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分数的意义》课例评析

(2017-07-06 15:14:06)

《百分数的意义》课例评析


听了王永胜老师的《百分数》一课,感触颇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花俏,课堂内涵厚实、丰富,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现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本堂课厚实的内涵,清晰的程式结构得益于王老师科学的建构策略,下面我就从内涵效率的建构策略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一、抓取简明扼要的概念本质。

对于许多执教的老师来说,《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涉及的知识点太多,处理不得当,容易出现两种弊端:要么是头绪繁多,杂乱无章;要么是“见木不见林”,学习活动过于浅薄,但是这堂课,王老师巧妙地避免了这两种极端,其主要原因是王老师在建构内涵过程中找到了“百分数”的根,理解了这一概念的魂。整堂课体现了老师对百分数的思考:展现了百分数的本质,即“两个量相比的一种关系”;细化了百分数的外延,即“部分量和总量的比,一个量和另一个量的比”;拓展了百分数的社会意义,即“用数学眼光来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从而得出结论。”整堂课体现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概念的本质,从而形成对百分数的完整认识。

二、勾勒简单明朗的教学主线。

本堂课,王老师以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整节课头绪简化,围绕百分数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百分数”的内涵,拓展其外延。具体表现如下:

在解决“是什么”这个问题时,采用了“初步感知——揭示概念——建构内涵——拓展细化”的结构主线:在初步感知百分数的环节,王老师自然地将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渗透其中,不动声色、恰切自然;然后通过阅读学习卡片,找出重点词句的方式揭示百分数概念——“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接下来用建构主义思想围绕概念进行内涵建构,在具体的实例承载下,让学生感悟“百分数是两个量的比”;最后通过拓展细化感受百分数这些数据的社会意义,同时弄清两类百分数的异同点(部分量和总量的关系,部分量和部分量的关系)。在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更是通过对比数据,感悟百分数方便简洁的特征。

总之,本节课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根明亮的丝线,将一颗颗漂亮的珍珠串起来,从而成就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使课堂教学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

三、设计简洁必须的课堂问题。

本节课上,王老师正是通过科学的问题引领,智慧的追问,有效地凸显出本节课的概念本质,承载出本课清晰的教学主线,从而构建起厚实的课堂内涵。例如,课之初,王老师先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两个大的问题展开了对“百分数意义”的探究,接着通过“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要想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还得具体分析:这是一台正在安装程序的电脑,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如果安装这个程序一共需要100兆,那说明完成了……”“如果需要100秒,那完成了……”等步步紧跟的追问,使学生对百分数本质意义的感悟水到渠成。再比如,在拓展“百分数”这一概念的生活意义时,王老师设计了“如果学生近视的人数不断增多,这里的百分数可不可以达到120%?”“那101%总可以了吧”“还不可以?为什么?”“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是男教师人数的……”“如果政府真听了你的建议,男女教师一样多了,这里的百分数又会变成多少?”“如果男教师比女教师多了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推动教学主线的步步延伸,让课堂内涵变得越来越厚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忘初心的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