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主要指标及分析
标签:
股票 |
分类: 价值投资理论与实践 |
http://s14/mw690/0041vaXvty6Kt2e9qFv0d&690
http://s3/mw690/0041vaXvty6Kt2en2vMe2&690
http://s9/mw690/0041vaXvty6Kt2eyM3u68&690
http://s12/mw690/0041vaXvty6Kt2eLellcb&690
http://s4/mw690/0041vaXvty6Kt2eVArN63&690
一、市销率=市值/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以每股营利收入。也是投资银行业务中一个重要的参照数据。
指标优缺点
市销率的缺点主要是:
适用范围
二、成本收入比=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1)、主营业收入包括:
(2)、非主营业收入包括:金银买卖收入、证券发行及代理买卖收入、外汇买卖收入、担保收入、咨询收入、代保管收入、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等。
成本收入比率是银行的员工薪金及管理费与营业收入的比例,体现银行投入产出效率,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成本收入比高低事出有因
银行属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力度过少影响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且不同银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不一,成本高低事出有因,影响可比性。
银行的成本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刚性资金成本,由于各家银行的历史有长有短,网点有多有少,吸收储蓄多少自然不同,有些银行储蓄存款源源不断,有些银行则更多要依靠同业存款,资金成本自然各异。这就造成成本收入比公式分子中的业务费用上的差别。
另一类成本则是经营性费用,经营性费用又包括人力费用和营业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费用因为银行的产业属性影响,本质上不会太低。
首先,银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属性,决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支持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人工成本的控制是必要的,但人工数量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必须顾及业务的正常需要和一定程度的激励,这些费用必然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次,银行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除去银行本身对货币的经营,突出表现为应进行广泛覆盖度的经营网点的投资、庞大先进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在财务上即表现为资本开支及其产生的折旧、摊销。虽然资本开支也应科学论证严格控制,但同样不是压得越低越好,这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活动和可持续发展。
成本收入比的高低是不同银行不同经营环境的反映,那些高成本收入比的银行多是后来者,它们的加入引入了市场竞争,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没有它们,社会将为有限的所谓低成本收入比银行付出更大的代价。
另外,特定时期基于特定战略发展的需要,如银行采取扩张并购的发展战略,在机构设置和品牌推广上大幅投入,加强IT技术的投入以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营销渠道的升级和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等,都会使成本增加。
从长远看,随着银行的战略实施、范围经济效应的逐步释放、业务平台的综合利用,成本节约的效应将逐步得到体现,成本收入比有望转低。可见各银行处于不同的战略发展期,导致其成本支出高峰期不同,相应成本收入比自然不同。
那种简单对比或就成本收入比指标本身的大小做出臆测的观点,是根本不了解银行运营发展和银行业本质的表现。
以此观之,银行对成本的控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压缩和降低,而是要把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或行业平均水平。当然特殊阶段和发展战略下,偏离行业水平或许正是内在要求。长期看要保持营业收入的上升超过成本费用的上升,也即不管成本增加多少,只要能带来净收入即可。
有两家银行,一家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是0.30,它花费了30亿元的成本费用取得了100亿元的营业收入;另一家成本收入比是0.33,它花费了40亿元的成本费用,取得了120亿元的营业收入。那么,股东应欢迎哪家银行呢?
后一家银行相比前者,成本费用由30亿元上升为40亿元,增加了10亿元,但是营业净收入却由100亿元上升到120亿元,增加了20亿元。营业净收入由70亿元上升到80亿元,净增加10亿元。显然成本收入比高的银行更符合股东的价值创造要求。
作为股东,在既定的投资下,更多的是应该明确自己的净收益指标,根本没必要去管收益是在多大成本代价下取得的。你预期收益是80亿元,至于是100亿元的营业收入减去20亿元的成本费用得到的(此时成本收入比是0.20),还是120亿元的营业收入减去40亿元的成本费用得到的(此时成本收入比是0.33),全是经营层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所致。此时,成本收入比没有任何取舍意义。
三、 收入利润比=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四、银行拨备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