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干货│早年依恋关系是怎样影响未来亲密关系的?

(2020-07-15 08:30:33)
标签:

依恋关系

亲密关系

母婴

情感

育儿

分类: 银幕中的心理学

心理干货│早年依恋关系是怎样影响未来亲密关系的?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

如今,人们对“原生家庭”这样的所谓高级概念再也不陌生,影视圈近年来也偏爱这样的题材,输出了很多让我们可以去尽情分析的作品,真人秀也动不动就把两代人放在一起做人类观察,这说明全民都在关注下一代成长的议题,而早年的母亲(或者说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确实是未来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石。(在之前的《是什么让人成了关系中的乞讨者》《春潮》等节目中我们也都讲到了早年的依恋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收听。)今天,我们就从源头讲起,心理学家有哪些关于早年依恋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有哪些实际应用,依恋关系是怎样影响了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

在有关“爱”的研究领域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是亨利·哈洛博士的猴子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婴儿早期的依恋对以后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因为他用恒河猴(因为从生理学角度恒河猴和人非常接近)完成了很多心理研究,哈洛博士还被戏称为“猴子先生”。在分享实验之前,我想先请你想一想,既然是爱的实验,那么什么是爱呢?

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看实验本身。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是由人工来精心喂养,研究者会挑选食物,让营养更加均衡,会比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哈洛注意到这些幼猴非常贪恋笼子底部的软棉垫,当研究人员把这些垫子拿去清洗的时候,幼猴们显得非常生气和焦虑,当把垫子放回去之后,幼猴们看起来更为满足和开心。所以,哈洛认为幼儿,不管是婴儿还是幼猴,除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外,还有一定的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于是,他和其他研究者一起开始了“代理母猴”的实验。

他们做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是用光滑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棉布把身子包裹起来,安装上可以发热的灯泡,胸前装了一个奶瓶;另一只是用铁丝编织的身体,也可以发热可以喂奶。他们把两只代理母猴分别安置在两个房间,但是房间是联通的,然后把8只幼猴分成两组,分别放在两个房间由各自的代理母猴喂养。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将生理需求和抚触需求分开来观察。经过5个月的观察记录,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

数据显示,两组猴子都是每天与绒布母猴共处的时间更长,而且几乎是所有时间都围绕着绒布母猴,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只有需要吃奶的时候才会离开绒布母猴,吃完后又马上返回绒布母猴的怀抱。这个实验毫无疑问的证明了哈洛博士的观点,对于幼儿来说,与吃喝等基本生理需求相比,接触和安抚的需求更强烈,更重要。

在持续5个月的实验中,研究者们还发现,尽管两组幼猴的体重和食量相差无几,但是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出现对牛奶消化不良,并且经常腹泻。这暗示着只是提供乳汁喂养,缺少抚触会让幼猴产生心理紧张。

研究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哈洛博士还引入了“恐惧物体”,比如敲鼓的玩具熊。当把上满弦的敲鼓玩具熊放到笼子里,幼小的猴子们会吓的全部奔向绒布母猴,用身体蹭,并且用爪子摆弄绒布母猴,并没有幼崽向铁丝母猴求助。然后,心理学家更残忍的把绒布母猴撤走了,再次面临可怕的玩具熊时,幼猴们非常惶恐,他们会跑向房间里绒布母猴曾经出现过的地方,伴随着情绪化的行为,边哭边叫,焦虑的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等等,相当不稳定。而有没有铁丝母猴的出现,对这个实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所有幼猴,不管是不是铁丝母猴喂养的那一组,他们的反应都是一样的。这便是早期幼儿对于安全感的认知和形成。

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哈洛让已经过了哺乳期的幼猴们和母猴分离大概一个月之久,当幼猴们在相同的场景中和绒布母猴再次重逢时,幼猴们冲向母猴,紧紧抓住它,用头和脸去摩擦,撕咬母猴身上的绒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幼猴们已经放弃探索整个房间,而是依靠在母猴身上。按照哈洛博士的观点,这说明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索环境的需要更强烈。

