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高考语文试题
(2013-08-05 08:35: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考试题 |
一九八一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1.用汉语拼音方案把“哄”字三个不同的读音拼出来(注意:必须标出声调符号),填在圆括号内,并按照这三个字音所表示的意义各组成一个词语或短句,填写在横线上。(3分)
哄(1)(
2.文学常识填空(7分)
(1)祥林嫂是鲁迅的小说《
(2)长篇小说《子夜》的作者是
(3)话剧剧本《雷雨》的作者是
(4)《九歌》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诗人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
(7)《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的
(8)《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
(9)蒲松龄著有短篇小说集《
(10)《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
(11)《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变色龙》是俄国作家
(12)《项链》和《羊脂球》是法国作家
二、语体文阅读的填空、解释、问答(26分)
1.在下边的横线上填进最恰当的字,每一道横线上只填一个字。(8分)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雯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
2.仔细阅读下边的几段文字,解释红词在文中的含义。(12分)
解释:
(1)投:
(2)鄙夷:
(3)敝屣:
(4)沾沾自满:
(5)掉臂:
(6)稠人广座:
(7)诚然:
(8)世故:
(9)阿Q:
(10)惘然:
3.仔细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注意粗体的词语,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6分)
回答问题:
(1)“拥有”的宾语是什么?
(2)“它们”指代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的标点、解释和翻译(24分)
1.给下边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粗体的词语。(12分)
解释下边的词语:
(1)或:
(3)弗:
(5)丧:
2.解释下边这段文字中粗体的词语,并翻译带横线的句子。(12分)
解释下边的词:
(1)族:
(3)递:
(5)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四、作文(40分)
仔细阅读下边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毁 树 容 易种树难
种树的有十人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不住一个人的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
文史类考生附加题(10分,计入总分)
解释下边的词:
1.绝:
2.腰:
3.有顷:
4.怠:
5.且:
参考答案
一、拼音组词、文学常识
第(1)题
(1)hōng,(2)hǒng,(3)hòng
组成词语或短句的答案从略,参考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多音多义字表》182页。
第(2)题
(1)《祝福》
(2)茅盾
(3)曹禺
(4)屈原
(5)《史记》
(6)范仲淹
(7)关汉卿
(8)曹雪芹
(9)《聊斋志异》(或《聊斋》)
(10)莎士比亚
(11)契诃夫
(12)莫泊桑
第(1)题(下边粗体的是应填的字)
缤纷 应接不暇
不是……而是
肃杀 时令(或“节令”)
《秋声赋》
第(2)题
(1)投:投合,合,合得来。
(2)鄙夷:轻视,鄙视,藐视,看不起。
(3)敝屣:看成象破鞋一样,极端看不起。
(4)沾沾自满: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
(5)掉臂:甩着臂膀走路,形容自由自在的样子。
(6)稠人广座:大庭广众,人多的场合。
(7)诚然:的确,实在的。
(8)世故:待人处世的经验。这里指圆滑、不得罪人的处世之道。
(9)阿Q: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答成“一个要革命而又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精神胜利者’的典型”等都对)
(10)惘然: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第(3)题
(1)“特质”或“个别特质”。答“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或“某种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也算对。
(2)“它们”指代“这些特质”。答:“这些个别特质”也算对。
三、文言文阅读的标点、解释和翻译
第(1)题标点:
解释:
(1)或:有人,有个人。把“宋人或”连起来解释成“宋国有一个人”、“有一个宋国人”或“宋人里有一个人”,也算对。
(2)诸:之于。(解释为“于”也算对。)
(3)弗:不。
(4)以:拿,或“将”、“把”。
(5)丧:丧失,失去。
(6)不若:不如。
第(2)题(12分)
解释:
(1)族:灭族,杀死合族(或“全族”)的人。(解释为“灭”、“消灭”也算对)
(2)复:又,或“再”。
(3)递:交替。(解释为“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更递”也可以)
(4)得:能,能够。(解释为“可以”也算对)
(5)鉴:鉴戒,借鉴。(或“以……为镜子”)
(6)使:让,叫。
翻释:
(1)假使六国的君主都各自爱护他们的人民,那就完全能够抵抗秦国。
(2)秦人(或“秦朝的统治者”、“秦朝”、“秦王朝”、“秦朝皇帝”)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让后人来为他(或“他们”)哀叹。
四、作文(略)
文史类考生附加题
标点:
解释:
1.绝:渡,横渡。
2.腰:腰中围着。
3.有顷:一会儿。
4.怠:疲倦无力。
5.且:将,将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