥留垂训,谆谆以斯图之,续修为嘱,因以册授余,余敬藏有年。己未春三月,余弟景勃读诸家谱牒,有感慕于杨氏西壬申谱,每向余称扬嘉美者数矣。余遂将世系图册付之,命其续修。用能守法谨严、考据切实、分篇别类、较旧加详,旬月事竣,请弁一言。余曰:斯谱之作,取法纯正,濂泉、彝亭、慎几诸先生序跋中已详陈之,余曷言哉。虽然先伯父之意拳拳谱,而余之受命也服膺以至,于今而未遑举事,汝能代余修理,不惟事余所事,用克继述于前人。观其谱,法杨氏而例言十则,犹不失吾祖家法,敬宗尊贤之意盖兼之矣。但吾祖吾父教吾侪读书,只为修身谨行,勉力圣学不坠,此家法耳。损斋谱义劝戒真切,其感人为学之意与吾祖、父之意有同美焉。故余以为,拳拳于祖宗伯父之意者,斯可谓之善法损斋,娓娓于圣贤为己之学者,斯可谓之善法损斋。余弟勉之使西野不独有其美、吾宗不终无其学,则杨氏之谱不虚传,而吾支之谱不虚续也。可矣,敢弁数言,以答余弟之请。

 

            十六世孙景维谨叙

            (钤章一:王景维印)

           (钤章二:乳罗山后是吾家)

 

明经:按清例,省考拔贡与举人,试经史、策论,中者得称“明经”,再京考得中,便为进士。③用泽:廷汲,字用泽,景维伯父。④野(上林下土),音野,意同野,郊外。⑤杨氏西野壬申谱:损斋先生编纂。⑨服膺:谨记在心。


 

良石村己未支谱目录题辞

 

统系图  世次表

族居志  祭祀礼

坟墓考  家传略

存疑录  外附录

 

联族谱、子姓昌,绵绵瓜瓞诵诗章。

夙怀斯志十余载,祗愧胸襟等面墙

幸有损斋遗范在,法良意美且精详。

辑编严整堪为例,窃取佳模作典常。

溯本追源从实据,支分派别播芬芳。

分篇类书前贤制,引线录名旧例彰。

鄙陋效颦难寡过,遑云在后迪前光。

  愿自今而后,    聊当家乘藏,

踵事增新者,其知修理继序思不忘。

 

              民国八年岁次己未秋七月

              良石村十六世曾孙景勃谨纂
                             (钤章:古莘金溪王氏)

 

 

统系图引

景城纪氏家谱序例曰,有世系支派,而后诸谱之分合,如纲在纲。后汉书卢植传言,同宗相后,披图按牒,以次可知。据此以见,谱牒中、系图为最要。始迁而下,递承之序、远近之分,骤难明辨,爰系总图,以明上下,连系脉络,联属之义,俾追远者。一展阅间,自知同源。共本之中,支分派别亲疏判然。

 

①景城指河北沧县崔尔庄镇景城村,一代文宗纪晓岚之故乡,纪氏家谱即为纪晓岚纂修。


 

勃按:唐书宰相世系表及欧阳氏谱、苏氏谱,皆序世系源流于谱前,盖古谱序法也。序源流兼作图据,钱氏庆系图例也(见通志艺文略)。断自始迁从旧谱也,不援洪洞,自卑别於尊之义也;不附黑池,所疑不敢轻信也。舍其伯仲、独系本支,所以别其非大宗也。详其一弟而遗其三兄,以三分各有谱也。系图以五世为率,取其五服亲尽之义也。五世已满、下另开支,后以次进,欲其伦序不紊也。前率已竟,后率别起,重书一世,明所承也。延线录名,不加细注,不详世次,以此篇论支不论世也。旧谱於乏嗣而无人继者,於名下注以朱圈,今兹不注,不待注也。十五世而下,其率未满,俟后续也。图既成、后之观者,能无念一本之亲、笃同族之谊,各尽诚敬而展孝思,使吾已衰之族,不数递传其可以兴乎?


