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课标分析教材分析
(2015-04-12 17:54:13)
标签:
教育 |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知识,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是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分类、归纳总结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摆的过程,注意图形之间的变化,引领学生体会图形的特征,并感知图形间的关系,慢慢脱离活动,清楚平面图形,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材分析
1、
选取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了小朋友们欣赏牧童骑牛的贴纸画情境。顽皮的牧童、可爱的老牛、快乐的小鸟等拼组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充满童趣的剪纸画情境。此情此景,密切了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美,体会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图形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情境中的纸贴画都是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组成的,这些与学生经验储蓄中已有的素材有内在结构、要素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能唤醒学生头脑中更为丰富的图形素材,构成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更为广泛的经验背景。
2、
本节课教材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的运用和新旧活动经验的重组。初步认识平面图形时,教材创设了纸贴画情境,直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沈国经验和认知经验,先说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然后把这些图形根据他们的形状分类,初步领悟到分类的思想方法。体验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时,学生御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描一描,拼一拼等数学活动过程,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直观认识他们的一些特征,初步感知他们的形成过程,体验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
教材在编排认识图形时,采用小学生喜爱的看一看、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对纸贴画进行观察、拆分、分类,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培养形象思维,发展几何直觉,森头分类的思想方法。在编排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时,也是采用了学具的操作,引导学生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模型上,通过印一印、描一描等活动形式得到平面图形,展现平面图形的形成过程,感知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受“面”与“体”的关系。
4、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直观认识平面图形时,教材借助“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拆一拆、分一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对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时,教材关注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呈现出有的画长方形,有的印三角形,有的描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平面图形的行处过程,体会到“形”、“体”间的联系,而且培养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 ,但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由于这是第一次对图形进行学习,部分学生能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以及陌生的平行四边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去分这些。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课中练习
当堂测试
效果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和平行四边形,也能体会到“面在体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确立活动主题,创设趣味情境,吸引学生主动的投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魅力和价值,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进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在看一看、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不仅直观认识图形,而且获得了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分类与整理等今后学习所需要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