讲到这儿,相信你的脑海中会联想起很多亲子教育指导方面的东西,比如,给孩子做抚触,将孩子抱在胸前做表情交流;不干涉孩子探索新环境,只是在一旁陪伴,等等这些都是源于哈洛早期的研究而发展出的实际应用。

为什么说这些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呢?通过前面实验我们也了解到,只有在感受到安全的前提下,幼猴们才有可能去进一步探索周围环境,人也一样。我们总说一个人缺乏安全感,那么缺乏安全感的突出表现就是无法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担心回头的时候没有人在身后注视着自己,担心不被爱,无法真正展开自己的生活。现在,回到原点,我们明白了实际上是在幼儿时期,养育者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和母亲分离,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是母亲跟那个铁丝母猴一样,只是照顾我们的起居,缺乏对我们足够的关注和抚触;这些举动让我们内心产生紧张焦虑,进而感觉不安全,背后没有母亲关切的注视,我们很难走的更远。

成年之后,这样的模式已经内化,让我们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也时常感到不安,当这些体现在亲密关系中的时候,往往给我们平添了很多烦恼。举个例子,有的人一谈恋爱就极度粘人,他会根据每天聊天的数量来判断对方是不是还爱着自己;对方没有及时接听电话,就会追命连环call;有的人则相反,表示出不需要关爱,对人冷漠,一幅总是别人打扰了他的样子,对于别人爱的表达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两者的表现可以说是天上地下,但究其根本,其实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些大都源于早年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下面我们就接着说说有关“爱”的研究当中的依恋关系类型,这个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研究母婴互动而得出的,体现在亲密关系中,是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自己独处时不会过度焦虑担心,觉得自己是被他人接纳的。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即使内心极度渴望也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充满恐惧担心而表现出不需要。第三种是焦虑型依恋,非常粘人,极度缺乏安全感,焦虑指数高,总是担心自己不被爱,希望对方时刻回应自己。第四种是矛盾性依恋,在一起的时候反而比较冷淡,离开之后又表现出焦虑痛苦,无法承受。这种依恋是最危险,最容易发展成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那么,我们常常说自己安全感缺失,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呢?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经历,是否可以追溯到一些问题的缘起呢?在亲密关系中,那些我们想要从恋人身上得到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指向原始的依恋对象的,不妨这样探索一下自己的内心,当我们感到不被爱的时候,这种不安的感觉还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过?当我们在关系中反叛,反叛的到底是谁?在关系中总想讨好别人,其实是想讨好谁?

你知道吗,当发现这些秘密的时候,其实你并不孤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和你一样,包括我,我们都曾经对安全感如此渴望,以至于不知道要多少才能填满心中的缺失。但是,现在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症状形成的原因,本身就是迈出了一大步,接下来,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了,长大后的我们不需要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得以生存,我们需要的东西是可以自我满足的,想要的安全感也是可以学习慢慢自我修复的。关于如何修复和重建安全感不在本期话题之内,以后再和大家分享。

好了,熟悉心理干货的朋友都知道讲完干货,金哥会推荐一部电影给大家,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老片,王家卫导演的《阿飞正传》,曾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对于70后80后来说,这部电影丝毫不陌生,年轻的小伙伴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呢?王家卫的片子素来比较沉闷,在表面意义之下总是隐含着很多象征和隐喻,耐人寻味。那我们不去管海平面以下的深意,只看这个故事,它其实讲述了一个童年缺失母爱的孩子,一生寻找亲生母亲的故事。他是个矛盾体,一边渴望着母爱,一边憎恨着继母,一边希望找到真相找到生母,他把自己比喻成无根鸟,一生只能落地一次,然后就再也无法起飞了。我们看到即使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也无法让他感到内心充盈,长大后他成了个放荡不羁的男子,爱过很多女人,又很快失去兴趣,对任何人和事都无法去珍惜。最后他是否见到了生母呢?这边就不过多剧透了。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哥哥张国荣把男主角演绎的深刻,张曼玉、刘嘉玲、刘德华、梁朝伟这连珠炮似的香港电影界扛把子的联袂出演,深化了这部电影的意义。

不多说了,请你找时间来好好观看《阿飞正传》吧,顺便用我们今天学习的依恋关系来分析一下男主角的早年依恋,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