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2019-01-06 10:02:08)
标签:

转载

分类: 语文生活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 通过熟读课文,注重阅读理解,理解内容,把握文意。
  3、 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试图把学生推上“前线”作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字音、词义、分析文言文现象。第二课时,力主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挖掘。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回答问题。课堂提问,尽量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为主。要求学生尽量用原文回答。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普遍反感学习文言文,因为枯燥。的确,文言文已经 “死”了,因为它们从远古传来,静静地躺在语文课本中,又被老师们死板地分解为“实词、虚词辨析”“通假字”“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固有板块。其实每一篇文言文又都是“活”的,我要力求文言文课堂教学本身有生气,还想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有用。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生发联想,发表观点,搜集作文素材。
【教学步骤与内容】
第一课时
1、 听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3、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将自己不能准确翻译出来的句子或者字词勾画出来。
  5、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答疑,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6、个别发言,将遗留问题提出来寻求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教师适时补充答疑。
  7、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从题目看,《种树郭橐驼传》文体是什么?
(人物传记)。
师:传记是怎样一种文体?
(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
师:柳宗元写《种树郭橐驼传》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吗?请带着问题,齐声朗读全文。
仅仅是传记么?
(不,文中“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告诉我们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假托故事讲道理。寓言体传记。)
二、阅读理解。
师:“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中“其”“事”“官戒”
        “其”——郭橐驼
    生读第一、二段,概括段意。
生:得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其亦自谓“橐驼”。)
生:种树(能手  正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侧面: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        “事”——养树
师:齐声朗读第三段,填写表格:
       
        郭橐驼        他植者
方法                 
态度                 
结果                 
实质区别        
(见PPT)
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对比。
师:通过对比两者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        “官戒”——养人术
师:“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移之官理”的建议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郭橐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又是如何评价的?
生:描述 “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生:评价 “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郭橐驼提到“长人者”,与“植树”有何联系,两者之间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生: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生:类比
师:柳宗元为什么由“种树”联想到了“官理”呢?
生:(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师: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师:“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养人术”具体应该是什么内容?
生: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生:要学习郭橐驼,不能像“他植者”那样。
师: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淮南子》“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重要的是他的“种树经”,作者是想借“种树经”来表达“养人术”的政治主张,建议统治者引以为戒,整顿吏治。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显示了他极强的文学功力。
师:
名家品读
    柳宗元的文章都写得很短,却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他能用自然规律、生活规律,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的见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孙犁《谈柳宗元》
    柳宗元的小人物传,真是小人物,大道理。
                                                       ——康震《百家讲坛》
三、课外延伸:
师:你能“以小见大”,从“他植者”种树,联想到其他大道理么?
生:
生:
……
师:
1、溺爱孩子往往妨碍孩子成长。
《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揠苗助长
【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师: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本堂课中提到的内容,用一段连贯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人们过多的寄厚望于孩子,自作主张地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学英语、补中文、练书法、弹钢琴……使得孩子们不堪重负,失去了成长的快乐。其结果往往就会适得其反。这正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类似,“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则木之性日以离矣。”

四、课后作业:
1、从《种树郭橐驼传》中挖掘整理作文素材。
       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推荐阅读〔唐〕柳宗元《三戒(并序)》

  

《种树郭橐驼传》说课

课文分析:这篇文言文是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作者为学生初中阶段就有所了解的柳宗元。柳的散文有这样的特点:文字未必难懂,但大都包含深刻的寓意。本文即介绍种树而转为说官理。由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进而提出为官不扰民烦民让百姓“蕃吾生而安吾性”的主张。这一切自是和作者的生活年代及经历有关。中唐安史之乱后,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动荡社会。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依靠行政命令繁扰百姓,使百姓整日疲于送往迎来,应付统治者的摊派任务,这只能增加百姓的物质负担和精神痛苦,不可能使百姓“蕃生而安性”,只有让百姓得到休生养息,才是为官治民的良策。由于文章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因而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首先,刚入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认识还都停留在初中的基础上,简单地背、理解字词即可。所以我在制订目标时,把“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文言文教学,其目的还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解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坚定不移的重要目标,不能把文言作品的阅读教学异化为古汉语知识课,所以这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落实在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上。为此,我选择了教学突破口:“本文是记人写事的传记文还是阐明事理的说理文?”最后达成目标2:体会本文借传立说的写作特点。再次,通过“知人论世”,我们了解到柳宗元的写作意图与他的身份和经历有关,那么我们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就得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理解能力。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过渡问题“柳宗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类比?”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交流个人体验,由种树之理可推及现实生活哪些方面?以此来实现第三个教学目标:理解本文借助某一常见的生活现象来阐发事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反思一:文言文教学中,字词梳理比重的安排

    文言文教学中,字词梳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高一学生而言,实词和虚词的整理尤为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都是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字斟句酌,但收效甚慢,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开始尝试用别的方式来解决文字疏通和积累的问题。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文观止》,一是为了扩大阅读面,另外考虑到高中阶段课文中许多文言文都出自这本书。这篇课文亦如此。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同学利用《古文观止》,再结合注释完成疏通文意的工作,要求字斟句酌,并安排课代表整理同学的问题,归纳疑难字词集中在课堂上解答。如文中反复出现的“蕃”字,就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分析和强调。另外,在课后练习中,我安排一课一测,针对同学可能出现的问题,自己命题,进行小测验,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反思二:文意理解能达到何种深度

    这实际上是一篇颇有深意的文章,教师本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理解不断深入的可能,每一遍都有新发现新思考。比如在读第一段时,“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这样的文字时,我揣摩为什么柳宗元要选择这样一个残缺之人来写,并借他的口来传达如此深刻的道理。经过查阅资料和深入思考,我觉得这可能与柳宗元推崇庄子有关。庄子文中的许多人物都有这个特点:面丑心善,面恶心智。而郭本人“甚善,名我固当”的坦然表现,也恰恰体现了老庄哲学“顺其自然”的特点。但这些内容,对刚刚进入高一、尚未接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太难了。所以我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并未涉及这一点。不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选择适当的时候引导同学再重新思考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所以语文教学,不是一个“段段清”的教学过程,而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反思三: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上公开课,最大的一对矛盾就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当,要么完不成教学目标,要么就成了纯粹的表演。所以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堂课,我先设计了基本流程和框架,选择好突破口,其余便如郭橐驼种树般“顺其自然”了。只是课件的设计必须预设,所以我仅保留了理解文意所必须的几张PPT。事后反思,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恰恰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几个地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