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省临沂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考试试题

(2019-02-20 10:03:14)
标签:

高二

期末

试题

临沂市

2019

分类: 高考模拟

山东省临沂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然经过汉儒改造的儒家学说没能立即取得一统之势,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官方支持。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状态。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后世的“儒法合流”更多表现为儒家渐盛、法家渐弱,法家的合理、顺时之处不断为儒家所吸纳的大趋势。“儒法合流"的趋势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随后则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武帝时博士几乎只备咨询之用,到元帝时则已是用度不足,可知儒生功用已经由原来流于表面的“缘饰"转而变得务实。尤其盐铁会议之后,贤良文学的辩论受到权力中枢的重视,当时的执政大臣专门召集贤良文学“问以得失”,使儒生成为一股活跃的政治力量。宣帝时“用吏多选贤良",贤良文学大量进入政府任职,他们尊奉的儒家德治观念开始影响实际政治。

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具有专业法律技能的文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许多继承法家传统的文吏开始学习经学。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这些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汉魏之际王桀的《儒吏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总结:“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相克也。”准确地阐释了汉魏之际“儒法合流"对官吏思想的影响。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 122414)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经历汉初的复兴并在汉武帝的提倡下,社会地位才逐步提升而形成风气。

B.“儒法合流"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之后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C.随着“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的儒生和文法之吏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

D.政府中文法之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改学儒术的现象,表明法家思想已被儒学取代。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论证了汉初“儒法合流”体现出了儒家渐盛、法家减弱的发展趋势。

B.选文第二段通过儒家德治观念对实际政治影响逐渐加大的角度来论证儒法合流。

C.选文第三段通过文法之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而改学儒术的角度来论证儒法合流。

D.“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可以看做是对汉魏之际“儒法合流"现象的准确概括。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虽提倡儒学,但当时的儒生大多只是备咨询之用,还没有在政府中任职。

B.汉元帝时儒生大量进入政府任职,出现了儒生短缺的现象,儒生的功用变得务实。

C.文法之吏改学儒术,逐渐放弃排儒立场,既是自己主动的追求,也是政府的要求。

D.法家思想从汉代,到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风

徐水法

或许说是多年的默契,看见母亲在灶上忙碌,父亲就会坐到灶下去烧火。我便起身去村里走走。几乎每一次回家,我舞会抽出时间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一些公共场所走走看看,看见那些老人在家,我就会走进去,和这些硕果仅存的家族长辈闲聊一会。

阳光已经西斜,村里的炊烟已经三三两两开始飘腾起来,从屋顶上烟囱里喷薄而出的烟柱,像一条白龙腾跃在空中,东一条西一条,在村子上空,升腾飘袅。只是已经失去了早年间那般热闹,以前一到傍晚,炊烟一起,就能在村子上空笼成一大团白雾,就像大片的云团聚集,村里则是朦朦胧胧,正如自远而近铺天盖地的夜色,淹没整个村子。我随意走向村东,路上偶尔碰到几个从地里回来的乡邻,彼此都是热情地打着招呼。村东通往邻邑诸暨的庙下岭,早先岭下那个叫赵家坎的山谷里,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

刚走近村东的岭头,就听见了低沉尊带点沙哑的“吭嗨吭嗨”的声音,这声音太熟悉了,以前在村里务农时,两个或更多的人抬石头、扛木头时都会喊着这样的号子声!多年没有听见了,这么晚了,谁家还在抬东西呢?

