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与养育之道探讨(1):不为孩子的问题责备任何一个人

(2014-05-04 21:38:56)
标签:

阅读有道

养育

李子勋

早教

心理

分类: 阅读有道

    阅读与养育之道探讨(1):不为孩子的问题责备任何一个人

http://s11/mw690/0041vpXFzy6IDm0B3gCea&690

    在李子勋所著的《早教的秘密》第三章第二节《半岁到1岁:依恋建设黄金期》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逻辑学上说:“白马是马,马不是白马”。心理学描述的事情是概括而论,是针对一个群体的研究,依恋没有完成的孩子这样的问题发生率比较高。孩子的生命发展力是充沛和饱满的,他会自在地选择获得补偿,因此也完全可以发展出美好的依恋能力。心理学的书有时会很绝对化,不看还好,看了就会惹出麻烦,会激发父母很强的内疚感。

    关于“父母很强的内疚感”有一点儿想要分享的经验:

    记得在一次李子勋讲座现场,到了向嘉宾提问的环节,气氛异常热烈。有位妈妈站起来提出了自已孩子的问题,听起来有很明显的过度焦虑,可能这个时候,如果向朋友问询或聊天,朋友会直接批评一下然后给出意见。场下的环境跟那一种“朋友”的情境有些类似。首先一个男性(父亲身份)站起来毫不客气的指责了那个母亲做法的失误之处。接着又有人站起来稍许的批评了这个父亲的做法也不甚很好。然后当另一个男性站起来继续追讨那个母亲的问题时,李老师当即制止了他。

    李老师制止后表达的意思是,做为职业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这样的直接指责来进行咨询的人,十分不妥当。(最后一个男性表明了身份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

    在争论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母亲只多停留了一小段时间后,即起身离开了现场。

 

    这个场景给我的触动很大,尤其李老师指出的那一点:没有人该受责备。心理咨询工作尤其需要如此。

    接上面那段,继续读书。李子勋说:

    为了无害,我需要提醒读者,孩子从来都不是被动和无力的,他会主动地发展一种适应力,以改善他与母亲间的母婴关系,绝大多数孩子在不良的生活境遇中长大,或者伴随着母亲的情绪不良、歇斯底里、粗暴、冷漠、长期缺席(不在身边),结果是给予了孩子一个获得处理不良关系的经验的机会,成年以后有这些经验做垫底,反倒发展出自信、宽容、灵活的处事能力。坏事里面蕴含着好的结果,危机也是机会,真正关键的是不管你的孩子如何长大,相信他的自我能力,相信他会发展出好的自我,结果也会像你坚信的那样,孩子成长得很好。

    感谢李老师这样坦率地讲出了这样的话。这对今天做父母的群体来说,有极大的抚慰作用。

    正好最近也在同时读一位芬兰心理治疗师,在焦点解决心理学方面有着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富尔曼的《儿童技能教养法》,书中谈到的儿童技能教养法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孩子通常都没什么问题,只是有尚未掌握的技能。换句话说,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包括恐惧、坏习惯以及跟睡觉、吃饭、上厕所有关的各种紊乱等,都可以被看作是还没有学会那些相应的技能而已。通过学习这些技能,孩子们就能克服这些问题。

    是非常积极的看待我们所说的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的态度,并有系列章节详细阐述如何训练孩子逐步“掌握技能。”

    富克曼先生希望这样的方法不光得到孩子的认可,还能得到家长的欣赏,以改善养育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提及的这句话我认为非常重要。他说:

    这就要求我们将这样的一个心理学原则贯穿于所创建的方法当中:不为孩子的问题责备任何一个人,而是把每个人都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资源;所有与孩子亲近的人都是帮手,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他所需要掌握的技能。

    不为孩子的问题责备任何一个人。

    在与各类父母打交道过程中,无论是基于自已成长经历的严重反省,以及对养育一个孩子的“自信缺乏”,几乎到了如履薄冰、亦步亦趋的地步,恨不能将孩子的每一个能理解和不太能理解的行为都抛给专业人士,期望得到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我们这是怎么了?如果父母失了自信心,要靠什么力量养育一个孩子呢?如果面对一个孩子时,对自我的接受度如此低,又怎么能有信心、有底气面对宝宝注定会到来的种种疑问呢?

     推荐李子勋《早教的秘密》和富克曼《儿童技能教养法》。如果你能从“不为孩子的问题责备任何一个人”这一主题中得到思考和抚慰,两位心理学者的专业指导应该可以帮到你。

    阅读分享|郑先子(新浪育儿执行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