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高处与看低处例文·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限时练习(开学考试)作文

(2023-12-10 13:49:27)
标签:

不一样的生命姿态

高处与低处高三优秀作

京畿龙泉贤文

人大附中

语文轻松学快乐啦啦啦

分类: 与贤文老师一起学语文
看高处与看低处例文·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限时练习(开学考试)作文

看高处与看低处

       

 

    人生有三境界,就好像参禅。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顿悟之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其实,人生中的挫折与成功,高高低低,坎坎坷坷就是一个参禅的过程,是一个看山、看水的过程。初有成功之时,心中自是万分喜悦,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自己的汗水收获了果实,自己的奋斗得到了认可。这个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站在高处,高处有无尽的奇观。然而,当我们跌入谷底,心中万分沮丧之时,身边周遭顿时陷入了黑暗的重重包围,而站在低处,只能看到自己的失败与懊恼,有许多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

然而谁能永远成功,站在生命的巅峰呢?又有谁甘心失败,永远滞留在生命的低谷呢?有时候暂时的失败会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而巨大的成功有时亦能导致我们更大的失败。当我们阅历人生体验悲喜之后,便会明白这样的道理。这时候,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往往更加冷静与睿智,学会了走出低谷,走出失败。同样,面对成功与喜悦,我们也学会保持清醒与谨慎,学会总结和开拓,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而此时,便如参禅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人在低处才看到了高处的峻伟。

但是顿悟之前,所能抵达的终究不是生命的丰厚,生命的丰厚就是,人生并没有高低之分,人的一生时时都可能面对高处与低处,云卷云舒,潮涨潮落,千磨万击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面对高处与低处的我们,有如顿悟之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于是,无论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多远,回望过去,生命总是难分高下,有时会感激失败,有时亦会厌倦成功。当你顿悟之时,学会了看山与看水的心境,就可以体会到,无论在什么位置看人生的高处与低处,都是淡然的,都是壮美的。

所以,我对人生不怯弱,不畏惧,我只坚定心中的位置,心在我手中,无论身在高处或落至低谷,都如闲云野鹤,悠哉游哉。

(本文得分:40分)

 

评语:扣住原材料立意,审题准确,思路比较严谨,用词准确,但内容有点空洞有些重复,还不够具体;倒数第二段的“你”人称突然转换不妥。

 

 

 

 从人生的低处开始

        

人的一生犹如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帆船。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有时我们会经历风和日丽的美景,有时会经历令人胆颤的狂风暴雨。人的一生就要经历低处的广阔才能看见高处的高峻,人生才得以完整。

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从低处开始立志,才能不好高骛远,真正站到高处。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出身贫穷,年轻时当雇工,替人耕田种地。当时他就立志将来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一起当雇工的伙伴都笑话他。陈涉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负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浅的人所理解,感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来陈涉终于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由他首先发难,将秦王朝推翻了。鸿鹄之志,从低处开始,不一定就代表失败,只要有志向、有抱负、有恒心,终将可以爬到高处俯看低处的广阔。

从人生的低处开始,切勿攀龙附凤、好高骛远,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子女却反对:“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一点光,好不容易盼到您回家,您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却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必须补上这一课。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花尽积蓄,是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从低处开始,就意味着要经历磨难,可如果想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怎么不能说是“旁门左道”呢?

从低处开始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实事求是,稳中求升。敢问哪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是一步一个台阶,由低到高的?有谁能扶摇直上、一步登天呢?如今一些人胸无点墨,却好高骛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最终一事无成。

所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人生的低处开始,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

(本文得分:37分)

 

评语:扣住原材料立意,审题比较准确,观点明晰,论据能证明观点。但分析还不够深透,书写太潦草会导致降分,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但是人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峻,人生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

没有一个人因为奋斗了而永远停留在低处,也没有人会永远站在高处,因为高处不胜寒,而且后面又有无数在向高处攀爬的竞争者;在低处看向高处,才会有奋斗的精神和拼搏的勇气与毅力。

站在高处,回头看看才会发现自己其实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代价,而没有付出过努力,没有拼搏过的人,却永远只能留在低处,这个社会中,没有一步登天的人,即使有人一出生便高人一等,但那也是长辈们曾经一步步从低处奋斗拼搏换来的处于高处的身份与地位,除去那些背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从低处向高处奋斗。

