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据形索义·以声求义·因文断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摭谈

(2013-08-18 09:00:1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管见

 

据形索义·以声求义·因文断义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摭谈

 

阅读文言文,难关主要在词汇尤其是在实词词义的理解和确定上。纵观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其重点也在实词上。因此,了解一些实词词义推断的门径,掌握一些方法,对考生来说很有必要。

报刊上有些介绍实词词义推断方法的文章,常常会说某词在某篇课文中出现过,作某某意思讲,应该知道,可以联系一下(此所谓“联系课文法”);或者说某词在某成语中就是某某意思,大家学过,可以对照一下(此所谓“对照成语法”)等等。应该说这些方法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词义,但以之为词义的推断方法恐怕不妥。何谓“推断”?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来断定未知的。假如考生断定的结果是以前就知道的(只不过要“联系”或“对照”一下),那还能叫推断吗?本文所说的推断是指不知道某词的意思(“联系”不上,“对照”不了),而能根据其他已知条件来断定或猜测该词的意思。

.据形索义

汉字是意音文字,字形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字义。

1.乃以时价其半,还直于宫。(2001·京蒙皖春招卷• 译句正误选择题)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粮食。(2004·全国Ⅱ卷·译句题)

上两例中的“粜”和“籴”都是会意字。会者,合也。将“粜”“籴”各自的上下部分合起来就可推知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卖出粮食”和“买入粮食”。又如“王怒曰:‘劓之。’”只要知道“刂 ”表示刀,就可断定“劓”的意思是“割鼻子”。根据会意字的字形来推求其义是比较容易的,只是这类字数量较少,而且其形只与本义有关。

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符(又叫意符)与字义关系密切,善于利用形符对探求词义是很有用的。

3.若少屈,冀得一归   觐:拜见。(1998·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觐,形符为“见”,释为“拜见”,正确。

4.今君后则欲臣。 (2002·上海春招卷·释词题)

, 形符为“辶”,与行走有关,在上句中可解释为“赶上”。

要想大致上推知形声字的意思,前提是了解和掌握一些形符的含义,这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根据形符探求词义虽可行,但有局限性,主要原因是形符不能表示字的确切义项,只能表示字所属的义类。不过,形符毕竟从视觉上给人一个意义信号,让人产生意义上的联想,因此利用这个信号对探求词义仍是很有帮助的。

 

.以声求义

遇到有些字在具体文句中按其字形或常见义解释不通时,我们就应考虑它们是不是通假字,转而从字音的角度去探求字义。诚如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所说“学者以声求之,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经义述闻·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2)。为什么对通假字的意思不求诸形而求诸声呢?因为古字通假的原则是“依声托字”,要求两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中学教材不出现古今字的概念,而把音同或音近的古今字归为通假字,在此我们从教材。

古字通假在古籍中屡见不鲜,是常见又复杂的古汉语现象,但如果用“以声求义”的方法,则往往可以化繁为简而收“涣然冰释”之效。

(一)音同或音近的字可能通。

5.每月初得禄,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全国Ⅲ卷·译句题)

6.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其赐。(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

5中的“裁”通“才”,例6中的“飨”通“享”;作为通假字的“裁” 和“飨”与作为本字的“才”和“享”在字形上无关,只是音同而已。将这两个本字放入各自的句子中完全能讲通,那么推断就是正确的。

(二)同声符的字可能通。

7.军士吏甲,锐兵刃。(1982·全国卷·释词题)

8.或至而反。(2001·上海春招卷·释词题)

7中的“被”通“披”,是同声符而不同音的通假字。例8中的“涂”通“途”,是同声符又同音的通假字。当然,这里的“不同音”和“同音”是按今天的语音而言。

(三)形声字同其声符字可能通,反之亦然。

9.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1988·上海卷·译句题)

10.昌期少年,不吏事。  闲:空闲。(2004·湖北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9中的“钜”通“巨”,是形声字通其声符字。例10中的“闲”通“娴”,“熟悉”义,是可作声符的字通以其为声符的形声字。

 

.因文断义

无论是据形索义还是以声求义,都得考察、分析某词上下语句的内容,因为文字必须依赖语境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实词”,标明范围;“在文中”,指明理解实词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所以“因文断义”最为重要,“文”即语境,指的是句中的前后词以及篇章中的上下文。怎样因文断义呢?

