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早教专家林怡聊天:你有没有把孩子搁在“对立面”上?

(2014-03-20 15:11:48)
标签:

养育

早教

林怡

孩子

对立面

分类: 微播炉

导语:

      林怡在新浪育儿“专家问诊”平台上,用温和平静、理解和包容性的回答,舒缓了不少父母紧张、焦躁的情绪。早教问题,事无俱细,不一而足。当问到有这些相似的问题和焦躁情绪背后透露出来的重要信息是什么?林怡回答“对立面”。父母和孩子怎么就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去了呢?

    嘉宾:林怡:早教专家,林怡育儿会所创办人。
    主持:郑先子:新浪育儿执行主编

    问:父母本来是拉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走,时不时要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为什么会站到对立面去了呢?

    林怡: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有:1.父母与孩子过度粘连,无意识中把我们自己的需求、感受、期望完全等同于孩子的,无法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导致孩子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并积蓄了太多对抗的能量。2.对孩子发展的特点不够了解,没有考虑孩子的认知与发展水平及个性特点,对孩子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给他带来压力。3.习惯于看“问题”,忽视了“问题”背后的积极意义,变得过于焦虑。4.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导致孩子既“无能”又对抗。5.习惯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孩子(包括与他相处的其他人)的行为予以评判,带给孩子压力与负面能量,使孩子习得同样的互动模式,彼此硬碰硬,形成对立的态势。

    问:“对立面”是否跟过度强化“问题”有关?

    林怡:确实有关。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比较高,潜意识里总希望孩子更完美,这种求完美的心态决定了我们会把关注的重心放在“问题”上。因为总在揪“问题”,父母和孩子关注的便都是问题。在揪“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缺乏愉悦感,积累的都是对抗的能量,于是,我们无形中把孩子逼到了对立面。加上孩子出现“问题”时,那些平时关注孩子不够,或者关注质量不高的父母全部心思都集中到孩子身上,让他有了被关注的感觉,他自然会依赖“问题”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将其作为控制他们的杀手锏。因此,过度关注“问题”不是消除问题的良方,反而是滋养“问题”的土壤。关注孩子的“问题”如此,关注他人的“问题”,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问:如何审视自已的心理,不与孩子形成“对立面”的关系?

    林怡:真要看清楚自己的心,不那么容易,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以为看清的,往往都是浮在意识层面的。不过,如果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先问自己4个问题:1.这是否阶段性的问题?2.若非阶段性问题,是否有特殊诱因导致?3.这个“问题”是否隐含着积极的意义,可否被利用?4.如果不对立,也不妥协,是否有第三……第N条路可走?大多数情况,孩子的问题都是阶段性的,或因为某些特殊诱因导致。消除诱因,过些日子自然消失。而且,孩子的很多问题恰恰是他心智发育上一个台阶的标志。看到这种积极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新的使力的方向,不跟孩子对抗,尝试找到第三……第N条路去解决问题。如此,我们看到的便不再是“问题”,而是协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的机遇。那么,对立自然就消失了。

    问:孩子“对立”情绪严重时,父母怎么办?

    林怡:若已经形成对立的局面,要把握优先处理情绪的原则。当孩子陷在情绪里,他拥有的便只有对抗的能量。当对抗的能量生起,孩子就成了“小魔头”,变得很难“对付”。因此,跟孩子共情是第一步。共情之后,孩子的对立情绪缓解,待他平静下来,再去协商,就会好很多。此外,还要注意:1.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可以考虑把“问题”放在亲子的对立面,成为孩子的同盟军。当我们联合起来去解决问题时,他不是被指责的一方,而是被支持的一方。如此,他对抗的能量就被化解了。2.非原则性“问题”可以忽视,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好的方面。“问题”不被重视,得不到养分,自然消弭。3.平时注意多亲近孩子,增进亲子感情,成为孩子最喜爱的人。对自己最喜爱的人,孩子通常更愿意配合。


本期推荐书目

http://s12/mw690/001Q1oQ2zy6HsisqAdlfb&690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作者:林怡
    推荐语:孩子虽小,他的世界却一点儿也不简单。林怡凝结20年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教育案例,带父母走进小孩子行为背后的大心理。

    本期内容是与《妈咪宝贝》0-3版的合作的【微播炉】栏目2014年2月刊的内容,请关注~

    更多文章请访问新浪育儿【养育有道】专栏
    ----------------------------------------------------
    感谢阅读,我们有一点儿心心相印了;)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的微信号是:yangyuyoudao
    我们的网址是:http://baby.sina.com.cn
    官方微博 @新浪育儿

    我们倡导:
    ----养育之道,勿忘初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