  
传曰:何以大功也?尊同也。尊同则得服其亲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此自卑别於尊者也。若公子之子孙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此自尊别於卑者也。是故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封君之孙尽臣诸父昆弟。故君之所为服,子亦不敢不服也。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不得祢、不得祖者,不得立其庙而祭之也。卿大夫以下,祭其祖祢,则世世祖是人,不得祖公子者,後世为君者,祖此受封之君,不得祀别子也。公子若在高祖以下,则如其亲服,後世迁之,乃毁其庙尔。因国君以尊降其亲,故终说此义云)。


 

世次表引

司马子长公创史义例于世系之后,继以年表代系年封,依类列式,一以详图系中所不能详,一以俾读史者免其翻阅。谱牒之作,欲其世次伦整,历历备载,其法莫过于斯也。兹故定格列式,按世书名,详加细注,以备考稽。十七世而后,格式尚未填满,以俟后起者依次续书。

 

 

 

勃按: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其名不同,其义一也。吾谱虽微,亦必依古法援古例,历历毕载,藏之家、传之后,向往作史修志之意也。列表式明世次书始迁,以志始法氏宗谱例也。大书名临文不讳,苏氏谱例也。注书字、书第,欧阳氏例也。书科名、书爵秩,录贤也,亦康熙十九年旧谱例也。书生以序长幼,书卒以志忌日,纪氏家谱序例也。书葬地不没其魂魄所寄也。妻几配依次书,元配继配无庸辨也(晋书礼志文:前妻曰元配。王介甫葛源墓志文:继配卢氏…今则依次而书,先书者元配,其次以下皆继配也)。卑者称妻,孀妇称室,子几人,依次书,出嗣者系本生,皆古人作谱之法,而义存乎其中也。十六世以下,犯义者削之,流荡者削之,妇改适者削之。法之所行惟义是适,后之人当知谨戒。祗就其古例之适宜于今者而谱之,他日支族繁衍,人文继出,斟酌损益,自有圣贤典籍与前哲之佳编在

 

例言十则

一、续谱为合族重事,修理者须根据天理人情,以公正存心是非可否庶能不昧,毋得碍情面背公道、大失立谱义法

一、谱法於本支图系用旧式,此外又节取前哲体例而分篇类辑,较旧为详。续入时,当就其应书各行,依次类书

一、修谱之期有子,而见年犹未成丁者,亦必书其名于谱,旧例也,今仍之,望其宗族昌大也

一、谱法取苏式例,不记女之所适,以其不胜记也。立谱以后,续书者於凡女适人有贤孝节烈者,亦当附父名下,以立女辈懿范

一、宗谱续法取世纪例,断以三十年为期,历世法守不易,兹谱之修距前续年又三十,后之人当知及时修理

一、凡立后,大宗必立。立法先依序,次择贤,后择爱,权也。后既立,不许改立。所后父有子,亦不许私意归宗(本生父若无继,亦许禀族长入祠同众商议归宗),宗祀之重岂容悖慢

一、兹谱凛遵康熙十九年创修义例,凡异性入嗣者概不收录;出嗣异性者谱削其名。此家法也,永以为例

一、谱成之后,必归本支宗子经理。萃族众观瞻外,即宜谨藏。平时毋得任意翻阅,致失慎重之道

一、谱中各篇所载,祗就其见在所可考者,据实书之。缺其所疑,以俟续入时,确有所知而重为厘订。其他绳愆纠谬,循名核实,尤深望于后贤者

一、以上各条,凡我后人,各宜遵守。如有不肖,违反谱例,族长理宜重责,令其速改前辙,其或怙恶不悛,轻则罚处,重则削名,悔过能改者议录

 

①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是年良石村王氏始创谱。


 

族居志引

孟子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夫同乡共井,尚重亲睦,况同宗共祖乎?今则聚族之义不讲,而迁徙无定,故疏远者同居一闾,而亲近者移处他乡,千百年后,执里居以辨同宗,必至远近茫昧,安望其能亲睦也?此族居不可以弗志,而志又不可以弗详,故作志而村图载焉

 


顺户,即长分也,居南庄子、南场里、下院巷,又散居井巷、池岸、东场里,见存八十三家

才户,即二分也,散居后道巷、井巷,见存十家

鳌户,即三分也,分四支:

宗一支,居井巷西,即头分也,见存八家;节一支,散居井巷、后门巷、后道巷、南巷,二分也,见存四十五家;缘一支,居后城巷、后门巷,三分也,见存七家;鸾一支,即四分,吾宗也,居井巷,至十一世分东院、西院:

