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三江》,最后一句:“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出处《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元宝开始无法理解,为什么借钱和鱼又联系到一起。
我这样问她,“如果有人对你说,‘我肚子很饿,已经几天没东西吃了,你能不能借点我给我买吃的?’”
元宝说:“我会告诉他,你要自己努力工作,自己挣钱买东西吃,如果你努力地工作,我可以给你工资,你就有钱买东西吃了。”
我不知道庄子有没有努力工作,是否努力工作了,仍然没饭吃。
但明显,元宝的思路,是建立在劳有所获基础上的。如果跟她讲古代名士清谈,养士之风,她会理解吗?
继续引导,我说:“但是,庄子家人太多,干活的人太少,挣的钱不够买吃的,他只能借钱才能生活啊。”(希望庄子他老人家千万不要指责我污蔑他不能养家)
元宝明显很犹豫,不过还是回答,“那么,我就借钱给他吧。”
终于可以向下讲了,我捏着一把汗,继续讲,“但是,监河侯说,你等着吧,等我把刚种下的庄稼长熟收获买了钱,我肯定给你三百金,庄子能饿着肚子等那么久吗?”
元宝说:“不能。”
“庄子很生气,但他要跟人讲道理,所以呢,他就讲了鲋鱼的故事,干涸的小水沟里,鲋鱼求庄子,给我点水,救我一命。庄子说,可以啊,你等着,我要去吴越游说他们的国王,把西江的水给引过来,你就得救了。结果鲋鱼很生气,说,我已经离开水,眼看就要渴死了,你现在只要给我一桶水,我就能活了,结果你让我等你游学回来,那我早成铺子里的鱼干了。”
“再回到借钱上来,庄子已经家里没有任何吃的了,监河侯还要让他等几个月,他能等吗?”
元宝似有所悟,我也有所悟,也有了新的疑惑,到底是让她坚持“劳而有获”,还是“拿来主义”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