高处有低处看不到的美丽风景,那是绝色的,但是当处于高处时,也会有人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到达高处,没有了竞争对手,而觉得孤独,开始不再努力,变得高傲、孤芳自赏,而到那个时候,就应该回头看看那些正在奋力向你站的高处很容易就会被人超过,所以,为了不让别人超过,应该更加的努力。

现在的社会上的竞争残酷又激烈,别人绝不可让你一直待在高处,一旦放松,随时就有被人超过的可能,所以绝不能给别人这样的机会。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认为自己已经到了什么什么的高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身后有无数的追赶者,每每到达了一个高处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我们处的是一个高处,但同时也是一个低处,一个新的出发点。

在低处时,我们为自己定下一个高处,当到了这个高处时,我们应该为自己定一个更高的高处而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会活得更精彩,看到更多的美景。

(本文得分:38分)

 

评语:从原材料引出观点,扣题议论,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但缺乏确凿有力的论据,内容有点空洞。

 

 

人生的高与低

           

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但是人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峻。上面这一段话,是否让你受益非浅。

是的,就好像人生有低谷与高潮一样。面对低谷时,我们该如何平静对待,当面对高潮时,如何坦然相对。

面对低谷,许多人都表现得沮丧、绝望、压抑。有的人因为承受不住从而疯掉,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对生活的能力。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对生活的希望,不要自我放弃,即使在低谷时,我们一样可以每天微笑地面对生活,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想想应该有很多人像自己现在一样处于低谷,我们不要丧气,努力向上,总有一天会走出低谷。

面对高潮,我们应该坦然相对,不要骄傲,不要自满。想想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看看自己以前的样子,这样你才会珍惜现在的成就。有多少人在自己事业的最高点时,因为一时的自大从而从高处落下,变得一无所有。我们应该守住自己的心,不让其沉醉在其中。看看自己身边,有多少人需要去帮助,有多少人要去扶一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弱者,这是一个可以让人保持在人生高潮的方法。

对于人生的低谷与高潮,我认为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人生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如何去取舍其中的利害,还是自己的态度最为重要。在低处时应该看看高处的风景,在高处时应该看看自己从低处走来的样子。只有这样,自己过的每一天才会快乐,才会有价值。

直面自己的人生,直面自己的低谷与高潮,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有爱的心。这样的人生,无论高与低,都将是精彩的。

(本文得分:37分)

 

评语:审题准确,扣题而议,但缺少充分有力的论据,内容有点空洞。

 

 

高处不胜寒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高三(16 吕璐赞

 

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生就像登山,人们总是觉得,只有登上最高点,才能欣赏最迷人的景色。其实不然,人们站在山脚下,才可以看到山的高峻;身于半山腰,才能感受山的茂密和亲切。

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人说“居高声自远”,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居高峰者,不胜其寒。“高峰”既指地位之高,又指思想境界之深。学界的地位,官场的地位,如何求之都不可得,或者得到了亦是丢失思想的内核,空余华丽的外表罢了。

鸿蒙之初,何以为先?茫茫沧海,何以为大?悠悠苍天,何以为高?知识无涯,认知有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虽目标不同,但进取心却相同。现代人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都希望自己“站在高处”,但高处亦风大,高处亦危险。

居高峰者,不胜其寒。高峰意味着超越了过往,却也同时蕴涵了对未来不见的迷茫。人在高峰,再也没有更高的目标让自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了,再没有更高的山让自己去攀登、去征服。失去梦想和动力,停下前进的脚步,止于顶峰。

形式上追求高峰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过程中把握梦想,不违心之所欲,才至左右逢源,乃是精神上的高峰。也只有这样的高峰,才具有仰望的意义。

高处不胜寒,低处亦有美景。只要享受生命的过程,何必太在乎其它呢?

所以我愿意曲径通幽,饮吾山涧;我愿意簧林操琴,听吾竹声;我愿意花前酌酒,唱吾高歌。何必汲汲于高峰?享我诗书,诵我典章,不求高峰,子自来。

(本文得分:42分)

 

评语:扣材料立意,审题可以,文句追求典雅,立意明晰。但卷面有涂画,字数少100字;还有刻意追求文采,半文半白的文法不值得提倡。

看高处与看低处例文·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限时练习(开学考试)作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