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2019-01-06 10:02: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语文生活 |
【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试图把学生推上“前线”作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字音、词义、分析文言文现象。第二课时,力主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挖掘。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回答问题。课堂提问,尽量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为主。要求学生尽量用原文回答。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普遍反感学习文言文,因为枯燥。的确,文言文已经
“死”了,因为它们从远古传来,静静地躺在语文课本中,又被老师们死板地分解为“实词、虚词辨析”“通假字”“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固有板块。其实每一篇文言文又都是“活”的,我要力求文言文课堂教学本身有生气,还想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有用。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生发联想,发表观点,搜集作文素材。
【教学步骤与内容】
第一课时
1、 听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从题目看,《种树郭橐驼传》文体是什么?
(人物传记)。
师:传记是怎样一种文体?
(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
师:柳宗元写《种树郭橐驼传》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吗?请带着问题,齐声朗读全文。
仅仅是传记么?
(不,文中“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告诉我们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假托故事讲道理。寓言体传记。)
二、阅读理解。
师:“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中“其”“事”“官戒”
生:得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其亦自谓“橐驼”。)
生:种树(能手
师:齐声朗读第三段,填写表格:
方法
态度
结果
实质区别
(见PPT)
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对比。
师:通过对比两者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师:“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移之官理”的建议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郭橐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又是如何评价的?
生:描述 “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生:评价
“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生: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生:类比
师:柳宗元为什么由“种树”联想到了“官理”呢?
生:(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师: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师:“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养人术”具体应该是什么内容?
生: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生:要学习郭橐驼,不能像“他植者”那样。
师: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淮南子》“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重要的是他的“种树经”,作者是想借“种树经”来表达“养人术”的政治主张,建议统治者引以为戒,整顿吏治。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显示了他极强的文学功力。
师:
名家品读
三、课外延伸:
师:你能“以小见大”,从“他植者”种树,联想到其他大道理么?
生:
生:
……
师:
1、溺爱孩子往往妨碍孩子成长。
《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揠苗助长
【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师: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本堂课中提到的内容,用一段连贯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人们过多的寄厚望于孩子,自作主张地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学英语、补中文、练书法、弹钢琴……使得孩子们不堪重负,失去了成长的快乐。其结果往往就会适得其反。这正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类似,“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则木之性日以离矣。”
四、课后作业:
1、从《种树郭橐驼传》中挖掘整理作文素材。
《种树郭橐驼传》说课
课文分析:这篇文言文是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作者为学生初中阶段就有所了解的柳宗元。柳的散文有这样的特点:文字未必难懂,但大都包含深刻的寓意。本文即介绍种树而转为说官理。由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进而提出为官不扰民烦民让百姓“蕃吾生而安吾性”的主张。这一切自是和作者的生活年代及经历有关。中唐安史之乱后,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动荡社会。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依靠行政命令繁扰百姓,使百姓整日疲于送往迎来,应付统治者的摊派任务,这只能增加百姓的物质负担和精神痛苦,不可能使百姓“蕃生而安性”,只有让百姓得到休生养息,才是为官治民的良策。由于文章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因而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反思:
反思一:文言文教学中,字词梳理比重的安排
反思二:文意理解能达到何种深度
反思三: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