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十八人(木心)

标签:
一车十八人《温莎墓园日记》木心 |
分类: 小说园地 |
一车十八人
《一车十八人》
——木心对人心的透彻
这篇小短篇,写了一个既温暖又恐怖的故事。
李山,是一个在“研究所”开车的司机,已经为这个研究所开了三年的车,头两年的时间里是一个挺活泼的小伙子,但是最近一年一直状态不太好。
在研究所里有知道情况的人,是李山结婚后的家庭生活不和谐,导致李山整个人没了精神。
其他年轻人都是一种调侃和戏谑的态度,每天都把这种情绪发在李山身上,在李山身上和精神上雪上加霜,而我每次看李山心情不好的时候,都是适度的安慰他一下。
某天,所里要去开集体的研讨会,大家都在等着李山来接,而李山迟迟没来,等过一会李山晚来了之后,大家又是在车里开李山的家庭不和谐的玩笑,整个车里除了我和李山,他们都笑的很开心。
我站出来说:各人有各人的事,难得迟到一会儿,嚷嚷什么!好意思的吗?
车里其他人都一股酸酸的口吻说:呦,迟到了还不让人说?每天和媳妇那个样子,还得让我们吃亏吗?
说完后,车里又哄堂大笑,整个气氛十足的让我不舒服。
李山朝我吼:我家有没有事,用不着你管!
我很委屈的说:李山,李山,我几时管了?
李山把我轰下了车,并骂我多管闲事,并狠狠的关上了车门并锁住,留我一个人在路旁焦急又无措。
正当我觉得委屈的落泪的时候,只见整个巴士车,加速冲起来,速度越来越快,一瞬间冲到了悬崖下面,只见落叶簌簌的落下,而不见车。
我只觉得整个人脑袋嗡的一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踉跄的走到悬崖边上往下瞧,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没有.......
故事很短,我相信大家都看懂了,给我的冲击很大,而且读完后会有些许后怕的感觉。
其实我有代入感,如果当时我在车里,没有帮助李山呢?就算我没有明着面讽刺、戏谑李山,而我只是一个车里的看客呢?漠不关心的看着周遭的一切呢
不要畏惧你的敌人,他们至多会杀死你。
不要畏惧你的朋友,他们至多会出卖你。
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
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
这个世界才有杀戮和背叛。
—— 亚辛斯基
如今人们习惯了“人人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习惯了冷漠的看待在身边的不公的事情、习惯了“默默的走开、离开自己看见的不公之事”。
人人都是网上的正义之士、“键盘侠”,生活中却是冷漠的看客、懦夫,你不觉得很讽刺吗?
我觉得像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简单的讲就是——付出实实在在的善良的成本太大,回报太低,而躲在屏幕后面的口诛笔伐,成本相对少,而且还能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成就感。
写到这里,我这精神分裂型人格又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一方面自己似乎声讨的就是那些只会在网络上口诛笔伐的键盘侠,而一方面自己这种行为不也是一样的吗?和键盘侠有什么区别呢?
另一层分裂型矛盾在于,自己呼吁的是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但是我又想为什么做一个善良的人还需要呼吁呢?
就像我自己觉得像那种“感动中国人物”形式性的颁奖,到底目的是什么呢?
一个社会,发展到把人应该做的事情加以大力褒奖和名誉,本身不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吗?
感动中国里面发生的事情,不就是应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吗?不应该深究是生活中没有了这种常态的原因吗?找到原因,然后尽力的去得到解决的办法。
想起之前一个朋友发的一段话:喝酒后不能开车,是因为酒后开车危险,伤人伤己(我自认为主要是伤人),而现在很多这种情况是大家互相通气说哪里没查的交警,哪里可以走........这不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吗?
但是生活中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很多,根本举不胜举,像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靠公务员的文章,当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成为了常态,人们已经不去反思了,相反,像我这种会去思考的才是异类,这不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吗?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如果感动中国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发生在公务员年底大会上,大力鼓励、褒奖公务人员的年度工作,会是一种怎样的闹剧呢?
我写到这里,肯定也有人没读明白,我就再具体点说。拿公务员举例子,一个是大力褒奖公务员的工作和教育(想象成感动中国大会的形式)、另一个是引导和教育即将进入公务员系统的年轻人你未来工作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哪个你认为更重要?
那你再仔细思考一下,你会不会有点明白了呢?
人之所以为人(当然这不是泛灵论的观点、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我们暂且不以此为立论点),是因为我们不同于其他动物。万物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不应该在人类身上出现(因为我们会有各种规范和秩序),我们一直倡导的是人道主义关怀,这些你如果认同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当善良这种应该是纯粹本质的东西已经是在人类中普遍缺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究其根本去找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一场闹剧似的形式主义去博得那些无用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