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下午天晴,温度零下2度左右,能见度佳。
离开东峪南崖村,过东峪北崖村,看完扈泉,沿盘山公路西行,左转东马线向南,过王山头村,在村内不起眼的小道左转向东进山,沿山谷中的山道在云翠山山中蜿蜒盘旋几公里,便到了云翠山北面山顶的南天观停车场。 今天可能是大年初一,小小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1小时后,下山时,山道上已经变成了停车场,非常拥挤。
尽管南天观历史上却大有来头, 但由于地处偏僻闭塞,当地经济不发达,未能好好开发,以至于游人很少来此。如今的南天观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有些萧条,很多殿前匾额上无字。由南天观沿山梁路南行1公里,可达天柱峰、笔架峰,再前行1公里,可达子陵寨。由于时间关系,仅仅看了南天观,远观天柱峰子陵寨。
云翠山又名油篓寨,位于山东平阴县洪范池镇政府南2公里处,大寨山西,海拔434.9米。山势南北走向,山脊约5公里。山寺隐约,古迹众多。这里林深、寺幽,泉清、峰秀,堪称休闲旅游佳景。主要景观有南天观、日月泉、天柱峰、笔架峰、子陵寨、墨池泉等。
南天观位于平阴洪范池镇云翠山北侧山腰,靠近山顶处。南天观创建于元代至大四年
(公元1311年),为当时全国四大名观之一(北京白云观、济南长春观、邹县峄山长青观、洪范南天观)。据传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长春子)曾修炼于此,其弟子在此筑观。明隆庆年间重修。南天观建筑群原有主要建筑有玉皇阁、蓬莱仙院、凭虚阁、长春阁、真武观、三真观、戏楼、看台等。现在南天观建筑群占地约3600平方米,整体建筑依山势而建,分为下中上三重院落,形成四个院落。在院落的中轴线上,从上到上(从北到南)依次有第一层院落为蓬莱仙院,内有凭虚阁(蓬莱阁)、碧霞祠(长春阁)、日月泉、东透龙碑。第二层院落东面为三官殿(三真观),西面为地藏殿(真武观),中间有悟庵洞、都天纠罚、钟亭。第三层院落为玉皇阁。由建筑名称来看,南天观为佛道同处一处,也是当地的特色。
2000年春,洪范池镇政府为了方便人们旅游,投资100多万元,将原有石砌盘路修成了1700多米长的环山公路,直通山顶的南天观。
2013年12月 “云翠山南天观建筑群”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6月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停车场边上有损毁的云翠山旅游区沙盘立在道边,进山的道路被横杆阻挡,也无人管理看管。停车场不大,已经停满了车,
2015年6月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沿路前行,不久就见道士冢
道士冢葬历代真人,墓葬群现存石碑部分完整,碑文清晰可见,大部分石碑残缺,但残留的碑文仍清晰可辨。该墓群在山东乃至全国也非常罕见,对于研究南天观建观以来道教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灵官庙
继续前行,到达南天观
山门对面,乃是过去南天观六月六庙会的戏台和神棚遗址。现在被改建为一蓄水池,接纳上游经天一洞下来的日月泉之水。
山门建于半坡之上,单间石砌青瓦顶,檐下悬‘南天观’匾。下有长长的石砌台阶通到进山路上,沿石阶登上,进入。
到顶,进入第一个院落,为蓬莱仙院。
蓬莱仙院北面凭虚阁,又叫蓬莱阁。南面原有的长春阁已经毁废,新修了碧霞祠。
凭虚阁是观中仅存的老建筑,也是南天观的北大门,全部以石块砌垒而成,原来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和全真七子,墙上还有残存的壁画。凭虚阁为三间两层硬山青瓦顶,底层正中南北拱券门,北通山门,南连蓬莱仙院,二层则有拱券窗,北侧石砌楼梯。
阁西侧筑有石砌平房3间。原为林场办公室,门头上依然有‘’字样,留下时代印记。
碧霞祠
应为长春阁遗址,现在好像是新修的。供奉泰山碧霞元君。砖木结构三间硬山青瓦顶,前为朱漆木门格窗。
中间供奉碧霞元君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两边为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
