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语文生活123
语文生活123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75
  • 关注人气:2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意识在《十九首》中的具体表现——“游子”、“思妇”

(2017-11-01 09:52:29)
标签:

生命意识在《十九首》

《名作欣赏》

分类: 论述文牍

生命意识在《十九首》中的具体表现——“游子”、“思妇”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游子和思妇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这是两种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其中“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是出于游子的虚拟。从潦倒的客愁中联想到家室的离思,这是同一种苦闷的不同表现,是很自然的事。而它们成为《古诗十九首》表现时代,表达生命觉醒的两个方面,是有其社会历史意义的。
东汉时期实行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和征辟。由地方官吏根据品行、孝廉推选贤良的人到上级,由中央或州征辟录用。在这样的制度下,必然会有大量为谋求功名的知识分子背井离乡,来到首都,成为游子。相应的,远在家中的妻子成了孤独的思妇。但上文已提到,此时的东汉王朝面临崩溃,这种制度已名存实亡。此时的文学成为他们发泄、补偿的出口,现实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生。一方面,他们直接自然地思念着家室;一方面,他们的文人志向、精神并没有随时代衰落而消退。但乱世不可能给他们机会去施展才华,又隐隐觉得将会有新的思想体系从他们手中建立。就是在这样似乎是新旧交替、无可奈何的境遇下,他们时而感叹生命无常,时而想要及时行乐,时而在绝望中执着追求理想,但无论怎样,都是他们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价值信仰的条件下,对自己命运的重新发现、把握和探寻,是对生活的极力追求。
       首先,这种追求表现在游子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直接慨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辰会》),将个体置身于浩大永恒的天地之间,痛苦地感受、呼号出生命的渺小。“生年不满百”,这是谁都知道的自然现象,但只有在离乱时代,人们找不到抒发的出路时,这种感觉才更加迫切与悲哀。而当面对熟悉的自然景物时,游子会忍不住将其视为感情寄托,“古墓犁为田,古柏催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他们意识到,自己连最后的坟墓也把握不得,它有着古今的更替和变迁。再面对“白杨萧萧”这样悲凉的景物,心中的孤独与天地愁惨得以交织融合。再比如“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似家常随口吟咏而出,却格外动人。“东风摇百草”,这本应是春天来临,和暖的东风吹拂着青草的活力景象,但在“所遇无故物”的诗人眼中,“东风”和“百草”一摇,眼前的春景便不复存在,变得衰飒如秋。四季更替,古今变幻,这大概是我们最基本的情感体验,而诗人却能用质朴简括的语言将这层意思表达的力透纸背,动魄惊心。正因如此,它才会勾起我们的共鸣与情思。
       和一味的愁苦、郁闷相对应的是因理想与现实落差而纠结的士人。“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青青陵上柏》),诗人为了功名利禄来到当时的首都“宛与洛”,但功名无望,只得将其称为“游戏”,不过是来玩玩罢了,如此,便形成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斗酒”本来是很“薄”的,但如今只能姑且把它当做“厚”的,与一群失意文人一起借酒浇愁,乐以忘忧。“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高足”是良马的代称,“策高足”就是捷足先登的意思。“据要路津”,尤言执政。这是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故劝诫自己不要守着眼前贫苦低贱的生活,郁郁不得志。这是积极的想法,但在当时,更像是无可奈何的笑话。而诗人无疑是明白自己处境的,故在“良宴会”上听筝高歌,兴起之时不由想起自己的志向。就像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但宴会之后呢,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会陷入更加深邃的抑郁中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只是暂时的,酒兴越高,宴会越热闹,内心的落寞就越沉重,这比直接抒发愁情更加令人心疼。无论是上述何种情况,都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尽管不那么崇高,但忠于内心,正是生命的原本模样。而他们对于时节更替、古今往来、乐悲相交的体验和抒发,更是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辨色彩,这一点尤为可贵。
       众多的游子或是由于山川阻隔,道路不宁,或是因为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种种原因使得他们无法回家。正如《饮马长城窟行》中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苦桑虽然无叶,也能感到风吹;海水虽然无冰,也能感到天冷;久别之人,虽然口里不说,心里也能感到孤凄之苦。③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那些盼得丈夫归家的邻里自是回家相言好,有谁能想到来安慰依旧孤独的妇人,又有谁真正安慰得了呢?
       于是,思妇只得将眼光投向自身,用自己的真情抒发心中的孤寂,思念的痛苦,表达对时间、对青春的敬畏,甚至对传统礼教的抗争。“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她接到这封书札已经三年,而且这极可能是唯一的书札,所有讯息、情爱都寄托其中。藏之三年,是实写,三年之久而字不灭是虚写。她对对方的思念,久久不能消减,书札上的话早已刻在她的心里,不能磨灭。但她又担心对方不能体察自己的深情,两人实际分离,精神上又不得默契,而落得“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结局(《涉江采芙蓉》),这就把寂寞、离愁和担忧写的更加深入。这层含义在《行行重行行》中表达的更有意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或者设想丈夫在远方有了新欢,便遗弃家中的自己;或者是说丈夫在家乡受到了谗邪的侵害,无法回来。不直言自己的相思之苦,情爱之坚,反而想象思考丈夫不得归的原因,更是表达了心中的疑惧。而这种疑惧,正是她对于自身存在价值、地位的考虑,她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情爱,而是对于生活、社会有更为深入的体察,同时坚定摆明自己的位置,这正是生命意识萌发的表现。
       这种萌发,还表现在对时间、对青春流逝的焦急、无奈上。与游子感叹时光易逝类似,女人对于宝贵的青春也是极为看重。“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生孤竹》)作者将女性喻为“蕙兰花”,担心自己在青春正盛时迟迟未嫁,而将面临花容不再,情爱难觅的尴尬境遇。但纵然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些思妇依旧能积极的面对生活——“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她们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决心要为自己活出精彩,这是《古诗十九首》中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大探索。更典型的一处在《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她的表达更加直率、明朗、强烈,没有那么多礼教上的顾忌和克制,因而“空床难守”的生活难以继续维持下去,对她来讲是比较自然的。“荡子”在这里理解为长期浪漫四方,寻欢作乐的人。女子对于男性可以在外为所欲为而自己却只能独守空床表示不甘,她认为自己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应该有和男子一样的欲求。④这不是不守妇道,相反,这是对于原有儒家伦理束缚的抗争。而我们也不能武断的认为,她心中对丈夫的思念比那些“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嫡为容?”的女子来得少,相反,这是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态度。
        总之,无论是“游子”,还是借游子之口倾诉自我的“思妇”,都共同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对自身欲求的合理追寻,给生命以原本的活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