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2018-12-13 09:34:16)
标签: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福建质量管理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作者:丁一 |
分类: 论述文牍 |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福建质量管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天文学》)2017,(16期)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天文学对农业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传统农业由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和重视,引导出农业生产重时节、重过程、重整体、重关系的总体特征,由此导致了传统农业的生态化特征和取向。这反映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主要是注重于农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农作物之间关系的把握,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轮耕、作物轮作、间作套种、合理密植、茬口安排、合理施肥、兴修水利等,李比希对此评价说:“观察和经验使中国和日本的农民在农业上具有独特的经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国家长期保持土壤肥力,并不断地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并称其为“无与伦比的农业耕作方法”,这种成就的取得,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首先或直接的是来自于天文学的内在推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推步、节气确立等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时季节的要求,使农业生产由粗放低产不断走向精耕高产,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因此而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关于天象观测的最早传说是《国语》《史记》中所记载的顓顼帝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居民。夏代历书《夏小正》已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把各月的天象、物候和农事对应起来,它提供了从观测物候定季节农时的物候历阶段向观测天象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的过渡。这是我国天文发展的荫芽时期。《尚书·尧典》记载殷商时期设置专人观象定季节,指出,以观测鸟、火、虚昴四星黄昏时处于南中天(即过子午圈)的日子来定二分二至,以此来划分季节,确定农时,并给出了一年366天的以闰月来调整的阴阳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把握农时季有了较高的要求,《夏小正》那种分辨斗柄上、下来确定季节的简单做法就不够了,《尧典》中以观测明亮的星宿来定季节就是必然的了。《尧典》中记载的圭表测影,比通过观测星辰南中定季节精度更高。这表明商周时期我国天文观测和历法已有较高水平,由此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农业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和土地连种制等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天文学形成了强大推动力。这一时期天宫二十八宿的建立和成熟四分历和古六分历的出现即是标志。二十八宿可用来量度日月运动的相对位置,因此赤道坐标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甘德、石中对五星的运行周期以及顺、逆行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对全天星宫的定性分划,最终完成石氏星表,形成完全定化的星宫体系。四分历确立了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 25 日,并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此历法标志着由观象授时而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制定于战国后期的古六分历已包含了节气的概念,即把一回归年分为若干等份,每一份用气候、物候和农业生产的特征来标志它,这使传统的阴阳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太阳一年的变化,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时节的较高要求。农业的发展对天文形成了强大推动,同时天文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已基本奠定。此后,天文、天象观测及历法就沿着这条路线不断地发展,历法不断进步和精确,秦颁行《颛顼历》,使得全国历法得以统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云气景象杂占》对金木土星的会合周期已定得相当准确。汉初制定《太初历》,历法达到一个高峰,它已经具备了后世历法的各项主要内容,如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后又经过后汉四分历、景初历、乾象历、麟德历、大衍历、统天历、大明历等等。直到元代《授时历》的完成是历法的顶峰,它是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因此,我国如此繁荣昌盛的农业文明,可以说有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