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与养育之道探讨:燕雀or鸿鹄,谁知道谁的志向?
(2014-05-28 19:55:58)
标签:
育儿孩子父母普通人的生活 |
分类: 主题推荐 |
主编按语:
有点标题党呵,是不是没整明白啥意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熟吧,一个有伟大梦想的人对小家雀们说“你们怎么能知道我的志向呢?”跟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有关系。早上正声儿童艺术的王剑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现在的孩子好像都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就有点迷惑了,什么是普通人的生活?期待讨论~”
是的,有鸿鹄立场的是家长,想过燕雀生活的是孩子们。也许没那么“宏大”与“渺小”的区别,但“普通人的生活”的确值得玩味和思考。到底你们的孩子们怎么想的?到底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到底“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欢迎一起参与讨论~
可发邮件到 nut_tree@sina.com 也可以直接留言跟帖,会选摘有趣的观点发布出来。
王剑老师先发问:
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不光在家长里讨论,也该让孩子们进行讨论。普通是个特别具体的东西,而且不同人对普通的定义差别很大。
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是问题的关键。
就像在海里行船一样,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只是一些人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已要什么,而另外一些就是漫无目的的,等到清楚的时候发现,路很长,而时间没有了。
可能也不一定有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但是考虑下为什么学习,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现在学校里的孩子都很盲目,所以就混。
早上看到王老师的问题,路上一直在想,就整理了一下我的思路,与各位分享:
我想大多数平常人都觉得自己过的是"普通"的生活,这个普通指的是现有条件下所能过的差不多被固定下来的轨迹。职业、生活方式、朋友范围、打交道人群,往来区间……这些到达一定年龄段后就几乎是固定了的。孩子的成长就是眼见着和身在父母的固定了的生活状态中的,被提供机会,被影响到,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基本上我们生活的年代都是以"缺乏"和"不能满足"为代价的,想而不得,求而辗转,父母并不避讳这一点,直面“惨淡人生”,被教导"努力再努力"或者"离开的机会和可能"是欲望可以得到满足的惟一途径。就我自己来讲,生活在父母生活的城市几乎是不在我对未来生活的想法当中的。"生活在远方"几乎是一早内心的期许。
小地方向小往大地方,小人群渴求大人群,小机会不如大机会,好像都是这样吧。小城巿向北京,北京向国外,到得国外呢?我看到的在国外的也还是固定了轨迹了的,就算国外国内游走也还是固定了的生活状态。可是反倒是早早被送出国外的小孩,跑回来居多,顶多看起来"见多识广"了却也并不见如父母所期"更有成就"?
我们因欲望不得的动力驱使,现在小孩,有什么样的动力驱使?
我们这些算开明的父母给到的都算正常而较好的了,孩子们的"野心"滋生要从哪里长出来?
好奇、刺激、比较、目标...如果这些有,就算。不太有呢?
也许他们以为就在普通的生活里,对他们来说也算是挑战呢?
一位妈妈朋友以前说"孩子说以后做个插画师,就像妈妈一样生活就好了。"我的小孩以前说"不要做跟艺术相关工作,只做为爱好就好了。在父母家附近买房,一星期来看一回。其至如果以后丈夫不让养猫,都可以不养。"
这么朴素务实的生活观,无从反驳起。
这阵面临升学问题有一点点受挫,一个学校老师对学生态度不好。一个学校竟然有专门画室太可怕。想去一个学校的理由不过就是想跟同学在一起。她问努力学习会什么祥?我说成绩好并且足够努力的话就可以在国内上大学。她说我要在国内上大学,我还要选理工科。我说好只要你能适应。
最近同学借了她网络小说看,我不太认同,对她说妈妈希望你看更好的书,而且言情书你看太早了。她说没办法到年龄了。我不断对她有想法,然而她用自顾自的成长不断验证我有时正确有时自以为是有时跟她无关。
我想她成为更优秀的人,有一些才能并能掌控自已的生活,游刃有余。然而她成长期烦恼忧虑纠结,曾属于我的,现属于她来担受,一点儿不少,可不是我能用"优秀""对她更好"的尺子一把就可以量掉的。
听到她要学理,我觉得她真的有可能和成为艺术类职业背道而弛,立马自已也觉得放松下来。现在咱们可以"每日一画"了,不为绘画训练,而为了坚持的表达训练,她的终身爱好,职业之外的强大依托,藏在内心的一种驾驭能力,与我交流的联结。
是见她动,我动,她所想,我便顺着想。
所谓普通生活,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吧,但得先会唱歌,并且可以一直唱下去。
(郑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