穿过碧霞祠,就到达回阳洞
石崖中间有一拱形石洞,名为“回阳洞”,又名“长春洞”。之所以叫"回阳洞",是因为每年只有在夏至的这一天,也就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这一天,才有阳光照射进这个洞内,所以得名"回阳洞"。洞坐南朝北,内南半部中央有两泉,就是日月泉。
对联
在回阳洞的洞口西门框上,有一上联:日月泉边日月好日月千古日月明,但没有下联。据称,这一上联已经存在若干年,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网上的下联,但尚无佳对:
文武堂上文武义文武双全文武斌
一大址上一大景一大九洲一大天
斗鬼场内斗鬼忙斗鬼一生斗鬼魁
古尸墓内古尸宝古尸万年古尸居
古木山上古木古古木万年古木枯
女子湖畔女子艳女子万芳女子好
天一洞内天一泉天一百载天一大
日月泉
日月泉位于洪范池镇云翠山南天观回阳洞,洞中央有两泉,就是日月泉。因泉水可自池间往复流动,又名来复泉,月泉在南,日泉在北,泉水长年不涸,不随旱涝而涨落,两泉相邻而不相连,月泉用一块中为新月形的石板覆盖,日泉用一块中为圆形的石板覆盖,因形似日、月而得名。两泉水系不同,月泉的水来自东南方向,日泉的水来自西北方向,两泉内的泉水温度也有所差别,月泉的水略凉,日泉的水略温,泉水距洞口约一尺有余,伸手可及。在丰水季节,两泉内的泉水从泉眼中溢出,因为水流的方向不同,各自形成一个漩涡,然后两股水汇合在一起,几经曲折,最后从地下流入天一洞,泉水距洞口约一尺有余,据说天一洞内有两条黑色神鱼,非人工养殖,却能常年生存于洞内。日月泉泉水长年不涸,不随旱涝而涨落。泉水距洞口约一尺有余,游人可取而饮之。
东透龙碑
南天观的院落内有元、明、清时期所立石碑10余通,其中最著名的是东西透龙碑。
东透龙碑,又称“三进士”碑。这碑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碑额为“云翠山天柱观新建玉皇阁记”碑,碑高2.4米,宽1米,亦是龟趺龙首,之所以称“三进士”碑,是因为该碑的碑文是由明代文学家于慎行撰文,乔学诗丹书,孟一脉篆额。这三人都是进士出身,且都是东阿人,因此,这碑又称“三进士”碑。
又有多处碑文记述着云翠山的风光和南天观的兴衰。其中记曰:“云翠山林壑优美,望之如翠,碧树沉阴,悬崖参差而罗列,峻岭环匝而萦回”,让人遐想无限。
沿
东透龙碑旁的石阶上行,进入第二个院落
院内为三官殿
原三真观,今改建为三官殿;顾名思义,这里侍奉着三个身份地位显赫的官,一位叫天官,另二位是地官和水官。
中间为天官
另二位是地官和水官。
另二位是地官和水官。
出院落,到达中间院落。院落内悟庵洞、都天纠罚、钟。
悟庵洞和都天纠罚
悟庵洞
在南天观的中院,有一洞名为“悟庵洞”。该洞是明万历年间南天观的道长徐道仙修炼的地方。徐道仙道号“悟庵”,常年在该洞打坐修炼,因此该洞就命名为“悟庵洞”。
走进这座“悟庵洞”时,可以看到当年徐道长打坐修炼的地方。而且比较特别的是,在座位的正上方的洞顶上,有一小洞。据说,当年徐道长每每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从座位上徐徐飘起,然后顺着头顶上的这个小洞一直飘到上院玉皇阁内。后来,徐道长去世后,有些道士不守规矩,利用这个小洞,将正在上院玉皇阁内叩拜的貌美女施主拉下洞,行不轨之事。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这个秘密才被时任道长的李在诚发现并制止。李道长为了惩罚那些不守规矩的道士,在“悟庵洞”的洞口前,建了一间小石屋,并在门楣上题写了“都天纠罚”,以戒弟子。如有再犯者,将会被投进这间低矮的小石屋,禁闭思过。
都天纠罚石室
悟庵洞北修有一座小石室,名曰‘都天纠罚’,修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时任南天观道长李在诚为惩纠观内不守规矩的道士修建的,类似于现代的禁闭室。
石质的钟亭,可以敲钟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三个院落,为地藏殿
原为真武观,今改建为地藏殿;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间为地藏王菩萨,两边为他的弟子闵公和他的儿子。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周为十殿阎王
