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初中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模式(附真题解析)

(2018-03-20 18:20:31)
分类: 与贤文老师一起学语文
【阅读】初中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模式(附真题解析)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
目录
【阅读】初中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模式(附真题解析) 1
做阅读题的流程 1
01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 1
02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 1
03点拔 2
04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2
05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 3
06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3
07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3
08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3
09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
10阅读分析题答题技巧 4
11记叙的人称 4
附录:阅读真题及参考答案 5

做阅读题的流程
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
2.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3.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希望大家能在掌握了阅读的基础后多练习。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01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3. 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02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 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
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
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本段(概括或具体)①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03点拔
①.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②.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③.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④.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04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
2、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
3、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介绍人物或事件的概貌)
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
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例如:
①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记叙)
②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议论)
③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描写)
④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抒情)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并非截然分开,互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05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06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07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5、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08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09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 《驿路梨花》中的开头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句话写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当时反映出当时人物焦急的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4. 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写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则展现祥子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同样的悲惨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故事主题。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10阅读分析题答题技巧
1、 做阅读理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文意。怎样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而正确的理解文意,把握中心思想?注意三点:
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务必看清题目。 ②、 采用压缩法去阅读,尽量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③、 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蕴含在首尾两段中,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务必注意首尾两段。
2、 回答问题时务必看清题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切勿答非所问。
包括以下三点:
①知识点掌握务必要牢固。如,“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是阅读题中常见的问题。要把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常用的有对比、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不要相互混淆。
②回答问题时务必联系文章主题,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围绕中心去答题。
例如《那一束伴地莲》,写儿时家境贫困,父亲远在异地,母亲背着生病的我在有积雪的月夜里寻找一种叫做伴地莲的野草作为药材为我治病。文中写道: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为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的甘甜。”
其中一道题是:“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的甘甜’”?这里有两层意思(1)喝了苦药后吃的。(2)里面融进了深深的母爱。其中第(2)条极是考虑了文章“感激母亲,难忘母爱”这一中心。如果忽略了文章这一中心,则容易答成: 这种山芋糊作者以后再也喝不到了。
③有些问题是针对某一段落设计的,回答问题时,重点去着眼某一段落。
11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采用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
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
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有时单独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有时两种人称交叉使用。
附录:阅读真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上三旗》,回答问题。(共12分)
上三旗
田洪波
①大画家张子恒画室的木椅坐坏了,准备换套新的。有人给张子恒推荐城西的乔木匠,说乔木匠的产业虽然做得不大,手工也慢,却比较讲究信誉和质量。之前,张子恒从报纸上看过他的报道,二话没说,亲自登门预定。
②乔木匠五十开外的年纪,剃着板寸头,头茬泛着丝丝青白,慢条斯理听张子恒讲他的要求。
③张子恒的画室三十多平方米,平时常有三五好友造访,喝茶品画聊天。因此,张子恒有意定制六把上好材料的木椅,一款式样讲究的茶桌。乔木匠用铅笔认真记张子恒的话,两道粗黑的眉毛拧着,在一个本子上不断勾划。一应手续办妥,乔木匠让张子恒回家等着量尺寸,言明时间上他会尽量往前排。张子恒这才醒悟,敢情预定家具的人不少,需要按号排队。
④张子恒问能否提速,画室没有木椅可坐,好友不便上门交流,时间长了,甚至可能影响他作画的状态。他提了几个建议,乔木匠均摇头,到最后可能觉得张子恒的心态有点儿问题,兀自干笑出声。您安心等着就是了,该急时我自然会急。我们讲究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交货时保证让你满意。张子恒尽管心有不甘,可也没办法,只好离开。
⑤张子恒琢磨,这也可能是有意吊他的胃口,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自家的活儿好。把这心思说给好友听,好友表示赞同,好友说可能真的这样。俗话不是说得好嘛,无奸不商!不过这样也好,我们可以一探他的手艺。但愿奇人有奇处,家具做出来,让你的画室从此增光添色。
⑥谈不上望眼欲穿,时间却似乎过了很久,张子恒才等到有人上门量尺寸。乔木匠带着徒弟,亲自前来。张子恒客气地把两人让进客厅,吩咐家人沏茶,微笑说,你那么忙,区区一个尺寸,打发徒弟来就是了,何必要亲劳大驾?