很快,一丛毛竹梢头露出来了,哦!我明白了,这是有村里人把几棵毛竹捆在一起,然后两人扛着走。几十米长的毛竹,一一个人一般只能背一棵毛竹,把毛竹捆在一起,两个人扛就可以扛三到四棵,甚至五六棵,以前我在家时,也时常和父亲一起这样扛毛竹。

走近一看,这不是福祥伯吗?唉!说起来也算是个苦命人。他也算有儿有女,可惜儿子养到十来岁,突发疾病走了,女儿嫁在外省,听说生活也过得不太顺心,几年才来一趟。福祥伯老夫妻就像孤老一样,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什么事都得老两口自己扛着。

我走上前去,叫一声“福祥伯”,接过伯母肩上的毛竹,帮着一起扛上岭。手上拄着竹棍佝偻着腰的福祥伯老两口,一迭声地对我说着谢谢的客气话。举手之劳,弄得我反倒不好意思。听说岭下还有几棵,我闲着也就闲着,就和他们一起下岭,帮着他们扛上来。“罪过罪过!让你帮我们背毛竹……”老伯母一路不停地说着客气话。我说没关系的,你们不要这样,小时候你们肯定没少抱过我,再说我是你们的晚辈,又正好闲着没事。

看看吃饭还早,我又闲逛了一会。回到家,意外看见福祥伯也在,脚边一堆青菜和冬笋等,正在和我父亲聊着天。母亲看见我,有些责怪,“你去哪里走了?福祥伯等你好久了。”

福祥伯看见我,满脸笑容地站起身,对着我,“真是罪过啊!让阿水帮我们背毛竹。我们没啥东西好谢。青菜是自己种的,冬笋是我砍毛竹时挖来的,栗子也是我自己山上捡来的。”

我才明白,老人觉得我帮他们背了毛竹,心里不安,特意来谢我,我连连谢绝。父母亲说一直在劝他拿回去,他不肯,还说要等你回家,亲口谢谢你!说这是不值钱的土货,表表心意。

老人居然不容我怎么推辞,见我到了,就起身走了,边走边说,“我回去了。你们不用多说了,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你们不收就是看不起我。我老了……"

看着老人蹒跚的身子,这下轮到我傻了,这么会这样呢?倒是父亲劝我,先收下吧,我们吃饭。饭桌上,父亲说老人这是礼,你不要拂了老人的一片心,你帮他背了毛竹,他觉得欠了你一份人情,不把这点东西拿来,他心里总觉得欠了你什么,你收下了,他觉得还了人情。母亲也在边上说,没事,你走了我把你买来的营养品给他家拿一份去,就说是你的还礼,小辈不能自收长辈的礼。

回城后,母亲在电话里说了许多福祥伯家的事,当然是我的“回礼”的反应。说老人几次来我家,问询我的父母,我什么时候回家去,说要请我去他家吃饭。我让母亲转告我的谢意,谢谢他们·心意领了,饭就算了,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连母亲烧的饭都吃不够。

临近年关,母亲打来电话,说福祥伯拿来一大块肉,说是自家养的年猪杀了。听说现在城里人都到处买乡下自家养的土猪肉,一定要带给阿水一家人尝尝。

我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坐着一动不动。我仿佛看见福祥伯弓着腰走在去我家的那条弄堂里,左手夹着烟,右手提着一大块肉,正喜滋滋地往我家走去。

4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古风”为题,是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的提炼与概括,暗示他的品德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B.“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为下文我帮福祥伯抬毛竹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我”当年没少干农活,才有习惯、有能力去帮助福祥伯。

C.父亲劝我收下福祥伯送来的礼,母亲却说“小辈不能白收长辈的礼”,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了父亲和母亲在观念上还存在差异和矛盾。

D.“我”回家,会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公共场所走走看看,和家族长辈闲聊等细节,可以看出“我”对古老的村庄和淳朴的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感。

5 . 小说中“我”在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6 . 小说结尾的想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二、古代诗文阅读(57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肜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杉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天数、命运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相较:相比较

9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按照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本文首段从论古人,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以古为鉴。因此本文写作意图是指出宋朝国策之非,提醒宋朝统治者要高度重视潜在的危机。

C.本文强大的感染力,除了来源于沦证的周密、说理的清晰外,还来源于作者的一种仇秦而亲六国的感情力量,一股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急切的文气。

D.本文语言很有魅力,情感深沉浓郁,文气流畅急切。即使只从语言节奏人手,揣摩其长短徐疾的特色,也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

