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寒假线上学习阶段性考试2.6-7考(答案)
(2021-02-13 11:48:20)
标签:
北京中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哈尔滨三中期末语文 |
分类: 与贤文老师一起学语文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年级寒假线上学习阶段性考试 2.6-7考(答案)
哈三中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学年
线上学习阶段考试 语文 答案
【答案】1.D.“而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相信或认为孔孟一家或许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
阴谋”错误,这不是“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的观点,文中说的是“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
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这是作者的观点。
2.C “孟子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个主张……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错
误,只是原因之一,文中说的是“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
子”,“后一部分”除了“主张民众的利益至高无上”,还有“约束君王的行为,任命或罢免官员,定罪
量刑,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在君臣关系上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都是孟子的创造。
3.B A.“从而”错误,强加因果,第二段说的是“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分号表示二者之间的并列关系,分号前后都是这场变革的情况,不存在因果关系。C.“是因为认识到孔
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错误,第五段说的是“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
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不包括孟子学说。D.“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
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由此
可知,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是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点。
【答案】4.C “这是不理性的举动”分析错误。据材料一原文“家长们的强烈焦虑感虽然情有可原,却
未必是理性之举”可知,原文并没有完全否定家长的这种焦虑。
5.C “兴趣班数量的多少跟经济是否发达没有关系”分析错误。材料三的天眼查数据,显示了“从地域
上看”各类兴趣班数量的分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兴趣班的多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因
为“广东省的六类兴趣班相关企业(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数量均位列前三名,单是艺术类培训相
关企业就超过了 5 万家”;“山东语言类培训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就是例子”也不是论证兴趣班的数量是否
与经济发展有关,而是语言类兴趣班很多的一个特例。
6.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兴趣培训班“鄙视链”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参加兴趣培训班真正的
价值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兴趣培训班的各种数据。
【答案】7.答案 B。没有对生命的留恋。
8.呼应上文。木匠的出现解释了上文刘三老汉种植大量包谷的原因,解开了乡亲们的疑惑。
引出下文插叙。木匠向乡亲们提起刘三老汉请他帮忙做家什的事,引出翠娥出嫁的情节。
推动情节发展。木匠的话引发了乡亲们对刘三老汉最近举动的思考,偿还贷款、赠送鸟笼等举动让乡亲
们感到刘三老汉“真的要去了”,也使刘三老汉的形象更加丰满。
9.理想的自然环境。山林环绕的村庄,充满活力的原野,庄严沉静的夜晚,小说展现了一幅理想诗意
的乡村画卷。
理想的社会环境。落溪坪的人们友好和睦、淳朴善良,呈现出理想温暖的人际关系。
理想的精神状态。年迈的刘三老汉追求简单而执著,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答案】10.C
11.D 宋代枢密使由文官担任,文中文天祥即是文官。
12.C “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使为书
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
见,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
13.(1)我选拔的人才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大概)就在你吗?你一定要努力。(关键得分
点为:阅人,检阅人才、选拔人才;“其”,恐怕,大概;“其”,一定;“勉”,努力,奋进)
(2)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关
键得分点为:“义”,依靠仁义;“济”,成功;“保”,有保障。)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他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天祥用效法
上天、自强不息来应对回答,文章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
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咸淳九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
平素就对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动容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
我选拔的人才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大概)就在你吗?你一定要努力。”十年,改任赣州知
州。德佑初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泪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
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都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
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
郊,逼近内地,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答道:
“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
骑入关,我对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
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知府,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
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丞相发怒拘捕了他,逃入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
了温州,又迁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赶赴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千户
王惟义抓住。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身边的人都命他跪拜,文天祥没有跪拜,弘范于是按照宾
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进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
离父母,可以吗?”强迫索要书信,于是书写《过零丁洋》诗给他。厓山被攻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
去京师。在燕京共三年,皇上知道天祥始终不屈,朝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
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
别从容,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
【答案】14.D “处处洋溢着轻松愉悦之情”表述错误,该曲前半部分于美景和快乐中写出春天的脚步匆
匆,暗含惜春之情,后半部分转入抒发伤春之悲。
15. 以时间为序。作者由梅花报春写起,依次呈现初春雪融、仲春花盛和暮春絮飞的场景,完整呈现了
春来又去的过程。
对比。在过节的热闹、春游的陶醉和面对飞絮鹃啼的叹息的对比中,在春来的生机与春逝的凋零的对比
中,展现春来了又去了。
拟人。花柳有精神,花会因凋零而忧伤,将人之动作情感赋予花草,生动地描写出花草繁盛与衰败时的
不同面貌,表现春来了又去。
视听结合、曲中既写眼见之繁花与飞絮,也写耳听之人声与鹃啼、生动地再现了春的全貌。 (每点 2 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这首曲完整地呈现了春的来临和逝去的全过程,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首句写梅花开放,
透露出春天的气惠,“才残腊又新春”中的“才”“又”给人以时间匆匆之感。“东风”句写春风:吹过,
冰雪消融,这是早春的典型特征。“元夜”三句描绘出春天来匆忙的脚步。“天气”两句分写天气与植物:
“氤氢”状春天之貌;“精神”绘花柳之态,春气浓郁。“驾香轮”三句写春游的热闹场景,一个“醉”字、
从侧面突出春景的美好。“清明过了”两句写春色将暮,盛极而衰,“飞絮”是春要逝去的信号。接下来几
句中“孤村”“杜宇”“流水”“落花”“黄昏”等意象接连而来,让人看到春天逝去的脚步;而“怨”“叹”
“伤”“怕”等词语的点级,让人感受到作者因春逝而感伤的情怀,最后两句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与开
头 的
“梅花漏泄阳和信”对比明显,使惜春之情更加强烈.
