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与核心素养(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感悟)
(2018-04-18 10:09:22)分类: 暮省 |
素养与核心素养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这是我最近在阅读的一本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说到的一句话,这本书的第一节就说到了素养,通过素养的来源、素养的构成、素养的特点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素养究竟是怎么来的。
一、素养与素质
是素质,先天的自身带来的,也就是说素质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天赋、智商、相貌等,这是不能够改变的。但是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某人素质真差”这个说法就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素质是有可塑性、可教性的,在后天是可以逐渐养成的。有句古话说得好吗,人之初、性本善。
二、素养与教养
教养就是教育出来的素养、即一个人的修养和涵养。其实我们的很多素养都是后天教育出来的。卢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这就能够说明了素养的形成。那么教养到底是注重教还是养呢?其实现在的教育改革模式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精讲多练,不要求教师过多的讲。所以我认为教养的重点应该是养,而不是教。例如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很有气质,这里的气质就是育出来的素养,而气质是教不出来的,学不会的。
三、素养与修养、涵养
修养、涵养是进过修炼、涵泳而形成的的素养,它强调自我教育在素养形成中的作用。例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抽烟、随地吐痰等不应再在公共场合做的事情,你做能遵循公共场合的秩序,这就体现出了你的自身修养,这就是自我教育起到了作用,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没有或是你不愿意去做,外在的教育是起不到作用的。只有让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做,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丽的奥黛丽·赫本(被誉为人间天使)说: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就要让孩子每天抚摸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就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
四、素养与文明、习性
素养是人的一种习性、习惯,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一个群体的成员的言行、情感,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这都是一种无形的塑造,潜移默化的影行着一个人。所以说素养的形成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素养来自于遗传、环境、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其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