时魁一支,曰东院,居井巷中,见存二家男女十五人

时周一支,曰西院,居井巷西,见存八家三十六人

外附

养儒一支,居山西蒲州

盛法一支,居汉中府

大正一支,居四川茂州乾沟子

清福一支,居四川茂州踏水墩

 

①蒲州,古称蒲坂,,故蒲坂亦称蒲反。西汉置蒲反县,王莽改为蒲城县,东汉改为蒲坂县。均为河东郡治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蒲坂县于蒲州东,在蒲坂故城置河东县。大业三年(607年),蒲坂县并入河东县。唐开元八年(720年)于此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宋、金、元时期迭置河东郡河中府、蒲州等,治所均在河东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河东县并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为蒲州府,于附郭增置永济县,永济县名至此始。19123月,裁去蒲州府,留永济县。1961年,永济县与虞乡县组建新的永济县。新永济县除将中条山南地区划归芮城县外,还将东张潘侯、夹马口等北部区域划归临猗县。同时将原临晋县开张、古城、伍姓等村及原解县三娄寺、万家庄等村并入,形成今境。1993年,撤县设永济市至今。②汉中府:古汉中郡,明置汉中府,清因之,民国废,故治即今南郑县。现汉中市下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等110县。③茂州:今四川茂县。


 

勃按:吾族始居村东,传数世人丁渐繁,建祖祠营宫室,里居渐次充拓,嘉庆、道光间续修族谱,每增新丁辄七八百,宗族繁盛媲美江州陈氏。迨同治光绪后,兵燹饥谨疫病频仍,邻里中他族已损三分之二,惟吾族幸赖先世德泽,被灾尚浅,然其流离各处远寓他乡者,亦不能详识矣,本支亦然。今祗就其居吾村入吾谱者,约略以志。夫聚族而居,首重立庙,始迁祖而下旁支,各另建祖祠,惟吾四分一支无祠,每岁祭祀,私家轮流张影像,人心涣散,风俗安望其醇厚哉?吾兄尝慨时局丧乱,宗法久废,欲于南巷建立祠堂,祖其始迁祖,而以本支三世祖配,联族人修祀典,月朔岁荐、忌日陈俎,以尽宗子之责,今尚未举其事。

 

④嘉庆、道光间:嘉庆(17961820年),道光(18211850年)。⑤江州陈氏:天下陈氏出义门。陈姓人口7000余万,义门派系占半数以上。公元589年,隋灭南陈,颍川系支陈姓人四散逃生。唐开元十九年 (731  ),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裔孙陈旺,携陈昌至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太平乡常乐里(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建庄。至宋嘉祐七年(1062)时,有口3900余,15 代同居共活( 分家时以十五代人为庄主作阄,其时家里十六、十七代人已众,长房长孙已逾十七代),聚族同处332年,拥庄田、园林三百多处,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院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设置无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条。尤有御书楼、家藏万卷书,列学田二十顷供给 东佳书院东佳书屋。并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释文莹 《湘山野录》、《五代史》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分庄前江州陈氏室无私财,厨无别馔,谦让和睦、合德同风,其乐融融,乡闾竞相效化。唐中和四年 (884),僖宗李儇首旌义门陈氏四字。南唐升元元年 (937),李昪又敕立义门,便于门首建牌坊一座,旌门三间。历受唐宋恩遇,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等御匾。名宦仕子更慕名而来,吟诗题赠,文章史料浩如烟海。尤以百犬同槽 百婴待哺三岁孩儿不识母等为最。 宋嘉祐七年,在文彦博、包拯等屡呈之下,仁宗下诏分家。众官奉旨临门监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赐十二字派行分析为大小 291 庄,阄迁全国各地。据谱志载,所分宅田计江南 110 庄,楚地接壤 91 庄,两直、川、浙、广、闽等地因官置产 90 庄;另将德化、瑞昌、星子三县庄田分为 27 份,德安、建昌的财产分为 20 份。分析后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郡,主要在今赣、皖、鄂、湘、浙、苏、豫、鲁、川、粤、桂等。元末陈友谅兵败,义门陈氏受株连,故居毁,人贬丐户疍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流放蛮夷荒野地。 ⑦同治光绪:同治(18621875年)光绪(18751908年。⑨月朔岁荐:月朔,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岁荐,每年定时祭祀。⑩俎:音组,古指祭祀宴会用以盛牲的礼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