【答案】16.(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7.D 循序渐进: (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人或提高。持续发展:强调连续,不间
断。语境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能够持续进行下去,故选用“持续发展”。
危在旦夕:危险就在眼前。岌岌可危:指局势或处境非常危险。语境是说地力一旦衰竭,我们的生存就危
险了,强调危险就在眼前,故选用“危在旦夕”。
竭泽而渔: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
不到目的。语境说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农业增产增收而透支地力,故选用“竭泽而渔”。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语境说
的是这种道理不用说明,大家都明白,故选用“不言而喻”
18. C 文中第一处破折号的作用是总结上文。A 项,表示声音的拉长或延续;B 项,表示话题的转换;C
项,表示总结上文;D 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19.D 原句:“让地歇歇”, 唤起了我钦佩先辈农耕智慧,也让我为作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
署备感欣喜。
A 项,结构混乱,“我”应该放在“唤起了”的后面;“制定”与“部署”搭配不当,原句“作出”不需要
修改。
B 项,结构混乱,“我”应该放在“唤起了”的后面;“作出”缺少主语,结合前句的修改,应把“也为作
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改为“也让我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
C 项,不合逻辑,应该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表达,把“让找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
欣喜”和“唤起了我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调换位置。
20【答案】展览规模(面积)大;展商实力强;展区增多;首展新品多;互动体验多(直播活
动多)。(每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然而(但是) 因为 是因为 但(然而) 自然(就) 于是
分析:第空应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第空所在的句子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第空前果后因的因果
关系,第空构成转折关系,第空是理应的推断,第空是结果的推理”。
线上学习阶段考试 语文 答案
【答案】1.D.“而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相信或认为孔孟一家或许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
阴谋”错误,这不是“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的观点,文中说的是“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
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这是作者的观点。
2.C “孟子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个主张……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错
误,只是原因之一,文中说的是“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
子”,“后一部分”除了“主张民众的利益至高无上”,还有“约束君王的行为,任命或罢免官员,定罪
量刑,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在君臣关系上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都是孟子的创造。
3.B A.“从而”错误,强加因果,第二段说的是“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分号表示二者之间的并列关系,分号前后都是这场变革的情况,不存在因果关系。C.“是因为认识到孔
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错误,第五段说的是“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
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不包括孟子学说。D.“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
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由此
可知,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是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点。
【答案】4.C “这是不理性的举动”分析错误。据材料一原文“家长们的强烈焦虑感虽然情有可原,却
未必是理性之举”可知,原文并没有完全否定家长的这种焦虑。
5.C “兴趣班数量的多少跟经济是否发达没有关系”分析错误。材料三的天眼查数据,显示了“从地域
上看”各类兴趣班数量的分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兴趣班的多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因
为“广东省的六类兴趣班相关企业(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数量均位列前三名,单是艺术类培训相
关企业就超过了 5 万家”;“山东语言类培训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就是例子”也不是论证兴趣班的数量是否
与经济发展有关,而是语言类兴趣班很多的一个特例。
6.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兴趣培训班“鄙视链”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参加兴趣培训班真正的
价值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兴趣培训班的各种数据。
【答案】7.答案 B。没有对生命的留恋。
8.呼应上文。木匠的出现解释了上文刘三老汉种植大量包谷的原因,解开了乡亲们的疑惑。
引出下文插叙。木匠向乡亲们提起刘三老汉请他帮忙做家什的事,引出翠娥出嫁的情节。
推动情节发展。木匠的话引发了乡亲们对刘三老汉最近举动的思考,偿还贷款、赠送鸟笼等举动让乡亲
们感到刘三老汉“真的要去了”,也使刘三老汉的形象更加丰满。
9.理想的自然环境。山林环绕的村庄,充满活力的原野,庄严沉静的夜晚,小说展现了一幅理想诗意
的乡村画卷。
理想的社会环境。落溪坪的人们友好和睦、淳朴善良,呈现出理想温暖的人际关系。
理想的精神状态。年迈的刘三老汉追求简单而执著,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答案】10.C
11.D 宋代枢密使由文官担任,文中文天祥即是文官。
12.C “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使为书
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
见,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
13.(1)我选拔的人才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大概)就在你吗?你一定要努力。(关键得分
点为:阅人,检阅人才、选拔人才;“其”,恐怕,大概;“其”,一定;“勉”,努力,奋进)
(2)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关