十殿阎王是民间流传主管地府十殿的十个掌控者,其说始于唐末。十殿阎王,其名分别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因分居地府十殿,故名。《释门正统·利生志》中有阎王记载,正统佛教中没有十殿之说,后期有些人结合民间之说归入佛教,道教也沿用此说。
继续上行,
登上三重院落,到达第四院落,也就是
最上层为玉皇阁
玉皇阁坐南朝北,东西三间长9米,南北宽4米,拱门方窗,齐檐高2.5米,脊高4米,墙为大块青石砌垒,小灰瓦覆顶,脊顶及檐角有雕砖雉尾等饰物。建筑似乎有西方的样式融入其中
玉皇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供奉三清真人,上层供奉玉皇大帝
一层中间供奉三清
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卫玉晨大道灵宝天尊、太清境三教宗师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两边的塑像为四大元帅,还是四大保护神,不清楚?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看完后,下行走出蓬莱仙院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继续西行,路旁有西透龙碑
西透龙碑建于元至元四年(1276年)碑额为“云翠山南天观”。碑高2.4米,宽1.2米,碑首为滚龙透雕,龟蚨。该碑的碑额由邱处机的弟子杨道远题写。
碑阳总字24行,少损,近900字。文为元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李谦撰文,元代著名道士、峄山道观住持杨道元篆额,由南天观住持赵道宽和赵道昌于元至大四年(1311)同立。
在这尊透龙碑的正面,记载着南天观建观的一些情况。据碑文记载,南天观最初的名字叫天观,以及创建始末。该碑阳文首先介绍了天观的位置、所处环境的优美。并指出南天观“背依山名丘子坪”,可能是乡人传说丘处机曾在此修练而得名。又写了浪溪河出大山监山,西北流经谷城合西流泉入大清河。此记除《水经注》等志书外,又一次详证了谷城的详细位置。
碑文记载了建观的原因:
1251年全真教弟子牛志淳、郭志仙两人游至此,乡人孙友见两人“气质古澹,志节坚苦,真远世辞俗之士”,便指云翠山对两人说:“山上曾有仙人隐居,至今遗址存焉”(即丘子坪),两人便在乡人引导下来此,见其景致,便“留之不忍去”,遂“裁正方隅,略定堪止”,后又有“同侪周志方、赵志古继至”。四人“凿坚凿壁,身服劳苦,殆无虚日”。不知几年几岁,又有了“乡之善士出资,成此佛观”。建成此观后“又安宝像(丘真人像)其上”。元至大四年(1311),邱长春第二代弟子赵道宽,赵道昌(两人系天观住持)立此碑为记。
在碑的背面,刻有全真派宗谱。碑阴刻绘了《全真教宗派之图》,用图示形式描述了天观全真教徒流派脉系。最初建观的牛志淳、郭志仙、周志方,赵志古四人,属丘处机弟子冲虚大师王志演派系,他们是此观的第一代住持。赵道宽、赵道昌是道号为淳和子的赵志古的弟子,二人是天观第二代住持。 该宗谱的第一行刻有:重阳全真开化真君
王;第二行刻有:长春演教通密真人 邱;第三行刻有:冲虚大师王志演……。
该碑记出李谦之手,又有“全真派之图”相佐,对研究南天观的历史,尤其是丘处机其嫡传弟子在这一带的活动,并证实该观是我国北方主要道观之一,对深化研究我国全真教乃至道教史有重要作用。其书法有重要研究价值。这块透龙碑在“文革”期间,曾被一群红卫兵拉倒,并碎为三截。幸亏一位老石匠,将此碑偷偷地埋了起来,这才有幸保存下来。
由于时间关系,仅仅看了南天观,远观天柱峰子陵寨。
由南天观沿山梁路南行1公里,可达天柱峰、笔架峰,层层叠翠,群山起伏。
天柱峰耸立在山脊上,险峻雄奇。天柱峰三个字是雕琢而成且用红漆涂填而成,出自明万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三代帝师于慎行的手笔。于慎行在这一带是人望,俗称于阁老,留下不少关于他的传说,他是东阿镇人,衣冠冢却建在洪范,号称于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可惜在文革被毁,再也见不到它的辉煌精美。天柱峰的上面一条石缝,简称“一线天”,往上攀援,石缝仅容一人。上面石屋数间,顶上几块巨石,皆平坦光滑,如同水洗。站在上面,放眼观望,令人心旷神怡,但见块块田野像小手帕,道路、人群尽收眼底。
