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散文《西川的沉静》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0-10-27 10:14:30)
分类: 与贤文老师一起学语文
高考散文《西川的沉静》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

19.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老态龙钟

B断壁残垣

C叹为观止

D车水马龙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

B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

C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

D作品中说,“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

21.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

22.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

23.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

24.作品结尾,对于“人声嘈杂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这样一种假想,作者断言说:“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见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考察知识点

第1小问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A 选项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文中用来形容衰老的西川

是恰当的。B 选项断壁残垣: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文中用来形容经

风霜的黄泥屋也是恰当的。C 选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文中用

来形容荒芜的梯田,不恰当,故错误。D 选项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

的热闹情景。文中用来形容繁华后的西川也是恰当的。

考查方向
成语的使用。
解题思路
注意辨明成语的使用对象。

易错点
A选项的老态龙钟考生容易误解为只能用来形容人。

第2小问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A 选项文章第 3 段,张姓认为是风水宝地,来此迁居,村落依山而建。文章第 5 段描述了村落的环境差,并不适合人居住,故 A 正确;B 选项文章通篇描述了村落的环境和地理因素,封闭少有人行,也是造成沉静的原因,所以正确。C 选项希望更多游客光顾,是一个老婆婆说的,并没有说是西川人的想法,所以错误。D 选项文章第11 段中,有人耕种的梯田有一份生机,无人耕种的梯田,也就没有生机,所以正确。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意蕴。
解题思路
找到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

易错点
A选项的内容涉及到两个段落,考生容易遗漏。

第3小问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画线语句运用整散句渲染色彩和线条,显示出作者在初次面对西川时内心的变化与起伏。既有对西川外在状貌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描摹,也有对西川厚重历史的强大内心震撼力的凸显,突出地表现了西川的沉静带给作者内心强大的影响。

答案解析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艺术手法,和本文的总体思想感情“西川的沉静”相关,从这两个角度鉴

赏即可。艺术手法要点出艺术手法名称和作用,结合文章分析。思想感情亦要结合文章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鉴赏文中的关键句,从艺术手法,内容,结构,思想感情角度入手。

易错点
分析不全面,手法和内容容易被遗漏。

第4小问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作品中的老汉,对外界事物并无兴趣,淡然宁静。作为眷念故土因而不愿走出西川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淡然是西川继续“沉静”下去的真实依据。

作品中的老婆婆,希望多来游客,渴望有人气的充实生活。作为渴望西川与外界同步变化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焦虑是打破西川“沉静”的最大动力。

两位老人的存在,其实就是西川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状态的呈现。

答案解析
老汉坐在家门口,老婆婆站在高处,象征了西川人的两种想法,固守和向外。通过两类人的表现和文章的主题“沉静”联系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意蕴。
解题思路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将其当作人物形象分析题,而忽略了对于主旨的意图。

第5小问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西川的沉静”,指西川自然环境的特点:静寂、幽静和幽深,也指西川在现实状态中的人文特色;既有西川现实的寡淡、静默和衰老,也包括西川人内心的质朴、淡然和坚忍。

答案解析
将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文章主要写了初到西川、西川村落的由来,西川村落的房屋,西川村落中的人,西川外的梯田,西川的古道和西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后可能变成的样子。通过这几点结合文中内容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
概括文章内容可得出主要写了西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实和理想,从这几方面思考。

易错点
容易忽略西川的现实状态和西川人这两方面的内容。

第6小问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示例:同意,西川环境闭塞,自古少人行,那里的人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作息习惯。西川的沉静已经深入了西川的血脉。而游客来西川,就是为了来看西川的本色以及西川的沉静。多了人声和喧哗的西川,西川的沉静就会被破坏,西川也就不是西川了,所以这并不是西川的本意。

答案解析
同意或不同意皆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作答。

考查方向
思辨能力
解题思路
联系西川的发展来分析。

易错点
不联系西川的发展分析,而只拓展为旅游方向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