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鼻祖“锺繇”的书法作品

标签:
收藏历史文化图片 |
锺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太和四年(230年),锺繇去世,谥号为“成”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
锺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其书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神品”。
锺繇出身颍川钟氏,幼时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曾与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锺繇相貌,便对钟瑜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被水淹的厄运,请小心行走。”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锺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锺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便越来越欣赏锺繇,供给他钱财,使他专心学习。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锺繇送去两千匹马供给军用。曹操在给锺繇的信中说:“得到送来的马匹,很是应部队的急需。关右地区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当年萧何(西汉开国元勋)镇守关中,粮草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您的功劳相当。”
锺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锺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锺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在苦练的同时,锺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人学习,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锺繇不但自我要求严格,对于弟子门生也同样以严要求。对于儿子钟会,也常常百般劝诫,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锺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锺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锺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由此看来钟繇的书法作品万分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现在有了科学年份检测,该藏品很难有人会认为是他的真迹作品。
联系电话:13792589908微信同号
2022.4.22.
前一篇:晋.王羲之《儿女胡桃》帖
后一篇:东晋.顾恺之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