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骨文“声符形化”与“形符声化”的论述
(2017-11-25 14:06:10)
标签:
关于甲骨文“声符形化《金田》 |
分类: 论述文牍 |
关于甲骨文“声符形化”与“形符声化”的论述
《金田》作者:宫磊
关于形声字的起源问题,历来学者多有探讨。高明以为形声源于假借,他说:“在假借字形体中增添相应的形旁,以构成表达新词意义的本字,这就是最初的形声字产生的过程。”而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人们最先需要为它们配备正式的文字的词,其意义大概都是难于用一般的象形方法来表示的,如数词、虚词、表示事物属性的词,以及其它一些表示抽象意义的词。……人们无疑就会发现,可以用自己本来就熟悉的谐音原则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跟图画有明确界线的表意字的开始出现和假借方法的开始应用这两件事,在时间上不会相距太久,很可能是同时发生的。……在文字形成的过程中,表意的造字方法和假借方法应该是同时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在表意字大量产生之后,假借方法才开始应用。”裘锡圭的观点十分精辟,既然表意方法与假借方法有可能同时发生,那么在表意字基础上添加声符也有可能是形声字产生的起源,形声源于假借说理由并不充分,这只是产生形声字的一种途径,却不一定是最初的方式。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出“声化象意字”的说法,但是喻遂生在《甲骨文、纳西东巴字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中指出唐氏所说表意字的声化才能产生形声字,合文和计数的字例则不成立,并对合文和计数为什么不能产生形声字作出详细论证。喻先生的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此不赘述。关于形声字的起源各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于省吾认为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这些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可称作“独体形声”。他举例:
(羌):上部既象人戴羊角形,同时也表示着以羊省声为音读。《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姜):上部既象女人戴羊角冠,同时也表示着以羊省声为音读。《说文》:“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
( ):上部作禾省,下部为來省声。后世用“□”字而“”字废。《说文》:“□,齐谓麥□也。从禾來声。”
(麋):《说文》:“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角。”上部“眉”表示音读,后世以从鹿米声之“麋”代之。
(天):“顶”之初文,以丁为顶,也表示着音读。
于省吾注意到部分象形字含有表音成分,这一发现对我们认识形声字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字形体上是独体,但仔细分析可以分为二个字符,其中一个字符主要是起表音作用,同时还参与构形,从而成为形体中一个起表音作用但又是形体中不可或缺的部件。
古文字中的形声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由明确独立的形符和声符所组成的,而是在表意字的基础上产生表音的成分,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形声字。陈年福教授在于省吾“独体形声”说的基础上提出“声符形化”说,因“独体形声”在命名上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因为一般认为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组成的合体字,“独体”和“合体”是一组相对立的概念,因此“独体形声”的表述是矛盾的。陈教授的“声符形化”更贴切地指出了这类形声字的造字结构和方法。这类形声字一般是被视为象形字的,其中的表音成分因参与构形所以较难以发现,只有经过仔细分析字形和字音后才能判断出字的结构。其中的声符主要是表音的,但是它却参与构形,构形起来较为自然,和形符的功能、位置、形态基本无二,这种声符兼具形符和声符的双重作用。声符形化字的形成是受其表意字构字方式的影响,把声符当成形符来使用而产生的结果。但一旦形成了声符形化字,不论其形式上是独体的象形、指事,还是合体的会意,都不能再将其看成是表意字了,而应当看成是以形声方式所构成的字,但它与一般的形声字是有区别的。一般的形声字只能是合体结构,形符和声符独立充当各自的职能,而声符形化字则可以是独体结构,声符兼有形符的功能。但是这种字也不同于《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如“娶”字是在原有字“取”的基础上加“女”而形成的后起区别字,实际上是加注形符而形成的形声字,看成会意字是不妥当的。而且这里所说的“形符”实为“类符”,与声符形化字中形合构字的形符不一样。陈教授举例如下:
(受):《说文》:“受,相付也。从,舟省声。”裘锡圭:“可授受的东西很多,为什么造字的人挑选了‘舟’呢?大概是由于‘舟’的音跟‘受’相近,可以兼起表音的作用……可以把它看作会意兼形声字。”裘说不误,但我们认为造字者是有意选择与“受”音相近的“舟”来充当声符的,“舟”主要的是充当声符,同时又起了形符的作用。
(何):字从人(柯)声,兼作形符。字“象人负柯”。李孝定:“契文‘可’字实象枝柯之形。”徐中舒:“实为曲柄斧之柯柄,有考古实物可证。”《说文》:
“柯,斧柄也。”此为声符,置于人肩上以象人荷物构意,何为荷之本字可信。
(蔌):字从艸欶声,而声符“欶”从欠束声。所从屮与束连在一起示意被吃的东西,而“欠”则象张大口的人,整个字的造形是为了示意人张大嘴吃东西状。蔌的本义应为菜蔬。《说文》:“欶,吮也。从欠,束声。”《尔雅》:“藗,牡茅。”
另举既、薪、败、監、壅、俎、烄、允、以、蹏、胅等字。
陈教授在提出“声符形化”说之后也谈到了“形符声化”,“形符声化”是把表形字的一部分改换成声符而形成形声字。裘锡圭先生曾指出一些形声字是由此途径产生的。如“囿”“羞”“弦”等字。我们发现这些由形符声化而成的形声字是历时出现的,它们是在形声造字方式影响下而出现的字,是人们一种有意的行为。而声符形化字主要是共时的,它的形成是受表意造字方法影响的结果。陈教授在《汉字构造学纲要》中举例说明,如:家,鑊,夢,庸等,此不赘述。
可见在形声字的产生过程中,既有以声符形化的方式来构成形声字,也有以形符声化的方式来构成形声字符的。只是声符形化作为一种共时的发展历程,是形声字的起源,是字由表意字向形声字发展的过渡阶段。而形符声化字是在形声造字方式的影响下才产生出现的,是一个历时的发展进程,是形声字构造方式的一种方式而已。(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