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2019-09-12 15:59:58)
标签:

教育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宝塔区第三中学  申洁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研究的重要课题,它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实验,营造乐学氛围,激发实验兴趣,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创新潜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认识到位,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运用演示实验,打破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那种封闭教学状态,抓住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问、好学、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激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学生对马德堡原理现象不理解,教学时笔者安排了这一实验:实验前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向学生介绍了实验仪器,让学生检验器材是否有磁性、粘胶等特别设置,实验中让两个力气大的学生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之后,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很轻松地便将两个半球分开了(此时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等到学生急于想验证自己的结论时再请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可反复试之)。通过对比,可以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此时给学生一定时间去讨论分析,同时老师适当给予点拨。);这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使学生认识了马德堡原理。演示实验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让他们感觉到实验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是连接学生认知与物理现象之间的纽带,从而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二、强化学生实验,培养实验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演示实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通过认真上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内化实验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大气压时,笔者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大试管中注入水,之后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再提问学生: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此时,绝大多数同学们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影响而掉下。然后再实验,同学们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出现缓缓上升的奇迹,同学们感到疑惑不解,笔者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同时进行适当的对学困生点拨:是什么原因导致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学习了《大气压》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笔者设计有趣的一个强化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活用趣味实验,营造乐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实验来引入课题,启迪学生思维定向探究,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语言要准确、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和富有幽默感,使同学们在一个轻松愉快中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建立开放教学。充分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物体升华时,笔者创设这样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棉布:笔者取一小块棉布,把一粒樟脑丸紧紧地包起来,之后用镊子夹住,用一根火柴去点燃小布包,布包立即就着火,发出了红色的火舌,同时向外冒出黑烟。

  此时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一下包布是否烧坏?并说说其中的道理。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很快得出原因在樟脑丸上,学生经过探究,兴致勃勃解决此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巧设问题情景,拓展思路空间

  教学实验证明,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提出创新见解,才会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物理规律及现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分析,并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密度时,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同学们请你们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法,比较牛奶和豆浆的密度大小(写出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探索分析:此题属于过程开放性试题,涉及到密度的知识点较多,解决的方法有多种途径,答题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能反映出答题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同学们探究得出如下方案:

  方案1原理:测密度。方法()

  方案2原理:比较相同体积的两种液体的质量。方法()

  方案3原理:用同一金属块完全浸入两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方法()

  方案4原理:利用漂浮条件,量取相同体积的适量液体,倒入试管中,让试管漂浮在水面上时,比较两次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拓展思路空间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寻出解决同一问题多种渠道”,达到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