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师怎样样做教育行动研究

分类: 暮省 |
第二章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实际教育工作者运用的应用研究方法。它的质性研究范式的一个很突出的代表。
第一节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由来(了解)
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似乎是不搭界的两码事情。“行动”是实际工作者在做自己的事,“研究”则是专业人员要完成的任务。
行动研究就是一种通过教育实践者和科研人员合作探索,用实践行动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方式。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诠释(理解)
行动研究概括起来就是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境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的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作为方法的教育行动研究(理解)
行动研究渗透着两个基本的理念:一是从经验中学习。二是实践者是研究者。
第二节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行动),教育行动研究就是围绕教师行动展开的,所有有人把它称为教师的“行动之旅”。也有很多学者把它称之为对“教育行动的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1、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因为它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在行动(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
2、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旨在改进的方法,比日常经验总结完善,因为它要求教师对有关情况做充分的了解,依据有关理论认真思考,按计划谨慎行动。
3、教育行动研究主要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此时此地”的情境,以便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实践。
二、教育行动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的比较(理解)
范 |
一般教育研究 |
行动研究 |
1、需要的训练 |
在测量、统计学和研究方法方面需要接受广泛的训练 |
由于无需严格的设计和分析,所需的统计学和研究法的训练不必很多 |
2、目的 |
获得可普遍应用于总体内较大范围的结论;发展和检验理论 |
获得能直接应用于当地小范围情境的知识;训练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
3、课题的确定 |
以各种方法确定课题。研究者必须了解问题,但通常不直接涉及其中 |
从学校情境中研究者所遇到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困扰来确定课题 |
4、假设 |
需要提供可操作化处理和检验的特定假设 |
常常把问题的特别说明作为假设。但从理解角度看,其假设应接近正式研究所要求的严谨程度 |
5、文献查阅 |
需广泛查阅资料,以对所研究课题的领域有所充分的了解 |
给教师阅读可用的间接资料,使之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一般性的了解 |
6、抽样 |
从研究总体中获取随机的或无偏见的样本,但常常难以圆满做到 |
通常以学校/班级中的教师或学生做为研究对象 |
7、设计 |
开始研究前,进行详细设计。注意维持比较所需的条件,控制无关变量,以减少误差 |
开始研究前,按一般方式设计。研究期间,可以所做出变化,看其是否有利。对条件控制和降低误差方面要求不高 |
8、测量 |
选取最有效的测量工具。研究前要对测量工具做预测试验 |
无需对测量工具做严格的检验。参与者不一定要有测量方面的许多训练。在行家的指导下进行即可 |
9、资料分析 |
要求要有复杂的分析,强调统计上的显著性。 |
结果可立即应用于研究者的工作情境中,导致持久性的改变,但其应用范围往往限于所研究的情境中 |
10、结果应用 |
结果可以普遍应用,但由于研究人员与教师在训练和经验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沟通问题,使的许多有用的成果无法应用于实践 |
结果可立即应用于研究者的工作情景中,导致持久性的改变,但其应用范围往往限于所研究的情境中 |
三、教育行为研究同教育经验总结的区别(理解)
校本研究常以经验交流或经验提升的方式开展,如观摩课、说课与评课,集体叙事与案例开发,专题经验的总结,等等,这些研究的方法同教育行动研究相比较,主要是“规范性”的程度有所不同。
研究过程 |
教育行动研究 |
教学经验总结 |
问题的提出 |
重视理论和课程标准的参照作用,研究的问题感较强,重视对问题的初始调查 |
问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缺乏理论的支持,问题的焦点比较模糊 |
问题的归因 |
重视理论和经验启发的作用,以实证的调查为最终的依据 |
主要依靠主观推测和臆测,有时甚至末经过适当归因,就提出措施并行动 |
措施与行动 |
措施建立在调查归因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动中;注意搜集日常资料 |
传统的教研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如措施要结合到备课和教案中去,日常资料的搜集包括课堂实录、课后记、教学日记等。措施与行动的展示与交流还会涉及上示范课、评课与说课等活动 |
评估与反思 |
重视在实证观察的基础上对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反思 |
比较缺乏,如果有,也是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而且往往正面的评价居多,反思的成分较少 |
第三节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应用领域
教学行动研究的六个方面
(1)、教育决策、行政管理、教育评议与学校经营等;
(2)、教育行动研究、如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变革、教学资源开发等;
(3)、教学改革与创新,特别是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索;
(4)、班级工作,如班集体建设、思想品德教育等;
(5)、学生研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个别教育、心理辅导等;
(6)、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师的学习、进修、反思与研训等。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要求
首先,每个教师都拥有一种或多种有利于研究任务的技巧。其次,学校要为行动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备。最后,随着研究的开展,任何研究问题的基本阐述都应得到明确的验证。
三、提高教育行动研究的应用水平
第四节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一般流程(掌握)
http://s13/mw690/0041wngtzy77GNw8vYUdc&690
以上“教育行动研究”流程示意图,可以用下面的主要观点表述:
(1)、教师应养成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的习惯。教师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将问题作为教育行动研究的课题去研究。
(2)、教师在确定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以问题为中心,构筑相应的因果关系链,上溯就是分析问题的原因,下溯就是明确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做无限的上溯,也不做无限的下溯,使研究有明确的中心和范围,从而提高研究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3)、 要重视对问题的初始调查,一方面确定问题在自己实际工作情境中的严重程度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今后措施与行动的成效评估提供问题的初始参考。
(4)、问题的归因只要有理论、经验和调查三个方面的来源,其中前两个研究者反思自己的工作,确定调查重点、提供线索和启发,而调查的来源是问题的归因做可靠的和最终的来源。
(5)、措施与行动是教育行动研究是否落实到教师的实际行动中去的一个主要指标。措施应该与问题的归因结果相对应、行动应该有具体的教案、课后记、课堂实录及活动实录的支持。
(6)应该重视对措施与行动的成效通过初始值和阶段值得比较做出评估,以明确新措施的实施是否解决或改善了当前的问题。
(7)教育行动研究“小课题”结束之前,研究者还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反思:一是措施的副作用分析,二是措施的替代分析,从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或对成效不彰的当事对象进行初步的在归因,为下一轮教育行动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一)问题
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但教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能否成为研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假设
设计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想、策划。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三)行动
行动是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和进步。它具有一下特性。
第一,验证性,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新的可能性。
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总结
总结在校本研究中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度到另一个螺旋圈的开始。在总结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研究者主要要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整理和描述。
第二、评价和解释。
第三、重新设计。
总之,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就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工作(理解)
(一)拟定行动研究计划
(1)、要研究的问题。
(2)研究的设想。
(3)过程的规划。
(4)研究的大致时间表。
(5)技术性的问题。
(二)不断澄清问题。
(三)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详细搜集和积累行动过程中的各方面资料
(五)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研究分享
第五章
教育行动研究的工作成果有时需要用某种载体或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就会形成一些列文本,主要有:
(1)事实性成果
如各种观察、调查、试验的资料汇集,个案、事例、考察记录等等。
(2)工具性成果
如规划、方案、制度、标准之类,以及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等等。
(3)经验型成果。
如教师的各种经验总结、反思笔记、教育随笔、典型案例等。
(4)理论性成果
如课题研究报告、专著、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