⑦乔木匠羞赧道,哪里谈得上什么大驾呀?我得看看您家壁纸是什么颜色的,用什么样的木料配才合适。
⑧张子恒心里嘀咕,别是又要给自己贴什么标签吧?嘴上应着,又忙着给两人递烟。两人摆手表示不吸。
⑨乔木匠拿着尺,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地丈量尺寸,徒弟谨慎地在一旁配合着。乔木匠问徒弟一个数字,徒弟答得有些含混,乔木匠的额头上暴起青筋,让徒弟睁大眼睛看仔细了,看清楚了。徒弟的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张子恒解围,差不多差不多。乔木匠瞪起眼睛说,差一点儿也不行!一是一二是二,看准就要叫准,关键时刻不能犯一点儿糊涂!
⑩张子恒佩服乔木匠的认真,见缝插针和他聊起来,才知他是满族人,祖上曾是满族八旗兵中维护王朝凤銮的镶黄守卫,在八旗中属于上三旗。张子恒大为惊讶,是护卫皇子的?乔木匠看一眼张子恒说,一看就知您是知书通礼之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称为“上三旗”。其余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和贝子掌管,驻守各地。张子恒问,现在还有家谱吗?乔木匠说,听说老家有,没见过。满族后代,不多了啊……张子恒听罢笑着点头。
11乔木匠说起准备采用的木料,以及用此木料的道理,张子恒连连称是。其实他心里还画着魂儿,生意人精明,没准儿是设什么套让人往里钻吧?
12尺寸量完,乔木匠意犹未尽,绕着画室踱起步,谈起摆放木椅和茶桌的设想。张子恒暗忖,现今这世道,能有如此认真之人,倒也属凤毛麟角了。但愿他有真本事。
13接下来的日子又是等,等到张子恒差不多忘了这件事,乔木匠开车带着徒弟,上门送家具来了。乔木匠脸上喜气洋洋的,额头上不断有汗水流出。两人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搬家具,放得也轻,似乎手里擎着的是易碎品,一不小心就会打破了。张子恒唏嘘不已。
14乔木匠离远眯眼打量家具,又近距离查看一番,才满意地在脸上露出一丝笑。张子恒觉得他未免夸张,计上心来,提出一个把家具和画案对换位置的想法。乔木匠急了,眼睛瞪得很大地说,千万不可啊!这是最佳摆设了,跟您这画室的品性完全匹配。椅子背靠南北两个方向,茶桌居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说完看向张子恒,您不会认为我多嘴吧?
15张子恒笑乔木匠的紧张,心里的顾虑彻底打消了,满意地端详起家具来。
16乔木匠用手一遍遍抚摸着光滑的木头,满眼爱意。那眼光不似看家具,倒像是面对可爱的亲生孩子,怎么看怎么喜欢。张子恒心里温暖,说,谢谢您的倾心劳作。在我看来,您不是一个普通木匠,堪称大师了。
17乔木匠朗笑道,您太抬举我了,我本就是个普通木匠。不过我们这个行当,讲究恪守木匠之道。虽然这在当今可能很少有人做到,但我要求自己做到。
18张子恒连连点头,拿出多一些的钱给乔木匠,乔木匠坚决不收。张子恒只好把两人送下楼,送出小区很远很远。
19回屋面对光亮的家具,想着上三旗的茬儿,张子恒笑出了声。(有删改)
14.小说围绕画室换家具事件写了大画家张子恒与乔木匠的三次会面。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会面的情形。(4分)
第一次:①
第二次:乔木匠亲自上门丈量尺寸,画家心存怀疑
第三次:②
15.结合文意,在第⑨和13段横线处分别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 B.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C.小心翼翼 一丝不苟 D.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
16.乔木匠坚守的“木匠之道”指的是什么?(2分)
17.阅读小说后,有同学认为“文中有关‘上三旗’的内容是多余的,可以删掉”。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4. 答案示例:①张子恒登门预定家具,要求提速被拒绝。 ②乔木匠亲自送家具并精心布置画室,张子恒心生敬意。(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5. 答案:B(2分)
16. 答案示例:讲究质量和信誉(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示例:同意。小说旨在赞颂认真严谨的职业操守,删掉之后不影响。(共4分。判断1分,理由3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