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建盏大多数人都知道出之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宋朝,建窑史生产建盏,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称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可是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是一件改变认知的事情,建盏在宋代不只是福建生产,我国北方段店地区很有可能也生产!
下面我乘上一件在段店地区发现的一件藏品或许能改变您认知:

藏品口径:125mm
高:67mm 圈足直径:45mm
该藏品内外各分布八位飞天乐舞人物图案。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反正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这东西很有可能是假的”,你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对吧?是因为我发现上面的图案很像是丝网印的工艺。

在我的印象里丝网印应是近代现代的工艺,于是我找到卖家探讨这事,可对方态度非常诚恳说:“东西肯定没有问题,你再好好研究研究吧,实在不认可你就发回来给你退钱”因为是老客户他的话让我改变了一点态度,心想是不是自己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啊?既然疑问出在“丝网印”上,是不是自己对“丝网印”的认知不够啊?经过查找资料发现确实是自己的认知不足。资料如下:
丝网印刷最早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我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夹颉印花方法。到东汉时期夹颉蜡染方法已经普遍流行,而且印制产品的水平也有提高。至隋代大业年间,人们开始用绷有绢网的框子进行印花,使夹颉印花工艺发展为丝网印花。据史书记载,唐朝时宫廷里穿着的精美服饰就有用这种方法印制的。到了宋代丝网印刷又有了发展,并改进了原来使用的油性涂料,开始在染料里加入淀粉类的胶粉,使其成为浆料进行丝网印刷,使丝网印刷产品的色彩更加绚丽。
丝网印刷术是中国的一大发明。美国《丝网印刷》杂志对中国丝网印刷技术有过这样的评述:"有证据证明中国人在两千年以前就使用马鬃和模板。明朝初期的服装证明了他们的竞争精神和加工技术.丝网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世界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丝网印刷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现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咱们的疑问基本可以排除了。
解决了一个疑点又对底款有点疑问,通常所见的“建窑”底款都是“供御”这怎么会是“太祖”啊?
通过查找资料如下: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后人追授者。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藏品器物上又都是飞天的图案,那么很有可能是官制祭祀用器。
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到的色彩网印和描金工艺
在碗的中心是八瓣莲花和“三兔共耳”的图案,该图案是我国吉祥图案之一,具有“轮回”的寓意。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407窟有一个隋朝(公元581-618年)的三兔藻井,藻井中八瓣莲花悬空,四周飞天姿态各异,莲花中心的三只兔子追逐奔跑,仿佛连静止的莲花也在旋转。于该盏内的图案完全一致。

敦煌莫高窟的第407窟的三兔藻井
三世轮回
三只免子,耳朵连在一起,在朝同一个方向弃跑着。彼此接触着对方,但又永远追不到对方。从佛教文化来解析,这三只兔子可能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与“"来世”寓意前世、今生与来世是无限循环着的,有“因果报应”、“因果循环”、“生死轮回”之意,是前世、今生和来世因果相连的意思;从阴阳五行说来看,兔者卯也,居正东震位,其洛书数为三,卯月万物复苏生长,故卯有生发之象,三兔连环,寓意天道循环的,生生不息;同时《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生”学说,也象征生生不息的意思。
由此可见更加确定了该藏品是皇家用作祭祀用的器物,今能发现并准确解读该盏实属不易,其价值不可估量!!!
欢迎藏友互相交流学习。
联系电话:13792589908微信同号
2020.9.23.
好多朋友看到这里估计还是不敢认可,今天又发现了新的证据:

通过该图片不难看出这个黏连在匣钵里的建盏也是(兔毫)加印花,如果是造假没有必要去做出力不讨好的事
2020.10.2日补充
今天又得三件藏品:
该藏品于匣钵黏连处为盏的底部,为了证明宋朝就已经把丝网印用到了瓷器纹饰上,本人只能清理到这个地步了,保留这点黏连的匣钵。

匣钵的发明充分反应了先民的聪明才智,在瓷器烧造装窑中:
1、起到很好的节省空间,提高产量。
2、防止窑灰落到瓷器上。
3、起到有效防止互相黏连的作用。
下面这件藏品已经转让给朋友了
今天又得的这两件藏品,充分证明本人的推断是正确的,宋代已经把丝网印技术用在了陶瓷业!这项发现将改写我们对丝网印的认知!!!
欢迎藏友探讨学习。
联系电话:13792589908微信同号
2020.10.5.补充。
2020.10.10日补充金盏图片
欢迎藏友探讨学习。
联系电话:1379258990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