键得分点为:“义”,依靠仁义;“济”,成功;“保”,有保障。)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他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天祥用效法
上天、自强不息来应对回答,文章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
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咸淳九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
平素就对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动容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
我选拔的人才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大概)就在你吗?你一定要努力。”十年,改任赣州知
州。德佑初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泪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
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都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
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
郊,逼近内地,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答道:
“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
骑入关,我对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
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知府,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
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丞相发怒拘捕了他,逃入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
了温州,又迁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赶赴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千户
王惟义抓住。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身边的人都命他跪拜,文天祥没有跪拜,弘范于是按照宾
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进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
离父母,可以吗?”强迫索要书信,于是书写《过零丁洋》诗给他。厓山被攻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
去京师。在燕京共三年,皇上知道天祥始终不屈,朝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
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
别从容,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
【答案】14.D “处处洋溢着轻松愉悦之情”表述错误,该曲前半部分于美景和快乐中写出春天的脚步匆
匆,暗含惜春之情,后半部分转入抒发伤春之悲。
15. 以时间为序。作者由梅花报春写起,依次呈现初春雪融、仲春花盛和暮春絮飞的场景,完整呈现了
春来又去的过程。
对比。在过节的热闹、春游的陶醉和面对飞絮鹃啼的叹息的对比中,在春来的生机与春逝的凋零的对比
中,展现春来了又去了。
拟人。花柳有精神,花会因凋零而忧伤,将人之动作情感赋予花草,生动地描写出花草繁盛与衰败时的
不同面貌,表现春来了又去。
视听结合、曲中既写眼见之繁花与飞絮,也写耳听之人声与鹃啼、生动地再现了春的全貌。 (每点 2 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这首曲完整地呈现了春的来临和逝去的全过程,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首句写梅花开放,
透露出春天的气惠,“才残腊又新春”中的“才”“又”给人以时间匆匆之感。“东风”句写春风:吹过,
冰雪消融,这是早春的典型特征。“元夜”三句描绘出春天来匆忙的脚步。“天气”两句分写天气与植物:
“氤氢”状春天之貌;“精神”绘花柳之态,春气浓郁。“驾香轮”三句写春游的热闹场景,一个“醉”字、
从侧面突出春景的美好。“清明过了”两句写春色将暮,盛极而衰,“飞絮”是春要逝去的信号。接下来几
句中“孤村”“杜宇”“流水”“落花”“黄昏”等意象接连而来,让人看到春天逝去的脚步;而“怨”“叹”
“伤”“怕”等词语的点级,让人感受到作者因春逝而感伤的情怀,最后两句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与开
头 的
“梅花漏泄阳和信”对比明显,使惜春之情更加强烈.
【答案】16.(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7.D 循序渐进: (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人或提高。持续发展:强调连续,不间
断。语境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能够持续进行下去,故选用“持续发展”。
危在旦夕:危险就在眼前。岌岌可危:指局势或处境非常危险。语境是说地力一旦衰竭,我们的生存就危
险了,强调危险就在眼前,故选用“危在旦夕”。
竭泽而渔: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
不到目的。语境说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农业增产增收而透支地力,故选用“竭泽而渔”。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语境说
的是这种道理不用说明,大家都明白,故选用“不言而喻”
18. C 文中第一处破折号的作用是总结上文。A 项,表示声音的拉长或延续;B 项,表示话题的转换;C
项,表示总结上文;D 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19.D 原句:“让地歇歇”, 唤起了我钦佩先辈农耕智慧,也让我为作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
署备感欣喜。
A 项,结构混乱,“我”应该放在“唤起了”的后面;“制定”与“部署”搭配不当,原句“作出”不需要
修改。
B 项,结构混乱,“我”应该放在“唤起了”的后面;“作出”缺少主语,结合前句的修改,应把“也为作
出国家耕地休耕轮作……”改为“也让我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
C 项,不合逻辑,应该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表达,把“让找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
欣喜”和“唤起了我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调换位置。
20【答案】展览规模(面积)大;展商实力强;展区增多;首展新品多;互动体验多(直播活
动多)。(每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然而(但是) 因为 是因为 但(然而) 自然(就) 于是
分析:第空应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第空所在的句子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第空前果后因的因果
关系,第空构成转折关系,第空是理应的推断,第空是结果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