10 . 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日:“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鼎、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稀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硅、蔡确日:“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硅有难色。神宗日:“轼不可,姑用曾巩。”巩进《太祖总论》,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日:“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轼未至汝,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报可。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日:“卿前年为何官?”日:“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日:“今为何官?”日:“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日:“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日:“非也。”日:“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日:“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日:“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日:‘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下。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11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B.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C.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目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D.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1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封清朝。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但没实权,是掌管文字的虚职。

D.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估的年号。中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大多由皇帝发起。

1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苏轼的母亲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常常感慨叹息,苏轼问道:“如果我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B.欧阳修有远见卓识。他看到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时,就预言苏轼将来会出人头地,当时的人还都不相信,时间久了就证明了欧阳修的预言是正确的。

C.苏轼写诗诽谤皇帝,御史摘取他章表中的话作为证据,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神宗却顾惜他才华,最后以黄州团练副使职位来安置苏轼。

D.苏轼到杭州后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事,他疏通了茅山、盐桥的两条诃来通航,又造了坝堰闸门,修复了六井,还在西湖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苏公堤”。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1415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者多病,孤舟漂泊。

15 . 诗的开头两句中“昔闻”“今上”有何含意?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6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1617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6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首联是写眼前实景,这两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地点暗示了诸葛亮的功绩和死亡。

B.颔联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和哀伤,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含浓厚情感。

C.颈联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表现了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

D.这首诗既是一首凭吊诗,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拜谒武侯庙,表达了怀念之情。

17 .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

1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块部分。11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出了愁的多与绵绵不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谦虚地总结自己种树经验的语句是:_____

(6)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孔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劫后余生的塞万提斯多次上书求职未果,只好重操旧业,写些诗文赞美达官贵人,一来以求时人赏识,二来则为换取些许稿费,聊补无米之炊。l587年,不知是哪位显贵突发善心,施舍给他一个军需的职位。此后,塞万提斯回到军队,为“无敌舰队”效力,        ,罪名是非法征收谷物。刑满获释后,便又是上书又是辗转托人,总算混了个税吏当当。他处处小心谨慎,未敢有半点疏忽,结果还是         ,出了问题。原来,塞万提斯储存税款的银行突然倒闭,银行老板去向不明。塞万提斯因无力赔偿税款而再次         。出狱后,他四顾茫茫,壮胆上书国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在等待了无数个焦急不安地日日夜夜之后,全心投入文学创作,他终于心灰意冷。这些戏剧性的坎坷人生经历,显然助成了他的创作。塞万提斯晚年蜗居在一个下等公寓,         ,完成了《堂吉诃德》第一部的写作。《堂吉诃德》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但时人并不理解作者的         ,只当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逗笑”之作。塞万提斯屡遭厄运仍笔耕不辍,除了续写《堂吉诃德》第二部!还先后创作了许多十四行诗、牧歌体小说、短篇小说、喜剧和幕间短剧等等。l616423日,塞万提斯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19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A.在等待了无数个焦急不安地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心灰意冷,全心投入文学创作

B.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全心投入文学创作,心灰意冷。

C.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心灰意冷,全心投入文学创作。

D.在等待了焦急不安地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全心投入文学创作,心灰意冷。

20 .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A.可他不但很快丢了饭碗,而且一不小心还锒铛人狱

B.不但他很快丢了饭碗,而且还一不小心锒铛人狱

C.可不但他很快丢了饭碗,而且还一不小心锒铛人狱

D.不但他很快丢了饭碗,而且一不小心还锒铛入狱

21 .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A.阴差阳错   赴汤蹈火   苦不堪言   苦口婆心

B.阴差阳错   身陷囹圄   含辛茹苦   苦心孤诣

C.阴奉阳违   身陷图圄   苦不堪言   苦心孤诣

D.阴奉阳违   赴汤蹈火   含辛茹苦   苦口婆心

写作(本题共1小题,60

2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看法,对于后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处在新时代的你,还会有哪些看法和认识?请把你的感受和认识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临沂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考试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考试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考试试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