  (一)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从某词所在的句子(小语境)来推断。

首先,联系该词前后词的词义。

11.,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2004·全国Ⅱ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凶,在上句中应解释为“庄稼收成不好”“歉收”。由其前词“岁”(年成、年景、收成)可以推知。

12.轨遂城遁走。   投:投奔。(2004·辽宁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投,在上句中应解释为“弃”“抛弃”。由其后词“遁走”(逃跑)可以推知。

13.帝每面称之曰:“此儿也,当有所成。”(1991·全国卷·译句正误选择题)

黠,在上句中意为“狡猾”还是“聪明”?由其前词“称”和后词“成”马上就可推断出。

其次,对该词及其前后词作语法分析或事理分析。

14.晋侯客于柳溪。  2001·上海卷·释词题)

觞,本为酒器,名词;但名词不能带宾语,而它却带了宾语“客”。因此应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来理解,可解释为“用酒招待”。

15.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1996·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贾祸”,何意?解释为“消除祸患”,对吗?眼睛光盯着这两个字看半天也看不出个结果来。还是联系它的前词作点事理分析吧。前面有个“毋”,是“不要”的意思,表禁止、拒绝。而禁止、拒绝的竟是“消除祸患”,这一般人不可能,“世方雷同”就更不可能。这样一分析就可推断该解释为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招致祸患”。

第三,根据连用的词语来推断

其一是同义词的连用。

16.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2001·北京春招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惴”与“恐” 同义连用,释为“恐惧”,正确。

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全国Ⅱ卷·译句题)

“身”与“自”同义连用,译为“亲自”。

同义词连用常常是为了加强气势、调整句式或和谐音节。

其二是反义词的连用。

18.者如彼,而卒莫长也。(苏轼《前赤壁赋》)

据“盈”(月满)可推知“虚”为“月缺”,据“长”(增长)可推知“消”为“消减”。

19.车服不维,刀锯不加,乱不知,黜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据“乱”(不太平)可推知“理”为“太平”,据“黜”(贬官)可推知“陟”为“升官”。

反义词连用主要是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表现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连用的反义词,要注意其是否为偏义复词。

20.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2003·上海卷·译句题)

“开合”为偏义复词(如看作反义词连用,则无法讲通),偏在“开”,所以只能译为“睁开(眼)”。

(二)根据上下文(大语境)来推断。

21.金人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1998·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曳”是形容金人蜂拥而出,还是指金人将李若水拉出去?考察一下上下文吧。上文说“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于是“金人曳出”;接着下文说“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由此看来被“曳”被“击”而“仆地”者都是李若水(侍郎),故解释错误,“曳”应释为“拉”“拖”之类。

22.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1998·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上文说:“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皇帝还准备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高俅治丧,可见高俅没有被治罪,没有像童贯一样被砍头,“全首领”指的就是“保全头颅”。李若水认为这很不应该,所以下文他说“尚当追削官秩”,即(除了应砍掉高俅的头不让他“得全首领以没”外)还应当削除高俅生前的官阶。若将“全首领”理解为“保持高位”,则“尚当追削官秩”中的“尚”字无法落实,也与李若水的这一要求相矛盾。所以这个解释也是错的。

(三)根据对文来推断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利用这一特点(这也是一种语境),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确定某些词的词义,用训诂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根据对文来判断词义。对文可分同义(词)对文和反义(词)对文两类,其基本形式又有两种。

一种是单句内对文。

23.齐人追亡逐    北:指败逃者。(2001·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追”与“逐”,“亡”与“北”都是同义对文;“北”即“亡”,在上句中作“逐”的宾语,释为名词“败逃者”完全正确。

24.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善远罪也。(2001·上海卷·译句题)

“迁”与“远”,“善”与“罪”都是反义对文;“远”为“远离”,据此可推断“迁”的意思为“靠近”“接近”“走向”等。

另一种是偶句内对文。

25.子,不肖人也,不足也。  1997·上海卷·释词题)

其前句“我,国士也,为天下人惜死也”,“爱”与“惜”同义对文,是“吝惜”“珍惜”的意思。

在一些对偶句的对应位置上,同义词的交替使用或者反义词的照应使用更为常见。如下面两例。

26.写出下列两个“绝”字在文中的含义(2003·上海卷·释词题)

 人迹            无不

第一个“绝”在完整的句子中容易理解,是“断绝”“没有”“不见”之类的意思。第二个“绝”,要仔细看看原文语境。原文:“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绝”对应着上句同一位置的“穿”,是同义对文。上句讲登山,下句讲涉水,“绝”是“横穿”“横渡”的意思。

27.贤而多财,则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

上句的“损”一不小心很可能译成“损害”;如果能结合下句与之相对应的“益”(增加)字来考虑,那么“损”是“益”之反,应该译成“削减”“削弱”。

同义词对用避免了用词的重复,又使得文句“声韵铿锵,委婉回环,起到很好的修辞作用”(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而反义词对用“使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与现象彼此互相对照,达到对某种规律、结论,或某种态度、认识加以强调、夸张的目的”(同上)。

 

懂得了以上据形、以声、因文的道理和方法,又能在阅读文言文需要推断词义时有意为之,加强实践,那么考生理解实词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