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滑轮》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9-09-11 16:35:25)
标签:

育儿

教育

《滑轮》教学设计及反思

延安市宝塔区第三中学  袁小妮

   《滑轮》一节是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综合考察学生对该章各知识点的掌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分两类,能根据滑轮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其是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2、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能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3、知道滑轮组,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动、定滑轮的实质。

3、组织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得出滑轮组绕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自由学习的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的精神。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知道动滑轮省力一半,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的组装以及滑轮组中的FGSn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滑轮特点的探究和滑轮组的组装。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50克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星期一早晨国旗是如何升上去的?

   工厂中或一些建筑工地上往往有一种机械,有了它只需一个人就可以缓缓吊起或移动很重的物体,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神仙葫芦”,它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它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活动,能有哪些办法帮他把木料运上楼?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滑轮,所以在这儿我没有过多的导入,这样就为下面的学生探究节约了更多时间。另外让学生思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2、认识滑轮组

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

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4、本节内容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课本P1312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没有预见到学生想象能力不够,学生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我接连找了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最后叫的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期研究总结
后一篇:研究总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