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龙御天蕴古奥——独家解读肥致碑奇谲之造型

标签:
肥致碑文物文化历史偃师 |
六龙御天蕴古奥
——独家解读肥致碑奇谲之造型
胡树青(中国古都学会原理事 古文化学者)
上一篇我们对肥致碑的碑文做了解读。今天,我们将对该碑独特奇谲的造型进行深入解读。
肥致碑的造型有什么独特奇谲之处?我们先来看一篇挂在“百度”上的研究文字,该文介绍肥致碑碑首时说:
“碑额‘孝章皇帝、孝和皇帝’之外,刻一道‘∩’形深沟;两侧记年月的两行字外是第二道同样形状更大的深沟,沟右已超出碑首,它的延伸线恰在碑首的边缘上;再向外,又有第三道同样形状的更大的深沟,不过只有左侧向上的一段,它的延伸线已超出碑首之外了。三道深沟像西洋画法应用透视的原理一样,使碑额内容显得无限深邃。这样巧妙的构思,充分显示了方士的智慧和想象力,在汉代碑刻中并不多见。”(采自网络文字,经多次辗转引用,原作之著名已无法提供,请见谅)
各位看了这段研究文有何感想?我是被这段文字弄懵了!
“一道‘∩’形深沟”“第二道同样形状更大的深沟”“沟右已超出碑首,它的延伸线恰在碑首的边缘上”“第三道同样形状的更大的深沟”“不过只有左侧向上的一段,它的延伸线已超出碑首之外了” “三道深沟像西洋画法应用透视的原理一样,使碑额内容显得无限深邃……”
什么深沟?什么延伸线?深邃在哪里?
笔者捉摸,上述文字很可能是通过研究肥致碑拓片得出来的,三道“深沟”应该如下图所示:
那是什么“深沟”?分明是几道半环形浮雕体的“界沟”!请看照片:
只要把上面之类的照片让读者看看,就不至于被弄得进退维“沟”!
假定肥致碑是面南而立,第一张照片则是站在碑的右前(西南)方取景拍摄的,“‘∩’形深”
“第二道深沟”“第三道更大的深沟”……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除出了正面可见的三道“深沟”外,侧面还有两道“深沟”,这两道“深沟”正是碑首背面(北面)可见的深沟的“延伸线”;
从第二张照片也即从碑的左前(东南)方取景拍摄的照片 “‘∩’形深” “第二道深沟”第三道、第三道“深沟”的“延伸线”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那里是什么“西洋画法应用透视的原理”!无非就是三道半环形浮雕体的“界沟”。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着边际的解释,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对中原古碑的来龙去脉缺乏基本的理解,不知道碑表实则肇始于远古崇天敬日、法天则地、观星测景以及周易 “六龙御天”的文化理念。
对于这种文化理念,笔者在对升仙太子碑、辟雍碑、会圣宫碑等的赏析中已经提到过,要细说,需要占巨大篇幅,这里恕不展开讨论。
简短地说,碑的基本功能有三:丽牲(把碑当拴系“牺牲”的桩子)、引棺(把碑当做用来起吊棺椁从而完成下葬程序的辘轳桩子)、识日景(把碑当天文观测工具通过“观星测景”来“辨阴阳,正方位”)。据笔者研究,所谓“丽牲”“引棺”应当是碑的附带功用,碑的最原始、最基本、最具礼法意义的功能则是“识日景”。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古代帝王祭祖、祀天,无不需要择定时日,还要确定方位,无不通过“观星测景”来宣示礼法。营建宫邑、陵墓需要辨方正位,“宫必有碑”“陵墓有碑”盖缘于此。
所谓“观星测景”,就是在高台之顶除一平地,立一根细木杆儿——表,以此观测日影的长短、变化,从而确定方位、时刻。到了后来,一些常设的、固定的“表”改用石制,名之曰“碑”。“表”与“碑”实为一物,表是碑的前身,碑是表的发展,后世仍有“碑表”混称的。
再后来的碑逐渐向宣示政教、歌颂功德转身,但是碑的基本形制却变化不大且有迹可循。清代金石学家陆和九把古代碑刻的形制沿革概括为三:一、创制;二、改制;三、异制(见图)。
所谓“创制”,即碑的最初形制,尖顶,有穿(凿于碑额处的圆孔),方座。这种上锐下方的形制也称“圭形”。“土圭测景”法中的“圭”也即“表”,“圭”的“上锐下方”形制实受制于观测日影的需要,陆和九以之为“创制”,甚是。到目前可以看到的汉碑大多属此形制。
肥致碑也是汉碑(有人惑疑为伪造,非汉碑,不可信),但跟“创制”造型有不同:无穿,碑头为圆形。按陆和九的归类应属“改制”类型:无穿,圆首方座。
看陆和九所绘制“改制”图,其碑首也有三道“深沟”,只是陆和九绘图的“深沟”方向也肥致碑的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肥致碑的“深沟”应该是正确的,这可由辟雍碑逆向证明。此图(照片)是洛阳工学院对辟雍碑的复制品,但其雕凿与原碑一致,其“深沟”的走向与肥致碑高度一致。
篇幅所限,本篇至此结束。欲知更多,请关注下一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