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书法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1] ),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2]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3] 、司徒颜杲卿从弟。
瑚﹑琏----皆宗庙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
2.借指国家宝贵的人才。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颜杲卿为恒州(河北正定县)刺史,颜季明随父守城。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派遣史思明兵围常山,俘虏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颜杲卿不肯屈服,破口大骂安禄山,导致颜季明被斩。城破后,颜杲卿不降而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季明堂叔颜真卿,遣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首级而祭之,泣作《祭侄帖》,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字帖”,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

《祭侄帖》中的一部分供大家与本藏品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认为不能局限在字形的一样不一样,而是要用心体会书写者的行笔习惯和文字内在的气势,不是每个笔画的同与不同,因为任何人也写不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字来。场景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写出了的字也就一定不同,不同更能说明该藏品是颜真卿的真迹。
该藏品内容于《祭侄帖》的内容相同,也可以说是《祭侄帖》中的一段,《祭侄帖》是颜真卿祭侄文的文稿,应该不是正稿,因此该作品应在《祭侄帖》之后所写,文字有所不同应是常理,这正是一项排除伪作的依据之一。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整幅作品上大小印章49枚如下:
联系电话:13792589908微信同号
2021.8.10.
前一篇:唐.张萱所绘《冯婕妤挡熊》图
后一篇:唐.武则天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