子陵寨
再前行1.5公里,可达子陵寨。
子陵即东汉的严子陵。《辞海》记载,“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称帝后,光变姓名隐居。刘秀派人采访,征召到京,授谏禄大夫。不受,退隐”。严子陵隐居云翠山南端,故名子陵寨。
子陵寨高出周围山坡16米,仅有东南门一处可上下,寨顶约近万平方米。顶上名胜颇多,可数的有山神庙、奶奶庙等,还有许多颇为古老的石屋,宛如一座座小别墅,十分古朴雅致。传严光死后,就葬在这里,子陵墓就在子陵寨内。子陵寨两侧,突兀的山崖酷似一位面目清晰、须眉皆备的、巨大的老人,那也许就是严子陵的化身吧
原路返回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 [转载]山东游记之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省文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下行,返回停车场
附记 于慎行《云翠山天观记》
盖吾邑之东南,千岩万壑罗如屏障而其突兀耸拔者为云翠之颠,其状削成四方,壁立万仞,诸峰莫敢望焉,所谓天柱峰也,以其形似亦谓之印峰。峰之北坳,故元时有祖师殿四楹稻池一区,学士李公谦尝为之记,谓之南天观。南天观者以白鳫池上有天平观,此在其南也。观之北阯有平峰,如凡谓之丘子坪,丘子者,錬师丘长春也。峰之东南有岩如壇,谓之子陵台,盖曰严光隐此云。长春仙于东海之上,其徒择胜而居,称丘子之沠固无定所,而汉史著子陵隐于齐国,邑在齐之南境,足迹及此,理亦有之,然皆无所考。据而其峰峦秀异甲于齐鲁之交,即不必有仙人隐士之迹而已,为一方之名胜矣。元末既经兵燹,台观颓圮,化为仙禽野鹿之宫,即有探奇纵观之士多以无所栖止望而不能至。峰之秀异若有所鬱而不彰者,盖予少时所常慨叹而力不能为也。嘉靖丙寅悟菴许公道先始从濮阳来游,盘桓顾望若有神启,遂诛茅结廬隐于其上,许公者,磊落有气,黄冠之侠也。大司马舜泽苏公符卿北山李公重其道术相与捐资助之,许公亦以施药拯济,能得人和四方士女东祠岱嶽者,道出山下往来谒礼蚁附蝯绿米谷布帛之属,辇负云集,禁不可止。许公一无所私皆以疕徒工规恹观宇其所营造,日以闳侈游者益多,许公因观故名儌重于峰,牓曰:天柱。遣其徒通安谒予为记,予自登仕以来,前后请告家居几六七载,以此山为外舍即微许公之请,固乐为山灵载笔,不敢辞也,盖今所修观在故祖师殿之东,有门北向墄数十级,略如盘道,谓之天门,门之内有阁南向谓之凭虚阁,其高二成,许公坐卧处也,又内有阁北向谓之长春阁,其高三成,貌丘公而事之,四方客至者下凡榻焉,阁之后筑岩而窍之如二楹屋,谓之回阳洞,洞之中坎地而泉曰天一泉,泉出洞而汇为池,池上为小坞,别种花卉,由洞而右绿墄数十级,上垣而宫之,谓之道院,道院之中鑿山而窍之,谓之许公洞,洞上为玉皇阁,负离向坎,其高三成而峻,壮丽嵬峩焕若钧天之居矣,阁之左有殿以奉玄帝,其右有殿以奉三元,而岩之上下左右种杏千余杂以杨柳,春二三月花树纷郁,山鸟多音,俨然玄圃石室中游也,由观而上行可二三里乃得天柱峰云,而自有观以来,探奇纵观之士始有所栖止以至于峰之下,此峰之胜若因观而有者,许公之功德于山灵顾不大哉?盖天孙日观之嶽负海,西向以受北纪群山之朝,盘薄河济之间,周回
三千里,其北一支尽于历下而结为华不注,其南一支尽于邹滕之间而结为凫峄,其西一支尽于吾邑而结为云翠大(山加监)二山,其嶔崟造天苍翠万状,皆若岱宗之华表然可谓奇观矣,然峄以秦皇片石遗迹千古且在南北孔道车马往来游轩相属,华不注以齐晋之战载在左史又当东省会城冠,盖人文之都故其名迹易著纪述亦广而此山亭亭孤立峙于蕞尔之邑车辙马迹之所不及冠盖人文之所不至故自元以来历二百余年以至于今而始知有游之者,则许公之功德于此山盖若挟而置之大道会府然而山之显晦与游者之遇与否亦皆有时不可强也,夫山岳之体万古不(虚加亏)而宫室楼观与夫金石纪载之文其不能与山共永可知也,无论学士一碑在藤萝烟雨之间,漫漶磨灭已不可读,即所谓严陵丘子者,故仙人隐士之雄乃其遗蹤忽恍着存若亡此亦足以覩(du)矣,而诈公犹欲假予区区之言以永其胜,不亦左哉,虽然远而要其有画则山亦旦暮也,近而观其无尽则宫室楼观与夫金石纪载之文其成与毁亦已悬于耳目之所不及而孰知其尾哉,是言也,吾闻之鸿濛闻之太始,太始闻之无为谓因而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