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币鉴定的一些看法

标签:
收藏图片文化 |
由于银币市场近期的火爆,好多人都想了解一些鉴别银币的一些方法,在网 罗美 体上寻找答案,由于各美体上的人员水平高低不一,好多自美体没有门槛什么人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错误观点误导了很多小白。今天本人发表一下自己的一些收藏银币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说到银币的鉴定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银币的生产工艺流程”。
流程如下:
1、先将碎银子放到1150摄氏度的熔炉里进行融化,(由于碎银子含量的不同需要进行化验使其达到要求的银含量)。
2、融化后的银子被浇铸成一个固定尺寸的长条材料,机器再将其切成一定尺寸的单个长条。
3、把银条挨个放入粗轧机上,粗轧机的两个滚轴施加8.6吨(这是现在数据,不知过去是多少)的力将银条压平。这个过程有时候需要重复十几次才能将银条压成一定厚度的银板。
4、接下来再将银板进行精轧,精轧后的银板会被压得更薄,达到制币最终需要的厚度要求。厚度要视硬币的面额而定。
5、将银板放入冲切机上冲压出币坯,(剩下的边角料回熔炉)
6、币坯进入镦锻机,机器旋转的轮子在每个币坯上挤压出一个隆起的边缘。(这个边缘形成的状态直接会影响到后面边齿的形态)
7,币坯接下来放入一个装满水(清洗液)和钢珠的滚筒里进行清洗,这些钢珠作为研磨剂将硬币的表面打磨的更加光滑光亮。经过一定时间的滚动将滚筒的的东西倒入筛子上筛去小钢珠,分离出币坯。
8、把分离出来的币坯进行干燥去除水渍,在制作银币的过程中银随着不断的加工会变得易碎,受撞击时就很容易破裂,因此在好几个阶段都要将币坯通过退火炉。
说到这里咱们再说“雕模”:
5、接流程的第8条将退火的币坯进行冲压,银币一次冲压一枚,每一枚银币有两个凹模模具分别位于币坯的正反两面,两面同时冲压,现在工艺是冲压两遍,以此来保证高质量的产品,在过去都是一次快速冲压,每分钟可压近百枚或上百枚(不同国家生产的设备不同,出币的速度也不相同)。
以上是银币的生产流程,只有了解了银币的制作生产流程后,咱们才能更好的对银币的真假进行鉴定。现在网络上很多“明白人”“专家”对银币鉴定大讲特讲,外行人看到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述根本就无法分辨它们讲的对错,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大多数人都会被他们误导。
什么“暗记”啊、“雕刀痕”啊、“压力足不足”啊,“边齿怎么看”啊、“字体精髓不精髓”啊、“包浆老道不老道”啊等等。以上所有的“行话”都是“专家”和小白愿意讲的,真正的明白人一听就知道这人是什么水平,鹦鹉学舌罢了。
以上所为的“行话”为什么都是不考谱的呢?下面我来一一作出解释:
1、所为的“暗记”本人认为根本就是以现在的认知想当然的推断,因为现在的货币都有防伪标记,他就想当然的认为银币也得有防伪标记,其实在过去生产工艺本身就是防伪的关键!银币的产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于汽轮机的出现高吨位机械设备的出现,所生产出来的货币,从质量上要比传统浇铸的工艺精准很多,从数量上看是机械化和手工业的区分。
这枚宣三就是典型的雕模失误所造成的特征,签字版样币就是如此。
如果非要谈“暗记”的问题,那么应该说每一种钱币都是会有每一种“祖模具“的固有特征,这固有独特的特征可以理解成“暗记”,并不是人为故意的暗记。这些特征都是物理特征而不是现在纸币上的光学暗记需要高科技技术,也就是说你能看到的“暗记”造假者也能看到并做上。也就起不到防伪的目的,何况现在的设备要比过去精密的许多啊。
正常板的宣三
2、“雕刀痕”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好多“明白人”“专家”都认为制币的模具都是手工雕出来的模具,怎么可能啊?那么小的面积用手工去雕一块钢板?用的是什么材料的刀啊?即便是有那种刀人还要有那么大的力气吧?
这就是在80倍显微镜下拍的图片,您能观察出什么来啊?
联系电话:13792589908微信同号
2022.8.30.
前一篇:黄胄《育羔图》
后一篇:“太昊伏羲”和田红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